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发展研究参考》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出版物 > 《发展研究参考》 > 正文
创新与发展研究参考(2012年第5期,总第7期)
发布日期:2013-02-20 22:51:49   来源:本站    字体:  

发 展 研 究 参 考

2012年第5期(总第7期)

编印 2012年5月

荆州振兴应高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旗帜

华中科技大学 张建华

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中部地区继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的第3 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我省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第二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当前正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战略之际,荆州市获得了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金字招牌”,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认为,荆州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高举国家示范区的旗帜,把壮腰工程落实到实处。特提出几点建议:

一、尽快做好规划,高起点谋划和科学布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荆州新区

全市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国家级战略的意义和价值,加大宣传力度和策划层次,聘请高水平研究团队,在国家和省发改委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水平总体规划。规划制定的重点在于:

(1)应结合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区域发展合作的大格局以及自身跨越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探讨中部地区特别是农产品主产区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新模式,真正成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的模板。

(2)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统筹规划、同步建设。以荆州开发区东扩为契机,规划建设荆州新区(荆州东区或者荆州新城),新区规划聘请国际策划团队,引入全新设计理念和风格,与荆州古城遥相辉映. 新区(城)按功能板块合理布局,例如分为多个工业园区、物流服务区、集中生活服务区组团,相互衔接、总体协调。

二、合理选择产业,精心构建和布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体系

总体原则是:依托江汉平原地区产业优势和劳动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选择的主要方面包括:(1)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纺织印染服装产业、家电工业、造纸工业、森工产业、建材工业、橡胶塑料工业。承接、改造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2)农产品加工业。包括粮油加工业、棉花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3)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零部件产业、石油石化装备制造、通用机电设备制造、金属制品加工。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4)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特色旅游业、金融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端商务业。 积极培育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5)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此外,对于已有的优势产业------化学医药行业,总体对策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环境保护,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产业体系发展和布局上:(1)改善投资环境,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促进产业板块集中;(2)在承接中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3)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4)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5)促进区域合作,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示范区整体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三、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载体是产业园区。当务之急,以国家级的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联合沙市经济开发区和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建设核心集聚示范区。将松滋、石首、公安、洪湖、府场、监利、江陵等开发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鼓励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发展。

(1)核心示范区统一使用国家级的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品牌,实施一区三片组合。首先,核心区园区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发展,错位分工,协作招商,平台共建,成果共享;其次,政策上沙市和荆州城南开发区比照核心区统一政策。

(2)建立激励制度,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建设,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集中示范园,支持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3)支持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县级开发区应进一步体现与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同步协调发展。 各县市经济开发区依据自身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综合交通运输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不同重点的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区。

(4)创新招商和建立工业园模式。例如,广东商会拥有6000多家会员,其中过百家上市企业。从2006年起,商会开始探索集约化低成本扩张,统一对外谈判建立工业园。 目前已经在四川、湖南、河南成片建工业园。支持合作建园。因此,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此外,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吸引发达地区开发园区、跨国公司(500强)、央企、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等对工业园区整体策划和开发,鼓励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四、优化承接条件,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公共发展平台

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示范区个板块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基础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外通内畅、便捷高效、功能完备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升能源、信息、通关等保障配套能力,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现有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环境。

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产业承接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支持建立与承接产业转移相配套的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支持若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和引智示范基地建设。

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卡及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支持申报和建立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进驻园区。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张建华,系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本文是作者参加2012年4月底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组织的社科专家市县行活动提交的研究报告)

发展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范红忠 黄 莉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