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专家观点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简新华: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发布日期:2014-04-19 10:00:58   来源:中国知网    字体:  
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
简新华
简单地讲,发展经济学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经济学,也称“贫困经济学”、“穷人经济学”;通俗地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经济学。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过程之中,因此特别需要发展经济学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公认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则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方面,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的三大基石。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创新的重要任务则是创建完整系统的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和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不足,然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再说明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意义和有利条件,最后提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框架结构的设想。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
发展经济学必须研究发展中的问题,探寻发展的规律,提出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不仅有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普遍问题,而且还有不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特殊问题。这后一方面的问题,在中国显得特别突出,也特别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最多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这四大基本的国情特征决定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别的国家碰不到的特殊问题。中国是发展过程中而临的特殊问题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13亿人,使得资源、环境、就业、供求、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甚至更为严重。“什么用13亿一除,都变得很小;什么用13亿一乘,都变得很大”;“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便宜”。这些流行的说法,生动地凸显了中国的特殊性。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两大基本任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更困难。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世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环境也相当好,几乎没有什么污染;相反,发展中国家现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是自然资源相当缺乏、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的局面。在资源严重短缺、环境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还要不要搞工业化和城市化?如果要,怎样才能有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不存在的问题,也是西方发展经济学没有研究和说明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却要正确回答和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中国,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一分尖锐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更多,碰到的困难更大,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更艰巨。比如: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面临什么任务、应不应发展重化工业,中国怎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如何才能克服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制约,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什么特点和优越性、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的城镇化是否滞后、为什么滞后、带来什么不利影响,中国需要实现的是什么样的城镇化、需不需加快城镇化的步伐、如何合理地推进城
镇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具有什么特点和优越性、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怎样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怎样做到“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中国工业为什么和如何反哺农业;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和方式有什么特点、如何才能实现有效转移,为什么要先非农化后城市化、分两步转移,为什么会出现农民工、民工潮、民工荒、怎样才能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为什么要市民化、怎样才能市民化、如何解决市民化面临的制度障碍和成本问题,等等。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有效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应该是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回答的重要问题。当然,更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的主要任务。
中国是经济转型国家,正在实行三大转变,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落后的二元经济向一元现代化经济转变,由粗放增长、数量扩张、重速度、靠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增长、重质量、靠科技和管理、低消耗、高效益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实现这些转变,也面临许多特殊问题。比如:中国为什么要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有何利弊,怎样才能突破改革的难关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关,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中国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长期不能转变成集约型增长方式,困难和原因何在,如何克服;在工业、城市、东部地区发展快,农业、农村、中西部发展滞后,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情况下,怎样有效纠正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重东南沿海轻中西部的偏差,如何找到切实实现工农、城乡、地区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引进技术困难、自主创新不
易、外贸依存度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贸易摩擦增多、内需不足、扩大困难、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超过西方国家、发展成果分享不均、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就业难、社会保障难、生产安全和社会治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农民工、卜岗职工等弱势群体问题比较突出、“三农”问题严重、“三无农民”出现、行政权力市场化、腐败现象严重、社会矛盾显现的状况,怎么在经济增长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形成切实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有效机制,真正做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如何合理有效地应对西方国家的各种压力;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以往都没有研究过的,怎样真正实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达繁荣;中国为什么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有制经济如何发展,国有企业怎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等。这些同样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的特殊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
正是由于西方发展经济学存在缺陷,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足以有效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全面充实和发展了发展经济学。
总的来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使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更为完整、准确和深刻,无疑是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突出贡献;具体来说,中国在经济发展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创新,都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新主张。
