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将于10月25—26日在武汉举行,吉林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宋冬林出席了会议。
以下为文字实录:
宋冬林:各位来宾、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改革新时代东北振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做这个题目做演讲,基于几点考虑:一是本届张培刚奖的会议主题是改革新时代中国转型与发展,在改革新时代中国的转型与发展,不同地区基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它在实现转型和发展的时候,肯定会有自己独特的实现方式与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研究中国的发展和转型问题,不能不去研究不同地区的转型与发展问题;二是我们的研究团队来自于东北,对东北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更为关注;三是近年来,尤其是从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出现了整个区域经济全面下滑,引起社会关注,也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前段时间,国务院和发改委专门调研组到东北三省进行调研,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做演讲。
挑战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基于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而去解决。就挑战来看有几个数据:2013年来东北三省在全国31个省份GDP增速排行榜全部都是后10位,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方财政收入分别7.6%、11.1%和9.8,远低于前几年一般情况下20%几的收入;三省财政居民可支配收入都低于全国水平。从2014年来看,一季度黑龙江GDP是4.1%,增速在全国排倒数第一位,辽宁是7.4,吉林是7%,经济增速位列于全国倒数第五和第十二。今年上半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长虽有办法,但颓势依然不减。黑龙江省GDP增长4.8%,比上个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仍是垫底;辽宁省上半年是7.2%,吉林是6.8%,这些数字都比一季度降低了0.2个百分点,从总体来看,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均低于7.4%的全国水平。这是从前几个季度来看。
由于出现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全面下滑,社会必然会关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判断。一种判断认为:整个东北地区出现了所谓的区域性塌陷;第二种观点认为这种现象是一个正常的经济波动。我个人认为前一个观点把它定性为整个区域出现塌陷有点言过其实,因为03年东北老工业区振兴以后,经济增速还是存在的,基础条件还是存在的,所以把它作为一个地区性的塌陷,这个判断过于严重。把它视为正常的波动,我觉得这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因为东北整个区域经济的下滑,有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东北地区原有的一些问题,在改革新时代所呈现出一些的新特点,这恐怕不是正常波动可以解释的。所以应该做一个更深入、具体的分析。
说到原因有几个方面需要去研究:一是要看到东北地区03年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革以来,确实有一定的发展,经济增速最快时,东北几个省增速在全国排在前列,现在出现问题,改革一段时间发展比较好的有一个问题一直存在,就是发展的方式,我把东北地区发展方式定义为它是一个强政府、弱市场的发展方式。这种强政府、弱市场的发展方式,其实发端于计划经济甚至更长时间,大家知道东北地区在二战时,就是战事经济,后来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去主导经济,政府决定资源配置,到现在为止这样一种强政府、弱市场的发展模式没有发生任何变成。另外,从增长来看,增长靠投资驱动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有几个数据,以经济总量最大的辽宁省为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东北三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10.59%,超过三省GDP占全国9.57%的比例,消费和出口拉动作用是很小的,大家知道进出口总额东北三省在2013年只占到全国4.3%,只相当于广东省的六分之一。驱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整个外需的变化对其影响是不大的,消费对其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东北地区这些年的发展主要是靠大量投资拉动。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整个比例大体上是这样的情况,像吉林省三大产业结构比例是11.6、52.8和35.6,从中可以看出来,二产比例比较大,三产比例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5%、57.5%和37.5%。尽管近些年来也试图东北地区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整个产业结构总体看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们拿03年数据和2013年数据做变化,03年时产值当中的三大产业比例分别是12:51:37,到了2013年,这个比例是12:50:38,整个大体的比例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这个服务业的比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跟一些发达地区相比比例是更低的。
