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侨商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11月18至19日在北京举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出席并演讲。他表示,深港通提高整体A股市场向外开通的程度,将增加A股纳入MSCI指数的可能性。
他指出,构建共同市场、让交易所互联互通在国际金融领域有很多案例,但是成功的并不多。比如说新加坡和伦敦开通就停止,因为没有交易量,投资者对于对方市场的上市公司和市场不了解。在这一点上香港和内地的联系有天然的优势。
以下为演讲实录
巴曙松:很高兴参加这个会。“深港通”问题是最近资本市场非常关心的课题,因为前一阶段市场传言21号就要启动。作为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只能公布说什么时候启动,不能发一个文件什么不能启动,实际情况是这样的。21号上午香港交易所大厅有几家公司上市,我们告诉他不要来敲锣,交易大厅另有重要的使用安排。通知他可以来了,这是因为技术准备都已经准备好了,但是还在等待监管部门最后的批准。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可能这些趋势早一个星期,晚一个星期可能不是主要的,关键还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一下提出了哪些值得研究的新的题目,这样从理论上做一些思考、总结。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梳理一下资本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实际上整个金融体系开放的主要的路径是有差异的。在90年代开始,那个时候经济起飞,企业开始股份化上市,这个时候主要对外开放的形式是IPO,是海外IPO。于是相对应在香港形成了一个离岸金融中心,香港之所以从区域的金融中心转而成为国际上的国际金融中心,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到目前为止,内地上市公司贡献的交易量每天在香港占到70%。
第二个阶段,国内随着股权分制改革,经济高度发展,整个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这个时候,整个对香港的开放就转变成了QC、QD这种模式来进行的。
第三个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根据人民币国际化所产生的投资目前配置的需求,从2011年开始启动,人民币从贸易结算领域开始逐步进入到一些直接投资领域,比如RQC。到2014年沪港通,特别即将启动的“深港通”是一个新的时期,我们把它叫做共同市场时期。因为“深港通”和沪港通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们运转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有两个突破,第一,取消的总限额,沪港通观察效果下有总限额,“深港通”取消了总限额,我们非常在意总限额,如果有总限额,很多一些中长期的策略不太敢实施,担心交易的中途限额取消了。
第二,也是因为起步阶段,使得一些偏稳健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没有覆盖沪港通,在“深港通”覆盖下保险资金开始进入,整个目前保险公司管理总资产规模在16万亿,保监会允许他们进行海外资产配置在15%,但是缺乏合适的渠道,合适的产品,在去年底的数个保险公司境外投资占到总资产比重2.02%。对于保险公司中长线来说,担心货币、担心资产特别大,比如保险投资,我最近因为考虑到国内保险公司对香港市场不太熟悉了,我分批组织他们到香港交易所来交流。他们一个很直接的对比就是汇率,2014年,汇率对美元在6时候,在香港买一个回报为0的资产到昨天卖出6.89,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投资者收益水平。
所以现在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客观上有这个需求来进行资产的配置,居民角度来说,比如说居民主要的资产持有类别还是在房地产和储蓄。房地产各个不同统计口径有差异,现在我们居民持有的房地产市值大概是多少?我看到几个外资的测算的口径大概在270万亿。可投资的居民储蓄部分在一百万亿。我们港深户三个市场加起来市值70万亿,资产结构的调整是需要这么一个平台。
同时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也需要这样一个连接投资的平台,因为交易习惯不作改变,但是配置资产非常的便捷。在国际市场越来越活跃主要对公司的投资,跟踪一些指数,在股票、债券领域有这样的指数。因为它的进出不方便等等障碍,中国这些市场被纳入到国际主流的指数应该说往往就是一步之遥。
后来去年股灾非常接近,因为股灾出现了事情使得投资者疑虑,使得中长期策略难以构建,以及担心进出不方便,这个平台不能提供的可能。目前我们开放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刚才我们说的保险,其实把所有的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以流入额度加总起来,只不过占中国的现在整个资本市场市值3%。为什么需要增加?因为最近刚刚取消了国际投资者投债券额度,目前流入债券的额度非常有限。而把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以流出的额度加总起来全部用足,占国际市场比重0.1%。我们换一个角度说,未来资本市场配置的国际化将是增长成绩非常大的一个领域。
而构建这么一个共同市场,其实交易所互联互通在国际金融领域有很多案例,但是成功的并不多。比如说新加坡和伦敦开通就停止,因为没有交易量。很重要的原因,投资者对于对方市场的上市市场的了解程度,在这一点上香港和内地的联系有天然的优势,沪港通和“深港通”启动,就使得香港本身是全球投资的市场。
但是中国连通国际资金进入国内,国内资金进入国外,有两个功能,面临的市场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这两个市场的差异在很长时间会存在,不会因为连通而消失,因为投资者群体不一样,监管机构不一样,托管清算不一样,有不少的投资者早期有一个简单的逻辑,两个水位差异很大,一年峰值缩小,投到价格差异大的公司里面,结果这个连通之后,这些差异反而拉大了。这就提出来很多有趣,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最后我想说几点是什么呢?大家很关心,沪港通、“深港通”,“深港通”开通之后市场影响怎么样?我们要等市场做出反应。给大家梳理一下,“深港通”没有开通之前,沪港通这两年有什么特点,给大家做一个梳理。
第一,看故知,因为沪港通、“深港通”连通之后,三个交易所优势、劣势很明显,大家通常会觉得内地估值高,要在这儿上市,这是很笼统的说法。我们做了一个细分,主要地产占比高,细分行业,健康、医疗、护理这方面的估值还要高,如果公司要上市,在这三个交易所要选估值高的。
同时开通交易量我们看,这是两年的数字,从国内南下进入香港市场的交易量占香港的市场交易比例基本上在3%上下,而国际资金北向进入上海的交易量基本上在0.5到0.9之间,所以结论是,从它的交易量占比来看,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改变当地主场交易习惯的规模,及时“深港通”启动了之后,这两个差异还是存在,各自有各自波动的规律。
而且我们从测算数据来看,这两年的数据很有意思,我们把南上、北向交易数据可以发现大致持平,国际投资者和对国内投资者了解的速度非常接近。这是大家做投资的朋友比较关心的,分别买什么,这是在交易所作优势,有大量第一手数据,我们梳理了一下,在沪港通开通初期,国际投资者到国内买的市值比较大的上证180比重94%,而北向交易中,买卖中型上证380指数比例由2014年6%逐渐增加到2016年23%。经沪股通持有次等中性比例到2015年底22%,到2016年8月跌14%,但仍高于2014年。
我们看环球投资者对沪港通投资有哪些?内地工业板块占比17%,金融板块占比在下降,从刚开始51%到43%,下降到现在的25%左右。
在上证180指数占比比较大的,在上证380指数工业和信息科技占比最高,消费板块的占比占相当大的比重,这里面做了大致的细分。环球投资者对上证380行业分布对上证180更加多元。内地投资者喜欢什么呢?我们看到与北向沪港通投资相比,南向沪港通投资交易和持股金额在2014年是投价格差异大的种型。
在2016年风格出现显著的转换,大家发现香港是国际投资者的中心,跟着国际投资者投大型的成分股,不同的年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我们里面做了一个梳理。从行业来看,投资者最开始是工业股、消费股,后来增加到金融股的兴趣,金融股的比重取代了工业股,成为了交易和持股最多的行业。
其它包括消费、制造、地产、建筑,我罗列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市场基础的差异,使得这个市场的差异始终存在。“深港通”的启动,总限额的取消,机构投资者进入使得更加多元,给双方投资者提供了很多交易的策略和发展的空间,这是我们近期就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