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专家观点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龙小宁:产业集群、制度替代与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16-11-19 18:01:54   来源:    字体:  

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侨商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11月18至19日在北京举行。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龙小宁出席并演讲。
  她表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在正是从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库兹涅茨增长”模式,转变为以创新为特征的“熊彼特增长”模式,在进行经济模式转换过程中,原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制度替代机制,可能不太适应创新驱动的新增长模式了。研究发现,社会关系越密切的地区,履约的成本和融资的成本的确很低,所以社会关系网络是有利的。但是也发现一些负面的影响,在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创新活动的水平更低,企业家用于创新的时间更少,而且远距离销售和海外投资的水平也更低。

  以下为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下午演讲的题目是“产业集群、制度替代与经济发展”。我打算这样来做我的演讲,首先我总结一下之前和张晓波老师获奖论文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讲一下目前的研究,再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结合起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产业集群,在这主要讲产业集群的概念和怎么度量它,总结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产业集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是什么?我们观点是起到了制度替代机制的作用。接下来讲一讲产业集群的局限性,以及现阶段新经济、新常态下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新作用。
  首先讲一下产业集群,这个概念大家听起来很简单,到底产业集群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用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他主要强调某一个地区不仅有比较高的专业化程度,而且这个地区各个产业之间是有比较强的相互关联性,这样我们就叫产业集群。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产业集群是有三个含义:
  首先,要求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个产业的集群,首先要求有比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这个地方不是特别分散,产业集中发展在几个产业。
  第二,在全国某个产业发展中有比较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产业占有比较高的份额。
  第三,应该有很强的相互关联性。
  我们说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首先这个地方有比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另外,这个产业之间又有相互强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去理解产业集群的概念是这样子的话,怎么样衡量一个地方的产业化集群程度呢?先讲一下传统的产业集群度量指标:
  一类指标是产业的集中度,也就是说我这个产业集中在某几个省。第二个我看一个地区的专业化程度,比如说东北有一些工业区就是生产汽车的,在此基础上可用一系列的经济变量,基尼系数、信息熵和赫芬达尔指数等等概念,但是这些指标有缺陷,缺陷是没有衡量产业的关联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是产业的相近度,可以以这个地区为研究的对象,告诉大家说在这个地区中各个的产业之中的平均相近程度有多少。接下来就说有比较高的产业相互关联性再加上这个地方的地区专业化这才是我们真正讲的产业集群。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我跟张晓波老师有一篇文章讲指标怎么构建和衡量的。如果用了正确的产业集群指标之后得到什么结果呢?我们会看到产业集群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当中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第一组结果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看产业集群程度高的地区,你会看到产业间的贸易融资的比重比较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尤其是中小企业他们之间的融资困难就解决了。因为它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融资,最后就看到每一个行业中最小规模企业的资本要求就低了。所以,企业的数量也就更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准入门槛降低了。在企业增多,竞争增强的情况下,企业的出口量增加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提高了,这是产业集群的基本作用,这些规律对中小企业特别适用。这篇文章是这一届成功获奖论文。
  还有其他的几篇研究,也是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推进。还发现产业集群的民营企业有很好的履约环境,刚才讲的产业集群帮助企业融资。此外还发现产业集群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履约环境。为什么呢?有两点证据:
  第一,如果产业集群发展程度高,企业和供应商的纠纷减少;第二,即使发生纠纷的时候,我们诉讼法院进行解决。这一点我跟史老师的观点有所不同,我是觉得诉讼法院的效率更高一点。我们发现在法院解决的比例也有所提高。
  同时,用另外一组数据也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说民营企业面临更好的融资环境,这个发在《经济学期刊》上面的文章。