东北地区的问题,一个是发展模式是强政府、弱市场的发展模式。和模式相对应是微观基础,03年微观基础是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最高达到80%以上,通过十年来的改革,整个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和其他地区、省份相比,比例仍然偏高。有这样几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当中,国有控股企业占比,全国平均水平是26%,整个东北地区,辽宁、黑龙江分别占比是27、54%,辽宁偏低一些,最高是黑龙江,达到50%以上,这是03年改革以后到现在为止的情况。而且东北地区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地方在于不仅是国有经济比重高,而且央企在地方经济所起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大的,以吉林省为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当中,央企占到95%,也就是说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展过程当中,央企经营状况如何直接对当地经济GDP特别是民营GDP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央企日子好过的时候,民营GDP数字是好看的,一旦央企发生困难,整个地区的GDP马上就滑下来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央企和地方经济的关系,因为在东北地区,中央直属企业占地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大的,但另一方面来看,中央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这里面有几个情况,一个情况是央企分工所带来的受益,这种溢出效应没有惠及到地方,因为这些央企的分工不是内生化,包括配件、零配件,多半在央企内部完成,没有通过分工细化的方式,把这部分效应通过分工外化以后惠及地方,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央企有一个全国的总体布局,某一个地方的地方经济特殊需要的某类产品,如果说是央企认为在全国布局当中,是它可以垄断、赚到钱的,不会把这部分产品的权利下方给地方,这样就造成即便是央企的不通,行业的央企之间也形成不了一种紧密的经济联系,这样的话,必然造成的结果央企发展得好,对地方GDP数字有好处,但对地方的经济和人们实际的收入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一旦央企出了问题,多半央企会把一部分困难和矛盾下放给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地方和央企之间的矛盾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强政府、弱市场的发展模式,整个社会市场资源基本上由国有企业所占据,民营企业发展十分有限。我们做了一个研究,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和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最大差别在于,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它的经营性质主要和政府有紧密联系,主要在房地产业、基建和服务业,也就是说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营制造企业比例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经济转型,由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在长期的强政府、弱市场的模式下,微观基础没能有效提供市场起决定性资源相对应的基础,怎么样实现这样的经济转型?换句话说,政府强势作用,有历史、有现实的基础,要想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怎么样尽快培育和发展适合市场的微观基础,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再一个就是调结构,我对调结构没有异议,但对经济总量不大的省份,经济总量不够大,它的结构问题不像总量大的地区结构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存不存在调整结构的动力,这也是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上面我讲了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中央政府、国务院也看到了,通过几轮调查以后,他提出了一个战略,在2014年8月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的若干政策举措的意见,在意见当中有几台是有针对性的,第一台激发市场活力;因为东北地区经济出了问题,首先是经济缺乏活力,市场缺乏活力,当然经济和市场缺乏活力的要害关键在于微观基础出了问题,所以他提出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发市场活力,非常有针对性。第二,大力推动和深化国企改革。东北地区国企改革两个难点,一是原有地方国企改革的历史后续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包括什么大集体等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这一次中央要通过国企改革的一部分收益转为改革的支付成本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央企如何通过加大央企的改革使得央企与地方经济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前些年出现的问题,当央企进行大规模改革的时候,中央会把一部分成本下转为地方,地方尤其是财政又很困难的地方,很难去做好这样的事情。另外文件中也提出来,要充分研究央企和地方的协同发展,并且共同建立产业园区。我想这是下一步改革特别需要去解决的问题。给大家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发展的汽车,尤其是发展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有一个汽车专用料,叫聚乙烯,整个汽车节能主要是靠汽车塑料,汽车塑料能提供原料的央企是吉化公司它隶属于中石化[微博],由于这个原料是市场上紧俏的原料,中石化不允许地方这部分原料直接应用于地方汽车专用料的生产,这就变成什么情况,同样一个地区,两个城市和两个产业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系统的央企,它的产业链条和物流成本是最低的,由吉化公司提供汽车塑料,一汽进行汽车生产,这么简单的事情,由于是不同系统,所以实现不了,现在我们主要原料是来自于新加坡的壳牌公司,这么长的物流成本,所以我认为整个东北出现区域性下滑,可能对深化改革有一个倒逼机制,这个问题应该解决了,如果不能解决,我想东北整个区域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
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