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于2013年11月22日-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上图为湖北省扶贫培训中心主任殷雄飞。(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于2013年11月22日-24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上图为湖北省扶贫培训中心主任殷雄飞。
以下为演讲实录:
殷雄飞: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应该说晚上好了!
首先申明我不是搞学术研究的,我是从事扶贫开发实际工作的,今天来到这儿,也不是来做报告的,是来挨批与学习的。非常感谢大会给了我们这一次机会,第三场报告不知是巧合还是会务组的特意安排,四位演讲的全部谈到的都与扶贫开发紧密相关。前面的胡教授谈了贫困村的发展问题,杜教授谈了对贫困户的基础设施问题,林教授谈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我非常赞成他们的观点。特别是林教授谈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一推一拉,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就出去了。借此机会,我给大家交流一下地区转移方面的问题,对湖北省连片特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情况的分析。
谈这个问题先说两个概念,一是地区转移,地区转移我们认为它是以家庭为单位,以就业为依托,以地区为目的的一种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也就是学术界所说的第二次转移或者迁移。第二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入2011年(进入“十二五”),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做了重大调整,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国家确定了十一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们省有三片,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主要交流四个问题,前面三个问题林教授和先面几位教授都有所涉猎,毕竟我们是从事实际工作的,所以我讲的时候,主要是给大家提供一些数据。
第一,片区劳动力转移定居转移的倾向明显。一是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稳中有升,通过两年调查分析,我们感觉2011年比2010年、2009年,这四个地区外出打工年年增加。从外出渠道来看,农民自发仍唱主角,70%以上是农村自发出去的。从年龄阶段来看,青壮年仍是主导地位,80%以上是青壮年劳动力,但从务工时间来看,常年在外比较多。
二是定居转移的现实基础。从我们了解情况来看,举家外出务工数量持续增加,举家外出务工达到外出务工总量的26%。
三是定居转移的大量走向。进城务工人员选择多样,我们借助华中师范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对在武汉务工的400多名片区劳动力进行了调查,问他们最希望到哪里定居,通过测算有一个排序,大城市是务工成员定居的首选城镇类型,其次是特大城市,经济活跃或有发展前途的小县城超过一半,最不欢迎恰恰是我们现在这里所推举的小城镇,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的小城镇。也就是说农民的转移意愿与政策取向有差异。怎么弥补这种差距?请各位专家、学者从更深的进行研究。
二、农民转移定居城市面临三大障碍:一是户籍,为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户籍问题,国务院下达了问题,这些文件针对是务工人员的精英,特别是合肥、上海、武汉等一些特大城市实践来看,都是一些高技能人才,都是一些高智商的人,对于这些放宽了条件,对弱势群体以及片区里的贫困劳动力在城市里很少关注。二是住房,一个难圆的“梦”。国家发布的农民工调查显示,仅有0.7%的务工人员在打工地拥有自购房,我们在武汉问卷调查发现,务工人员主要通过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三是能力,一道难越的“槛”。务工人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7%,占27.56%参加过各类技能培训,有13.16%获得技能等级证。一方面智能化要靠务工农民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他们知识提高也显得非常紧迫与关键。
第三,农民进城转移需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我们通过实证来分析,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秭归县,有一个村是全县版图最大的村,仅有人口仅占户籍人口8.4%,60岁以上人口达到5%,随着人口进一步迁移和老年人自然死亡,这个村将会自然消亡,我们进一步调查了解到,在秭归这个县,某一个镇,有一个133个自然村,到2012年减少为108,十年间减少了25个在我们提交的论文里面,采取了相当多的农心化例子。随着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新一代打工者不愿意待在农村,片区将会有更多自然村从版图上消失,将有更多的行政村名存实亡。二是“三留”问题,80%的留守儿童存在着智力底下,80%的留守老人成为被啃的对象,既要种田,又要照顾孙子,80%的妇女希望更丈夫一起出去,但因为家庭走不出去。三留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和单一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改革发展、事关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问题。我们应当感谢在家里的三八六一,正是这一批妇女、老人、孩子实现了我国粮食八年增、九年增,解决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问题。这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空心化问题并不可怕。
三是流动盲目性问题。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绝大部分是自发出去打工,强制性被弱化了,但盲目性的流动与政策取向有差异,我们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而且三中全会也确确实实完全放开小城镇的户籍限制。这一点怎么来衔接?而我们下去调研的时候,小城镇一个是灰多,第二个人少,绝大部分都不愿意回去,那么发展小城镇怎么发展?首先要有产业做支撑,产业要支撑起来,其次就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完善农民定居转移的体制机制。一是构建城乡一体的推进农民定居转移的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大幅度增长,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前期主要靠镇带乡等工作的推进,使很多农民被动变成了市民。我们统计1978年到2012年,城镇面积扩大四倍,而城镇率达到了2.4倍,后期主要是根据统计数据的调整,人为地提高了城镇化率。所以说当前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必须要靠城镇集约发展,靠农民的主动因素,给农民自主权,想搬到哪儿就搬到哪儿。无论从哪个层面,推进城乡一体定居转移机制都是对现有城镇化的一种巩固与提高,需要靠城乡互动来建立。为此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民定居转移信息沟通制度,输出地和输入地信息互通共享,要建立城乡互动平台与载体。同时要建立城乡责任分担机制,明确输入地、输出地在农民定居转移中的责任,共同推进定居转移。
二是建立完善以城镇为手段的农民定居政策服务体系,以此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同时建立完善以乡镇为主导的农村培训、转移政策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村发展实心化。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为“三留”人员提供保障。
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吸引农民就地转移。
由于时间关系,就讲这么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