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新闻动态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九学者获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发布日期:2016-11-19 11:37:41   来源:    字体:  

新闻网讯(记者王潇潇 通讯员 刘雅然)11月19日,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李扬、张晓晶、史清华、都阳、RobertC .Feenstra、李志远、余淼杰、龙小宁、张晓波等9位学者的5部论著获奖。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院士,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安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等出席会议。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湛毅青主持颁奖典礼。
丁烈云代表学校向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张培刚奖历次评选过程中特别注重获奖者将现代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研究取向,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张培刚先生的传人,我校经济学科的全体师生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培刚先生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孜孜以求的精神品格,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关注中国问题,提炼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做好经济学科“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篇大文章。
巴曙松在致辞中表示,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作为国家经济学科领域的三大奖项之一,体现出了独树一帜的旗帜和传承。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下,基金会的发展越来越好,举办了一系列公益助学活动、学术讲座等,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李卓彬在致辞中指出,由中国侨商联合会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张培刚奖活动,通过表彰为发展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讨,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策,这对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学研究繁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这项活动越办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侨胞关注和支持此项活动。
会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我校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宣读颁奖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晶的专著《失衡与再平衡:塑造全球治理新框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史清华的专著《中国农家行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都阳的论文《制造业企业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反应:基于微观数据的观察》,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RobertC .Feenstra、复旦大学副教授李志远、北京大学教授余淼杰的论文“Export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厦门大学教授龙小宁、北京大学教授张晓波的论文“Cluster-base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Finance and performance”获得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与会领导为获奖嘉宾代表颁奖。张晓晶、史清华、都阳、余淼杰、龙小宁5位学者发表了获奖感言。
全国政协、发改委、教育部、中国侨联等有关部委相关负责人,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基金会负责人,历届获奖者代表和知名学者参加了此次颁奖典礼。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自2006年启动以来,奖励了包括林毅夫、谭崇台、吴敬琏、张军、厉以宁、张曙光在内的一大批为发展经济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和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奖项。
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同期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十三五’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陈锡文、张曙光、李实、巴曙松、李扬、张建华、周立群、杨瑞龙、黄群慧、史清华、龙小宁、胡必亮、李佐军、汪小勤、张平、余淼杰、都阳、张晓晶、吴延兵、杨澄宇、钱雪松等先后作了学术报告。


相关链接:
李扬、张晓晶的专著《失衡与再平衡:塑造全球治理新框架》获奖。该书认为全球产业转型、结构调整以至治理变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常态。其一,失衡问题虽只在今年才引起世人关注,但作为一种全球化的伴生现象,则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便已存在;其二,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始终居于失衡的逆差一方,在失衡的顺差一方,不断变化的角色包括德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中国和石油输出国渐次加入;其三,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若称全球失衡,则世界各国的国内经济也一定是失衡的,因此克服危机、促使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的要义,在于世界各国均致力于调整期国内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其四,中国政府自20世纪开始便已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力求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和国内投资的过度依赖。评奖委员会认为:该书为我们从总体上认识和治理全球失衡提供了富有启示的研究成果。
史清华的专著《中国农家行为研究》获奖。他充分利用了全国百村几十年的调研资料和对全国有代表性的不同区域村庄农户调查第一手资料,具有事实可靠性、时段历史性和分析对比系统性等特点。全书七章可以说是涵盖了农户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侧重于对改革开放后30年农户行为变化轨迹,贯穿了一条从制度变迁到农户行为变化再到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的三者关联性研究的主线。全书侧重对农家经济结构、农民就业行为、农业生产要素流转、农户金融行为、新农政效应、农户保障行为、农民法律意识等进行重点研究剖析。评奖委员会认为:该书是一部以微观农户研究入手来解读中国“三农”宏观变革的独特著作。
都阳的论文《制造业企业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反应:基于微观数据的观察》获奖。该文利用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企业对劳动力成本冲击和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冲击的反应。根据劳动力需求函数,估计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产出弹性值较高,达到0.75至0.78。对低技能工人的需求工资弹性为-0.40,对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工资弹性为-0.53。而且,不同类型工人之间的替代弹性为0.26。经验分析表明,企业已经对要素价格信号的变化产生反应。在未来,如果能够保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确保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公平的竞争环境,要素市场的变化就有可能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和升级。评奖委员会认为:该研究为我们认识要素市场变化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洞见。
Robert C.Feenstra、李志远、余淼杰的论文“Export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获奖。该文构造了一个包含非对称信息与激励相容机制的异质性企业一般均衡模型,观察到中国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面临更强的信贷约束这一现象,并揭示导致此现象的成因。论文发现企业出口份额越高,出口运输和款项到账需要时间越长,企业面对的信贷约束也更强;而行业内的生产率分布越离散,企业所面对的信贷约束也越强。这些实证发现证实了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使出口企业面临更严重的信贷约束。评奖委员会认为:该研究回答了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为什么出口企业会比非出口企业面对更强的信贷约束,这在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龙小宁、张晓波的论文“Cluster-base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Finance and performance”获奖。该文指出,中国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似乎公然“藐视”传统金融在发展中的作用,尽管目前的确缺乏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该文试图利用两个最近的普查企业级数据解释这一难题,发现“在工业集群,更精细的分工降低了资本进入壁垒,使得企业之间的贸易信用产生更容易”。随着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小公司出现在集群,导致更高水平的出口和由于更激烈竞争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该文研究了中国工业化中的产业集群现象,用产业集群解释了为什么大量缺乏外部融资的中小企业能够进入并发展,用劳动分工、劳动对资本替代、企业间融资等微观机制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国沿海地区大量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原因和中国特色的民间工业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评奖委员会认为:该研究展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发展对于削弱“金融抑制”的积极作用,为理解中国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