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新闻动态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荆门借“中国农谷” 打造农业“深圳特区”
发布日期:2013-02-12 08:07:37   来源:    字体:  
荆门借“中国农谷” 打造农业“深圳特区”

桃文化度假区鸟瞰图

长江商报消息 2月11日,省委、省政府就支持“中国农谷”建设在荆门召开现场办公会,省委主要领导出席现场会,并参加荆门市三级干部会议。将“中国农谷”打造成我省三农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向农业强省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

“中国农谷”的构想,最早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张健华等知名教授,在2009年底编制的《屈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提出的。

2011年7月18日,省委对“中国农谷”建设做出重要批示;9月4日,省直相关部门到荆门进行专题调研。11月10日,省委领导专程到荆门调研,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在去年底召开的荆门市第七次党代会上,将“高举‘中国农谷’旗帜”作为主题思想写进了党代会报告。从屈家岭到全域荆门,从具体措施到发展旗帜,“中国农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升华、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在已经上升为全省的重大战略。

在2月11日的荆门现场办公会强调,建设“中国农谷”是我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省级战略。荆门作为实施主体,要把建设“中国农谷”作为引领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提升精神区位,抢抓难得机遇,按照建设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思路,全力推进“中国农谷”建设。省直有关部门要切实解决“中国农谷”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农业旅游第一谷呼之欲出

“将来来到农谷,你可以看到农业文明发展的全貌,寻根农耕文明遗址,体验现代农业发展成果。”2011年12月22日,在荆门市政府召开的屈家岭规划调研工作专题会议上,对旅游规划、城镇规划等进行了具体研究。

荆门市旅游局副局长文弱介绍,“中国农谷”先行区屈家岭目前有屈家岭文化遗址、梅花鹿养殖基地、月湖度假村、美好人间现代林业园、屈家岭文化休闲广场、五三国际大酒店等项目。“中国农谷”将打造一个农耕文化体验园,展示所有关于农业发展历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兼具农业的功能和观光旅游的功能。学习“一江两山”生态旅游公路的建设经验,做到路景相融、路在景中;旅游区建筑的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建筑的体量、色调、高度、密度等要与环境相适应。 用3到5年时间,打造成接待量超过百万人次,全省最大的农业旅游景区,成为农业旅游第一站。

农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农谷文化源于屈家岭。”荆门市宣传部副部长吴成义介绍,4600年的屈家岭文化是与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三大古文化之一。

在屈家岭发现了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种、第一只彩陶纺轮、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形成了内涵极丰富的农耕文化,是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

屈家岭作为“中国农谷”建设的起步区、先行区和引爆区,优势更为独特和明显。近年来,全国掀起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热潮,提出建设“农谷”的地方不少。如重庆提出要全力打造“西部农谷”,江苏南京、新疆昌吉、辽宁沈阳等地提出打造“农业硅谷”等。吴成义介绍,“中国农谷”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还涵盖二三产业和社会建设,将打造成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富民之谷、创新之谷。

10亿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区

“中国农谷”功能定位“四区”:农业生态旅游区、农业科技先行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在屈家岭考察时提出,农谷是要集农耕文明、现代农业、农业科技等的展示和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大项目,现代旅游的理念谋划“四区”的建设,提升项目的科技含量,增加文化元素,叫响“中国农谷”品牌。

据悉,省鄂西圈投资公司计划在5年内至少投资10亿元,介入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把荆门建设成为中国知名精品文化旅游区。荆门市旅游局介绍,屈家岭做为“中国农谷”旅游核心,将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通过开放空间原貌展示农业发展历程。要打造一个像“博鳌论坛”一样的“农谷论坛”,全国性的农业旅游论坛,探讨探索农业旅游理论,也是一个理论在实践中试验先行的基地。

专家解读

“中国农谷”

湖北三农新名片

省委政研室农村处副处长余爱民曾经参与中国农谷的调研,在他看来,打造中国农谷是亮出湖北省委省政府重视三农工作的态度,是湖北建设农业强省的决心,是湖北作为农业大省的一种自信和责任。

农谷建设在谷,不在农。余爱民认为,农谷姓“农”。当以农为魂、农为神、农为形,以农业产业为前提,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要方向,为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上 ,农谷的农是泛农的农,要发展农稼、农商、农文、农科、农历史、农业旅游。特别是做好展示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开展农业科技研究等重要篇章。农谷重在“谷”。人们熟知的在美国有硅谷,在武汉有光谷,很多人说农谷之谷是稻谷的谷,是的,无稻谷则无农谷,但谷更重要的是平台、是载体、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农谷的谷是一个孵化器、孕育地,要使全方位的农、立体的农在此汇集、延伸、拓展、升华。要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技与信息的集散地,聚集要素的洼地,展示农业历史与未来的高地。

农谷应该是农业资源集中、优势农产业集合、农业生产方式集约、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农产品加工集聚的地方。努力打造“产业之谷、科技之谷、文化之谷、绿色之谷”。农谷应该有这么四区: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科技先行示范区、农业生态旅游区。总的来说,既是现代农业的综合示范区,又是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村改革试验的示范区。

