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侨商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11月18至19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出席并演讲。他指出,自2004年以来,蓝领工人工资呈指数化上升。相对于东盟、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毫无成本优势。但相对于美国、欧洲而言,中国依然是典型的劳力丰富型国家。这解释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何中国依然保持着大量的出口。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资会逐渐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高,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他还指出,特朗普当选后,中美贸易摩擦将是常态。
以下为演讲实录
余淼杰:首先感谢基金会提供的机会,我稍微改了一下题目,因为时间有限,我今天就不讲学术论文了,讲一个想法。大家可以看到我这个题目是对外改革、对内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想给大家讲这不是写错,真是这么想的。我们首先想分析一下在新常态下中国的比较优势,我们知道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进一步萎缩。比如说2008年全球贸易是15.6万亿美元,事实上这个数目一直到2012年才回到高点。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全球贸易不断的萎缩,出口的疲软也非常的明显,我们所说的中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我的理解是说,如果看一下几个的关键指标,可以看到其实经济增速是最为明显的。比如说经济增速从8%下到6.9%左右,也就是早上张院长所讲的,保持8%的增速是心有余力而不足。
如果我们看三驾马车的话,可以看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度下降。如果看比重的话,可以发现200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度,也就是说外贸的依存度出口增长GDP73%,到了2015年降了三分之一左右。三分之一相对于美国的四分之一还是比较大,也就是说中国的外贸相对美国来讲更为重要,从增长来讲有所下降。
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中国的出口比较优势在什么地方?当一个产品的比较优势时有两个可能。
一、你的产品是不是比别的国家更为便宜;
二、你的产品比别的国家没有便宜,但比别的国家质量更好。
我们看中国,我们知道从2004年以来,蓝领工人的工资呈指数上升。从2004年之后,刘易斯指数级的增长。相对东盟和非洲的国家,中国毫无成本可言。比如说跟埃塞俄比亚相比,它的一个月工资是250块钱人民币,东莞的话将是它的十倍。但是,相对于美国和欧洲而言中国依然是典型的劳动力型国家,平均工资而言,中国依然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我想这一点解释说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什么中国依然能够保持比较大量的出口额,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可以发现,我们的市场份额不断的被越南以及东盟的国家所吞噬。为什么今天中国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呢?是因为别的国家的市场份额比较小,如果从中国GDP来讲,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了发展中国家40%左右,如果有那么一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工资都比中国低的话,中国的价廉比较优势将不复存在,因此中国的出口价廉比较优势将会急剧下降。
从这个点来说,价廉是不太可能,那物美有没有可能呢,就说中国的出口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如果相同的产品,单价越高质量越好。如果看市场单价一样的话,那个时候市场的份额越高,产品质量更好,这是从需求角度来看。
从供给角度来看,我们的研究发现其实新世纪(17.800, -0.26, -1.44%)以来,中国的产品质量是明显提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产品的质量,这条直线,曲线是人民币的升值对不同的币种,对美元对日元对欧元的升值。从上面来讲,中国产品的质量明显的提升。从横比来讲,跟德国产品的质量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附加值,比如说Iphone出口209美元,那中国的附加值只有9美元。这个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个人民币的升值跟出口品附加值的关系,我们发现人民币的贬值有利于附加值产品,加工出口品的附加值提升理由很简单,因为贬值的话出口的产值就会比较高。进口的产值比较低,因此附加值比较高。
人民币的升值跟出口质量的关系,人民币的升值可以带动出口比例的提升,因为一方面来讲人民币的升值带来的竞争压力促进的出口质量提升,升值对出口质量的提升效应在非核心产品及低生产率企业的提升。