  我们还是沿着这条线继续研究,这是和厦门大学一位老师合作的一篇论文。我们看产业集群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尤其对企业的创新,目前发现对企业创新的绩效,首先在产业集群程度高的地方,这些企业的创新会比较多。此外,集群中同行业中其他的企业研发之初会对我自己的企业也会有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在产业集群中有正的创新外溢效应,这种外溢效应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更为显著,这篇文章在投,希望明年可以发出来。
  我来总结一下,我们发现产业集群有很多的很好影响和作用。它到底是怎么样起正面作用呢?我来讲一下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
  从我们的理解来说,先看一下融资。集群中企业相互间的贸易融资可以帮助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集群中企业间的合作又通过促进信任度、提高违约成本这样的途径至少在局部带来了履约环境的改善。再加上集群内的企业有更密切的关系和合作,就促进企业间相互的信息沟通,也带来了创新的正面外溢效应。我们发现这样的作用,对中小企业特别重大。
  我们来总结以下,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产业集群通过提供了一系列制度的替代机制,就帮助促进的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制度替代的机制,第一个是融资制度;第二个是履约制度;第三个是信息平台。也就是说在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融资金融制度不完善,我们的法律保护、合同保护不完善,信息平台可能也不完善,但是通过产业集群这样的替代机制,反而解决了之前的不完善问题。从而,可以帮助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发展。
  我之前都在说产业集群正面的作用,现在讲一下可能的局限性。实际上表现在产业集群它的发展面临着下面的一些挑战。
  第一,因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相关性非常高。通常是以一个龙头产业,比如说羊毛衫的出口,或者是鞋业的出口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旦触犯了外部市场的冲击,带来的影响可能更大。
  第二,新兴产业的进入可不可能受阻呢?如果一个地方已经有一系列的紧密相连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如果有新兴的产业进入,是不是会有障碍?
  第三,现有的产业集群如何实现升级?
  在这几个方面是我们目前继续研究的对象,我在这提出来的只是给大家说,不是说产业集群全是益处,没有一点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就想拉远一点,来看一下我们研究的产业集群,因为我们是做微观分析。我们研究的产业集群究竟跟大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大的关系呢?我通过制度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产业集群是一种制度替代,我自己在过去十多年研究当中,一直想要回答一个问题。就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为什么?如果从西方传统的经济学理念,它觉得说一定要有完善的制度来保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国有很多的制度不完善,为什么中国能够连续高速增长30年呢?
  我自己研究观察的结论是这样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快速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的制度替代机制,这些制度替代我自己具体研究过的包括以下几个:一个是产业集群序列;二个是关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三个是通过外资和外贸这样的制度。
  现在的问题是这样子,如果之前的这些制度替代都已经很成功帮助中国到达了30多年的长期稳定高速增长,是不是现在就不担心接下来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发展呢?换句话说,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情况下,之前说的这些制度替代机制是不是还能继续发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作用呢?我举一个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以这个为例来进行说明,这个研究是目前和我学生正在进行的,已经有了初步结果。
  我们的研究项目是针对社会关系网络,之前讲到有很多的制度替代机制,是因为有很重要的。我们中国人不管是注重人情也罢还是流动性比较低也罢,是因为有很密切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社会关系网络密切情况下很多问题可以解决,不需要法院和合同的保护,如果你不履约,我可以在共同朋友面前说你没有履约,这样子你的名声会受影响,这是现在法治制度替代的机制。
  现在问题是这样的机制到目前为止起到了比较好的制度替代作用。但是现在要新常态了,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了。这个时候,这种替代制度是不是还能继续成功推动经济发展呢?我们的研究是这样子。首先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社会关系越密切的地区,履约的成本和融资的成本的确很低,所以社会关系网络是有利的。但是也发现一些负面的影响,具体来说在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创新活动的水平更低,企业家用于创新的时间更少,而且远距离销售和海外投资的水平也更低。大家看一下,这个时候讲到新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现在是以创新为新动力。这种情况下,过去的那种替代制度好像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
  作为一个结束语我来总结一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在正是从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我把它叫做“库兹涅茨增长”模式,转变为以创新为特征的“熊彼特增长”模式,在进行经济模式转换过程中,原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制度替代机制,可能不太适应创新驱动的新增长模式了。现在怎么办呢?未来怎么办呢?我想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一个问题,可能是以后要研究和关注的要点,谢谢大家!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