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发展研究参考》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出版物 > 《发展研究参考》 > 正文
创新与发展研究参考(2012年第6期,总第8期)
发布日期:2013-02-20 23:01:51   来源:本站    字体:  

发 展 研 究 参 考

2012年第6期(总第8期)

编印 2012年7月

提升武汉工业竞争力的着力点

华中科技大学 宋德勇

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是武汉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战略任务,而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不断提升武汉工业竞争力。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武汉工业竞争力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什么水平?哪些因素影响了武汉工业竞争力?如何提升武汉工业竞争力?

一、 同其他城市比,武汉工业竞争力究竟怎样?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武汉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显示出了较强竞争力,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沈阳、成都、杭州、南京等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副省级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多方面的差距:总量偏小、结构偏重、地位偏低、民企偏少。

1、总量偏小。从工业总量看,武汉工业地位与其经济总量地位是较为不匹配的。2010年武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65.93亿元,在大陆287个城市中排名12位,高于沈阳、南京和成都。而2010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424.59亿元,在大陆287个城市中排名24位,比成都略高,但不及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与杭州、重庆、沈阳、南京存在两、三千亿元的差距。

2、结构偏重。从工业结构看,武汉工业结构偏重,以大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产值比重较低,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产值比重不高。2010年武汉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比重为76.8%,高于沈阳、重庆、广州、成都、杭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产值比重仅为45.4%,在10城市中是最低的;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产值比重为31.4%,不及广州的一半,比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要低很多。

3、地位偏低。从产业竞争力排名看,武汉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但与上述其他几个城市差距依然明显。从武汉的六大支柱产业产值来看,钢铁、汽车、食品烟草比较有优势,在10城市中依次排在第3、第6和第6位,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比较落后,排名分别在第8、第9、第10位。从制造业的30个细分行业产值来看,武汉在10城市中仅有黑色金属冶炼业、仪器仪表业、烟草制品业3个行业处于前三位,而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多达13个行业处于10城市最末位。

4、民企偏少。从企业竞争力看,武汉国有企业进步明显,但民营企业发展不足。2010年武汉五家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东风、武钢、中烟、三环、武汉邮科院)均属于国有企业,其中东风营业收入名列全国汽车企业第三位,武钢名列全国钢铁企业第四位,中烟名列全国烟草行业第三位,武汉邮科院、长飞光纤、华工科技三家企业相继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然而,武汉工业的民营企业力量十分薄弱,2010年湖北省(主要是武汉)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11个企业中,只有福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一家涉及到工业领域。

二、哪些要素影响了武汉工业竞争力?

依据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从投入的角度,可以将影响工业竞争力的要素归纳为劳动、资本、资源、技术、管理、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下文将围绕这几个方面对武汉工业竞争力做一个整体的分析。

1、人力资源外流严重。从劳动要素来看,武汉人力资源存量优势明显,但存在较为严重的“楚才晋用”现象。2010年武汉制造业单位从业人员仅为50.26万人,在10城市中排名靠后,不足上海、北京的一半,低于广州、天津、杭州、重庆。另外,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显示,在中国296个城市中,武汉人力资源教育指数名列第5,人才资源数量指数排在11位,但人力资源质量指数仅排到20位。这反映出武汉虽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但留在武汉工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仍为不足。

2、资本增速效益不佳。从资本要素来看,投资增速与效益均处于劣势。2010年武汉投入到工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860.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但远落后于重庆、天津、南京、沈阳、上海、成都(这些城市投资都在1300亿元以上)。另外,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9》显示,武汉资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第13位,但资本数量指数、资本质量指数、资本获得便利性指数均在18位之后,与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十分明显。

3、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从资源要素来看,武汉是一个能源净输入城市,缺煤、少气、乏油,随着工业发展,能源、资源消耗增大,能源供应会直接影响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2010年武汉工业消费能源4071.71万吨标准煤,在10城市中排名第4,仅低于南京、上海、天津三市;工业用电213.50亿千瓦,在10城市中排名第8位,仅高于沈阳和成都。

4、技术人员经费欠缺。从技术要素来看,武汉工业企业投入的研发人员和经费均显不足。据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结果,2009年武汉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仅为2.07万人年,在10城市中排名第8位,仅高于沈阳和成都;R&D经费仅为63.99亿元,在10城市中落后于上海、天津、北京、广州、杭州。

5、制度“软件”牵制发展。从管理、制度、文化等要素来看,武汉存在“重硬轻软”的问题,人力、科技、区位等“硬件”优势比较明显,但管理、制度、文化等“软件”要素没有很好跟上。2010年武汉城市竞争力位列第20位,比2009年下滑了2个位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软件”竞争力拖了后腿,其中制度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这五大“软件”要素在全国294个城市中分别排在第42、19、30、23、28位。

三、如何提升武汉工业竞争力?

提升武汉工业竞争力,关键是要提升价值链,提高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大企业大品牌,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加强产业集聚,扩规模调结构,加大对劳动、资本、资源、技术等“硬件”要素和管理、制度、文化等“软件”要素的投入,切实把传统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区位优势充分转换为竞争优势,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1、提升价值链,推进产业集聚。坚持以龙头项目为重点,园区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形成先进制造业产业配套集群为目标,深入实施龙头牵引、产业补链、配套跟进战略,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核心企业、龙头项目及配套项目,加快填补产业链缺失环节,有效拉长产业链,延伸产品链,提升价值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培育大企业,打造知名品牌。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各类要素向优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中。鼓励企业以品牌、技术、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名牌产品争创工作目标与责任制,完善名牌产品奖励和激励政策,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开展名牌产品的培育。

3、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进中小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园区建立民营企业创业基地。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探索设立服务于科技企业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创建品牌与实施重大发展项目。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型、龙头型民营企业挂牌上市。

4、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选准突破重点和发展方向,促进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等六个千亿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重点培育、政策聚焦,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在钢材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和乙烯下游产品延伸等方面做大循环性产业链。

5、强化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科研院所到武汉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人员和经费的投入,扶持建立若干个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构筑中小企业技术支撑体系。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的生产标准体系,加强工业设计,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

6、承接产业转移,引进500强跨国公司。充分发挥武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自然区位优势,主动接轨沿海发达城市,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其它地区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实现共同发展与提高。以世界500强和行业50强为重点,策划和引进一批大企业、大财团和大项目,引导外资投向武汉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7、完善政府服务,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政府作为工业发展的引导者和护航人,既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煤、电、气等要素保障,进一步发挥“硬件”优势;又要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改善工业发展“软”环境。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加大科技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努力抢占新的制高点,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作者简介:宋德勇,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导,sdy5198@126.com。)

发展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范红忠 黄 莉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