如果在价廉没有优势物美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一个是对外改革,对外改革不是说不要开放,应该说开放的重点有所改革。我们看一下中美贸易,先看一下全球贸易的情况,全球贸易是4万亿美元,出口2.3,进口1.7,贸易顺差是6千亿美元。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把中美贸易看成重点的话我觉得前景不容乐观,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贸易摩擦将是常态。比如说WTO、PNTR的关系,如果美国真的退出WTO的话,中国的产品很难进入美国市场,我个人判断这种可能性比较低。但是第二个现实情况比较可能,也就是北美自贸区,如果说特朗普真的限制墨西哥的移民话,对美国和墨西哥的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将有很大影响。第三点对TPP的看法,我觉得TPP可能将被废除,TPP除了是总统签署,还需要国会通过。美国是总统不签署,国会也不通过。到了这个年代不只是总统,而且是众议院和参议院而且最高法院都被共和党左右,这样子TPP一定会死掉,对中国是很好的机会。
汇率方面,我觉得汇率压力比较大,会把我们认作汇率操纵。换而言之,中国的汇率面临长期的升值,我认为目前人民币贬值可能是错误的。
BIT双边的投资协议也是昨天的讨论,也是比较大的问题。我的判断是说以后双反和特保将会频繁,贸易将是常态。
如何改革呢?我觉得做好几点。
一、不要把目标老是放在欧美的市场,而是开拓新兴市场,发展南南贸易。当然“一带一路”,我个人觉得“一带一路”的重点不应该是中欧或者是中亚,我认为应该是中南亚国家,从这张图看得很清楚,中南亚国家的东盟自贸区对我国的影响也比较大。
二、做好自贸区的建设。自贸区的建设有两点:
1、所谓的10+6,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是难得的机会,如果是TPP不行的话,将是非常好的时机。
2、加强金砖五国的建设,现在所谓的贸易不是南北贸易,而是行业内的贸易。行业内的贸易不是行业之间的贸易,做好自贸区跟金砖五国的建设非常重要。
服务贸易跟我国的所在,我们知道美国的服务贸易大额顺差。
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四类,一类是矿业,一类是建筑业,一类是制造业,一类是市场需求制造业一类是成本需求制造业。中国应该扩大成本节约型的制造业,到非洲到东南亚的投资应该增强。
对内开放是什么意思?当然不是说不要对内改革,而是说应该取消各种的错配和扭曲。我觉得这个扭曲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我们看到民进国退的情况,民营企业在市场上依然被差别的对待。最近有一篇研究,发现非常有意思。如果你看中国对外投资的制造企业,大家通常的想法是说国企的生产率比民企要低,这没有问题是对的。当走出去的时候不管劳动力生产力各种的方式,都可以看到走出去的企业中,中国的国企它的生产力明显高,为什么这样子?我们觉得因为国内存在的市场扭曲,相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存在扭曲和不公平的待遇,比如说借钱和拿地的价格要高,因此他们逃离本国的资产到国外去,最后导致走出去的企业民企生产力反而比国企要低。
第一个扭曲是加工贸易产品内销和外销,加工贸易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在历史上非常正面的作用。比如说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印度比中国落后这么多,是因为错过的90年代的加工贸易时机。同时也有扭曲,是对比国外市场。加工贸易的比重逐年下降,因为附加值比较低。
给定这两个现象,如果适当降低加工贸易比重的话,比如说降低来料加工提高进料加工的话,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升级。第三个户口制度,我觉得做户口制度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我就不展开了。
提升企业的生产率,生产率不是一切,但近乎一切。我认为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问题是如何提升?其中一个是贸易自由化与关税的减免,有三个比重,一个是最终品,一种是中间品,一个是外国关税减免。比如说我是奇瑞,关税的下降是最终品的关税减免。比如我是橡胶品,对我来是中间品。第三个外国关税降低是市场效应,这三个都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第三个是产品创新、工序改进是提升企业生产率的关键,如何提升企业的生产率?一个是产品创新,这个对于中国来讲也许目前不是重点,如果在核心的产品下,跟美国和欧洲去拼谁最厉害?我们没有比较优势,工序的改进我们有比较大的比较优势。
里面有两个效应,一个是规模效应一个是选择效应。选择效应竞争比较激烈,可以跟本国的产品进行竞争,也会有两个方面的不同效应。
研究发现这是关税的减免和生产力提升都是有利的提升。
之后我们说跟就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说贸易自由化和关税的减免有利于创造就业的机会,这是另外一篇论文。我们可以发现就业的提升和关税减免,这不只是相关性。
不同的关税减免也能够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然后是现在自由贸易中提升国民福利。如果是开放的话,的确会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为什么说开放会造成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如果开放的话,意味着更多的进口中间品,如果进口中间品跟国内中间品是替代关系和劳动力替代关系,减少劳动力需求就会就业下降,所以收支不平衡增加,为了实现和谐的发展,不仅仅是贫困化的增长。
小结一下:
我们觉得经济新常态的时代“改革开放”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对外开放是基本的国策,但具体的开放途径、方向、内容应有所改革。
对内改革是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但对内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适宜对外开放的方面取消各种的扭曲跟错配。
最后社会的发展福利的提升才是目标,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