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经济学之父”科斯去世
他是最长寿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享年102岁 他的学说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科斯,这位出生于英国、居于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及后人总结的“科斯定理”。 他因发现并阐明了交易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获得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产权理论、法律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领域,科斯被视为开山鼻祖。 27岁出名作,81岁得诺奖,102岁依然关心中国发展。昨晨,美国芝加哥大学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最长寿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去世,享年102岁。 各方学者表达纪念,百万条微博抒发怀念。从没有一个国外经济学家的离去,能引起国内如此大的关注,从未到过中国的科斯做到了。如果说基辛格是从政治上谈中国,科斯就是从经济上来论中国。 今年1月,《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文版出版。这是唯一一部由诺奖得主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改革的著作,也是科斯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唯一一本专门为中国创作的作品。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说,没有谁比科斯对中国如此关心。 1982年,科斯建议张五常去香港大学任教,2008年,科斯通过自己的基金会组织并资助了芝加哥国际会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 与科斯曾有亲密交往的学者盛洪,曾解析了科斯的中国情结,“科斯是与推翻帝制后的现代中国一起成长的。他成年后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更为关注中国的制度变迁”。 据报道,科斯的中国之行一直未能成行,很大原因是科斯夫人不能承受远程飞行。此前,科斯已筹备今年10月来华访问,但随着他的逝世,这个计划永远地中止了。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预测,科斯的逝世并不会让其理论在中国的深远影响就此止步,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会继续借鉴科斯理论,更好地理清政府、市场、企业间的关系。 科斯从不主张“科斯经济学”,他将坏的或者错误的经济学称为“黑板经济学”。他指出,“黑板经济学”不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那些只存在于经济学家头脑中想象的世界。 张建华说,科斯启发中国经济学家,不应该顺从权威,要在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系统的调查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观点。他说,“科斯的影响不在于哪个理论、什么观点,而是他的研究方式、思维方法”。 2011年的《财经》年会中,科斯发来视频,慨叹“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科斯的代表作是两篇著名的论文,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创造了“交易成本”这一重要概念。1960年,科斯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推动了法学和经济学的融合。 罗纳德·科斯 Ronald Coase (1910年12月29日—2013年9月2日) 交易成本理论的提出者,现代产权经济学奠基人。1951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后主要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主要著作及论文有《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厂商、市场与法律》等。科斯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性,在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定理 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其思想被概括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并命名为“科斯定理”。 他没有写过鸿篇巨制,所有文章加起来不过十多万字(真正重要的只有三篇),却开启了三个新的学术方向。 ——一位中国学者对科斯的学术研究作出这样的总结 科斯学说 好比物理学界相对论 影响>>> 上世纪80年代,科斯的理论引入中国。那时,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开始研读经济学,最早接触到科斯的经济学理论。 张建华说,科斯并没有任何的经济理论直接指向中国,“他的思想之所以征服中国,在于中国学界从他的理论找到了契合自己改革实践的理论”。 “很多学者都是从张五常开始读科斯。”张建华回忆。记者翻阅《五常学经济》一书,看到张五常评价,“科斯对中国改革的主要贡献,不是私有产权对资源使用重要的老生常谈,而是他提出从界定权利的角度看私产”。 张建华说,“科斯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将交易费用引入了经济学分析。”科斯学说进入中国的意义,在于为改革开放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撒下了土壤。 “那时,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已经较完善,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一个交易费用高,一个管理成本大。”科斯理论的引入,平衡了这两个极端。 张建华将科斯的理论比作物理学界的相对论,他分析,“物理学界先有权威的牛顿力学,但其学说都是基于各种假设的,而爱因斯坦构建的相对论,还原了真实的世界,形成了颠覆性的理论。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就异曲同工。” “为什么科斯对中国的影响比欧美还广泛?在价格机制协调配置资源的市场里,为什么存在着靠权威下达的命令组织运行的企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分析,“科斯的答案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他认为,科斯的影响力,当比他长寿的生命还远为长久。“科斯是个性很强、观点顽固的人。他提出买卖一个苹果不要只看一个苹果,而是要看苹果的拥有包含着的是些什么权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提到,虽然中国经济学家直到1985年才听说科斯的名字,但是自那以后,科斯的学说始终是照亮中国崎岖的改革道路的明灯。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就,也有他的一份至关重要的贡献。 昨日早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半小时内连发5条微博悼念科斯。他认为科斯对中国经济理论界影响深刻。“20年前,‘科斯定理’进入中国,风靡经济学界,从此新制度经济学蔚然成风。尽管科斯定理看上去只是从法律角度对完美市场经济的一种描述,但却开启了法律经济学的新天地”。 见习记者 耿尕卓玛 如果科斯在中国评职称 记者 翟晓林 科斯并不是多产的学者。科斯助手、湖北江陵人王宁证实了这一点:“老先生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1935年,最近的一篇在2012年。但科斯的CV(学术简历)只有11页,远短于现在一个助理教授的CV(一般是15页以上)。” 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在中国的大学工作,科斯可能连助教都评不上? 王宁自1998年起担任科斯助手,现执教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王宁说,这个问题比记者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严重得多。 “从某个角度讲,科斯在中国应该也能评上‘职称’,因为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1961)还未问世,主要观点已经轰动学界。科斯推翻了比古关于福利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思想,即如何处理社会成本问题。如果中国学者能够发表类似的惊天鸿文,我想他一定会得到单位重视。如果是讲师,可能会直接提拔为教授。但深推一步,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能否容忍科斯这样敢于挑战权威,是一个大未知数。目前学术评估中功利性太强,做研究和发文章变成谋生的一种手段。功名利禄的诱惑往往诱使学者走捷径,而放弃求知求真,学术发展也易误入歧途。” 科斯与王宁合著的《变革中国》一书,以“思想市场的缺位”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科斯如何在中国评职称的猜想,也恰为这个回答举出一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