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侨商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11月18至19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杨澄宇出席并演讲。他表示,判定贫困不能单一以收入为标准。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杨澄宇:我下面给大家汇报的是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就是贫困的减少问题,以及贫困的来源。我主要从几个方面,一个是贫困的现状,说明我的研究背景,然后是我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我对中国的农村贫困状况以及它的发展做一个简单估算和分解,来探究中国近几年农村贫困状况变化的背后原因。
贫困从简单对收入贫困的关注到今天全世界各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把消除贫困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个里面的贫困已经从单一的收入贫困扩展到教育、卫生、生活状况等等多个方向。我们国家虽然说近30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贫困发生率显著的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非常大,所以说绝对的贫困人口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而且我们面临着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瓶颈,比如说老龄化和其他的教育、卫生、医疗等等因素,都和贫困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些因素联合在一起共同的讨论他们对贫困的影响。
简单的我们看一下世界范围内的贫困发展趋势总体来说是下降的。但是在全世界的主要贫困人口中除去撒哈拉非洲以南的地区,主要是亚洲和东南亚地区。中国的农村贫困状况,由于经过了两次的贫困人口调整,贫困发生率有了完整的跳跃,在2000年和2010年两次跳跃。虽然说下降的速度比较明显,我们也看到实际上标准非常低,实际上只执行了1.25美元的20年前执行标准,如果按照1.90美元的通行标准来看,贫困发生率还比较高,国家已经提出了在2020年消除贫困,这样的任务非常艰巨。
消除贫困不是把单一的贫困人口收入提升到贫困线以上,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有56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按照2300元的贫困线。假如这些人没有收入只需要1300亿元就可以解决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每年要花1300亿元,贫困不是一劳永逸就可以消除。如果其他与贫困相关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我们简单列举一下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仅在收入上有很明显的差距,在生活状况、卫生条件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提示我们在考察贫困问题的时候可能要从多维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多维贫困,也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采用通行的贫困判别标准,成为很多国家的判别依据。主要的理论依据Amartya和Foster在2007年提出的多维贫困指标,因为多维贫困指标是把收入和其他的非收入因素放在一个同等的位置,只不过可以加更大的权重,来算一个综合的指数,来考虑贫困是否发生。这里可能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会存在虚假贫困的问题,它的收入并没有达到贫困的标准,收入很高,但是在其他维度上可能存在比较高的贫困剥夺,这样在贫困的判断下被定义为贫困。
而我们国家现行的扶贫主要以收入作为依据,另外是对收入贫困的遗漏。收入低于贫困线,但是其他的维度高于剥夺标准,总体的指标视为非贫困。因此,根据中国的减贫具体的实践,我们修正了这样标准,提出了收入主导型的多维贫困这样的评价体系。我们把收入指标单独的作为一个评判的标准,实际上相当于把收入贫困作为一票否决的标准,和其他的否收入标准单列出来,必须要同时达到收入贫困的情况,才有可能在这样的标准下判别为贫困。
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标准下农村的贫困情况如何?贫困是否普遍的存在和改善,动态来看贫困的转移概率如何变化?还有多维贫困的成因有多大程度上来自于贫困状况的改善,多大程度上来源于贫困率的减少,有多大程度上来源于贫困强度的降低。
最后,就是贫困的动态结构,我们主要考虑到不同的家庭结构,他们的贫困发生概率和脱离贫困的机会是不是有显著的差异。
我就把具体的技术部分略过了,我们这里主要考虑收入、健康、教育、生活状况、卫生状况、食物支出六个维度,其中收入维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我们在收入维度群体当中来进一步分析这些贫困人口在其他贫困的福利剥夺情况。
我们用到的是北京大学的CES数据,2012-2014年三个年份进行追踪调查超过5000个样本在调查中出现,可以用于追踪调查,我们发现中国农村存在着普遍的交叉剥夺。除了收入出现状况,其他的卫生、教育等方面也处于贫困,我们看到收入方面最大,达到70%,大部分的人口存在着健康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去讨论健康对贫困的影响,这样相互的作用。
我们发现这样的贫困指标可以比较敏感的来识别贫困和非贫困人口,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我们对于贫困的界定测量包括贫困的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数,也就是说涵盖的发生率和贫困强度两个指标的综合指标,而且进行了文件性的测试,我们发现虽然说我们的数据只有5000,但是经过收入的扰动5%-10%的收入扰动,我们发现这样的结果是稳健的,可以证明2010-2014年中国农村的贫困收入情况有所改善。
这样的改善看到三个明显的分布不同,这种改善来源于什么样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贫困的转移概率,由非贫困转移到贫困,和从贫困脱贫变为非贫困。我们发现这个概率仍然是十分显著,也就是说我们的脱贫概率并没有达到90%以上,而反贫概率仍然很显著。造成了如果按照现有的发展态势,我们不可能实现01分布,完全消除贫困,一定会存在贫困。我们做了这样的试验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政策努力方向是减少贫困还是减少反贫,可能对最终的贫困分布会产生影响,然后我们进行分解。我们发现总体的多维贫困的发生和改善,它是来源于贫困发生率的降低,而不是贫困强度的减轻。也就是说我们还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脱贫,而不是一种有质量的脱贫。
最后,按照家庭的类别来进行分类,我们主要考虑到抚养的负担比重分成四类。有老人和无老人,在有无老人的家庭里面分为有没有儿童。我们发现存在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有老人的家庭贫困发生率比较高,而且返贫的概率也相应比较高。而且交叉剥夺情况也明显高于其他的没有老人的农村家庭。这就提示我们,实际上我们发现老龄化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实际上已经现实影响到的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改善,这是一个减贫政策或者是精准扶贫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