农谷应有中国高度

中国农谷应有“中国”高度。不局限做荆门农谷、湖北农谷,应创中国品牌,不负中国名声,至少是“湖北样板、中国一流”。这是一种高度和气魄,这种高度是建立在湖北农业大省基础上的。湖北农业基础好,粮棉菜水产均排全国前列,三农工作也做得好,有多个品牌,如一红一绿等多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指导考核三农工作的科学体系、深入基层的“三万”活动等等,这都是打造中国农谷的资源和资本。湖北要建立自己的三农品牌和名片,农谷的农业文化最早,农谷发展也要走在全国最前面。

目前农谷建设的几大难点,一是体制机制不顺;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三是高新科技不发达;四是人才缺乏;特别是思想解放不够。这些都是农谷建设需要破解的瓶颈制约。农谷如何发展,余爱民建议当以产业做支撑,文化做灵魂,旅游做活力,基础建设做重点,改革创新做动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作抓手,最终目的是使百姓富裕、地方发展,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本报记者 余鲁西

“生态屈家岭·中国农谷”概念最早倡导者张建华——“荆门·中国农谷”要做中国农业创新的“深圳特区”

早在2009年,在《荆门市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中,“生态屈家岭·中国农谷”的概念便被提出,规划的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张建华教授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提出的这一概念会成为湖北发展的省级战略。

昨日,张建华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从“什么是农谷?为什么建设农谷?怎样建设农谷?”三方面系统解读“荆门·中国农谷”的战略内涵。

什么是农谷?

中国农业创新的“深圳特区”

记者:您是“中国农谷”概念最早的提出者,能否介绍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的?

张建华:2008年,荆门市政府委托我做一个《荆门市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这个规划整整做了一年。其中就明确提出了“生态屈家岭·中国农谷”的概念。这个概念被荆门市委市政府重视,在他们的推动下,得到省领导重视,进而成为湖北省级战略。

记者:为什么选择“中国农谷”这个名字?

张建华:这里有三层含义。第一,屈家岭是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所能证明的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业生产有历史渊源;第二,从地理上讲,屈家岭一带属于谷地;第三,最为重要的内涵是:谷在现代文明中有聚集地的含义,光谷、硅谷都是高新技术的聚集地,农谷就是要做中国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之谷,因此得名“中国农谷”。

记者:为什么是荆门而不是仙桃或者武汉周边等离武汉更近的地方?

张建华:一方面是为了继承屈家岭的农耕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屈家岭地形地貌多种多样,适合做不同种类农产品的科学实验,更重要的是它处于江汉平原大农业区的核心地带,位于辐射极。

记者:能否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下什么是农谷?

张建华:农谷就是要在农业领域建一个“深圳特区”,给予其政策等方面的特殊支持,鼓励其先行先试,试点先进农业技术、农业产业化模式等。

为什么建设农谷?

寻找农业发展新模式

记者:为什么要建设农谷?

张建华: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产量供应紧张、技术研发不够、农业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特区先行先试。湖北是农业大省,地理位置居于中部、气候条件相对适宜,如果湖北能把中国农谷做成一篇好文章,就是对整个中国农业的巨大贡献。

记者:对当地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

张建华:当地农民可以拿土地入股,也可以到农业产业化企业上班。农谷建设最终的落脚点是农民,农谷最终不是要搞简单的城镇化,因为这样的试验毫无意义,而是要尝试怎么样用现代农业就地实现农民的“非农化”。

记者:“中国·农谷”为企业提供了什么样的商机?

张建华:农谷将会为企业提供一个政策宽松、税收优惠的投资环境,就像当年的深圳帮助很多人实现了财富梦想一样,农谷也将为很多有志于投资农业、物流、加工业等领域的企业提供最好的投资平台。

怎样建设农谷?

首要是政策特区

记者:建设农谷最需要的是什么资源?

张建华:最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投资、科研环境,其中最核心的是需要一个服务性、权力边界清晰的政府,中国农谷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荆门市委市政府要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企业和科研单位做好服务,不要过多干涉具体事务。

记者:怎么解决投资问题?

张建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肯定是政府;但是后期项目投资必须是企业,如果政府主导投资,这就是农业生产模式的倒退。政府投资的功能在于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筑巢引凤”。

记者:创新和创造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农业领域尤其如此,怎么样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张建华:我们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我已派一名博士去美国德克萨斯州学习农业保险,该州是全球农保做的最好的地区之一。但是,由于农业领域风险高度集中,商业保险不一定会进入,所以政府要积极引导。

记者:农谷需要向国家层面争取什么样的支持?

张建华:首先要申请成立农业试验“特区”,在土地产权、流转等方面允许荆门先行先试,由于屈家岭本身就是国有五三农场,所以有规模化经营的先天条件,但要从租种户手中回收土地,依然需要探索。另外,农谷要积极和联合国农粮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真正打响品牌。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