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启的 “深港通”将带来哪些影响?“深港通”和“沪港通”有什么区别?11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围绕热点话题“深港通”发表演讲。
他认为,“深港通”将提高A股向外开放的程度,并会增加A股纳入国际主流指数的可能性。
巴曙松首先梳理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金融体系开放的不同路径。
“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1999年的首次招股时代,经济起飞,企业开始股份化上市,这个时候主要对外开放的形式是海外IPO。”巴曙松表示,香港之所以从区域的金融中心转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第二个阶段是2001年-2010年国内增长时代,国内随着股权分制改革,经济高度发展,整个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第三个阶段则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开放时代,以2014年“沪港通”的开启为代表。而即将启动的“深港通”则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沪深港资本市场“共同市场”时代。
巴曙松说,目前,A股市场的开放程度还是非常有限,一些障碍导致被纳入国际主流指数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于是,国际资金进入中国市场需要这样一个“共同市场”。换一个角度说,未来资本市场配置的国际化将是增长潜力巨大的领域。
巴曙松同时指出,构建共同市场、让交易所互联互通在国际金融领域有很多案例,但是成功的并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对于对方市场的了解程度有限。”巴曙松解释,但这一点上,香港和内地的联系有天然的优势。
那么,“深港通”和“沪港通”相比有哪些不同?巴曙松分析,两者运转的框架是一样的,但是“深港通”有两个突破:第一,“深港通”取消了总限额;第二,因为“沪港通”属于起步阶段,一些偏稳健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没有覆盖“沪港通”,保险资金则会进入“深港通”。
巴曙松认为,“深港通”带来的实际影响还有待于开通后的市场反应,但“沪港通”开通这两年已产生一些特点,通过梳理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深港通”的启动,总限额的取消,机构投资者进入会更加多元,并会给双方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的策略和发展的空间。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侨商联合会共同主办。目前正值“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面临着创新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因此,本次发展经济论坛上,围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论坛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了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