在什么是发展方面,提出发展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涵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为什么发展或为谁发展方面,提出了发展成果共享论、先富后富论、共同富裕论、公平与效率兼顾并重论,指出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只是少数人享有,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要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又不等于同步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也走向富裕;在收入分配中,既要适当扩大收入差距,又要避免形成贫富高低悬殊、两极分化,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二者都不可偏废。
在发展的过程方面,形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两次转移理论,认为世界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必然导致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大多数农民转到工业等非农产业就业、迁移到城市居住的过程,也就是农民非农化、市民化的过程,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的过程也基本上是同步的,一次完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分两步进行,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并且出现了“民工潮”、“民工荒”等特有的现象;提出了“两个趋向”理论,即通过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发现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
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两阶段理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后发国家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往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第二阶段是由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在发展的条件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后发优势劣势和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在技术、资本、市场制度、管理、竞争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也拥有低成本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制度创新、结构变动、规模扩张、人力资源充足等方面的优势,认为后发优势劣势和比较优势会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中国家必须特别注意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在怎么发展方面,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及其包含的五条道路,即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理论和经济结构调整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创造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使产业、城乡、地区等结构不断优化;提出了完整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合理实行“五个统筹”,即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发
展同对外开放的关系,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实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方式的理论;提出了三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即“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指出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应该是工业化与城市化适度同步发展的模式,为此还必须使“农民非农化”与“农地非农化”协调。
以上只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成果的简单说明,很不全面,还可能不十分准确。全面、系统、准确地总结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成果,是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不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往往以官方的语言出现,很少冠名为某某学者的观点,这种情况可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些只是政治口号、不是理论创新。
三、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意义和有利条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也是经济发展最快、最成功的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最多、困难最大,实践经验和可供研究的资料最丰富,是最需要发展经济学的地方,也是发展经济学研究条件最好、最有利的地方。中国应该而且必将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必将由西方发达国家转向中国。中国人现在对发展的研究处于最前沿,对发展的认识最全面、最深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明证。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者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科学地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上升为基本理论,形成科学的范式和逻辑体系,创建中国化的发展经济学即中国
特色发展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作出最大的贡献。这也是中国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不仅能够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国际意义,可供其它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
中国是经济学最肥沃的土壤,因为如前所述,中国是世界上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最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经济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中国都会遇到,并且还会碰到别的国家碰不到的问题。问题是科学发现、发明、创新的前提,科学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越多,越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越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在中国这块经济学最肥沃的土壤上,必将结出丰硕的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果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理论上已经产生了许多创新成果,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具有良好的条件和基础,不需要从零开始,更不是自不量力、异想天开、空中楼阁。
五、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框架结构的设想
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是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中国内容、特点、风格、气派。以卜是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框架结构的设想。
(一)中国发展经济学导论
1.发展经济学简史
2.发展观的演进—中国发展经济学兴起
3.研究对象、任务、意义、特点、方法
(一般发展经济学、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一般规律、特殊
规律)
(二)什么是发展
1.内涵、外延、衡量、指标体系、本质、目标、任务
2.士曾长与发展、结构、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社会公正,有增
长无发展
3.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服务化、富裕化
4.社会公共品供给、基础设施建设
5.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型国

(三)为什么发展
1.为谁发展、以人为本、为发展而发展
2.收入分配、贫富差距、变动趋势、成果共享、先富后富、共
同富裕
3.公平与效率
(四)发展的要素和动力
1.发展的动力:内需、外需、投资(卜转第16页)
2.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劳动力、管理、制度
(五)发展的制约
1.困难、矛盾、问题
2.人口、资源、环境、就业、三农、贫穷、地区、城乡、工农差别
3.国际经济秩序、西方国家的压力
(六)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后发优势、后发劣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七)怎样发展(发展模式—上)
1.要素获得方式:国内外、工农业积累、贸易、引进、掠夺
2.资源配置方式: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集约、外延与内含、循环经济
4.外经联系方式:封闭与开放、和平与战争
(八)怎样发展(发展模式—下)
1.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2.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七大关系、合理实行五个统筹
3.发展道路: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城市化道路、技术创新道路
4.发展战略:内向型、外向型、可持续发展战略
(九)发展的过程
1一般发展过程、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国发展历程
2.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1)社会经济结构演进过程: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初期、中期、后期
(3)生活水平提高过程:贫困、温饱、小康、丰裕
(4)两次转移论
(5)两个趋向论
(6)两个飞跃论
(7)技术进步两阶段论
(十)发展的前景
1.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家发展前景的估计:悲观论、乐观
2、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悲观论、乐观论、 威肋论、机遇论、崩溃论、虚假论、持续论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