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展 研 究 参 考
2012年第3期(总第5期)
编印 2012年3月
关于我国发展国际环境和新阶段特征的几点认识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张建华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巨大变大,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发生了新的显著变化,集中地显现出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如人均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城镇居民成为社会主体阶层、在全球经济中成为举足轻重的经济体、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通道之中,等等,这些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中国的战略略机遇,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现阶段特征和转型的紧迫性,如何正确认识深化改革开放的紧迫性。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中国的战略略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时隔10年,我国是否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是,战略机遇是否有所不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当前世界正在进行深度的调整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特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长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制度变革并存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战略机遇仍然存在。当前国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全球分工体系和全球金融体系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原有的国际分工体系(东亚劳动密集型生产出口、俄罗斯和中东资源出口、欧美借债消费)和全球金融体系(美元主导)急需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在危机中受到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在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下,新一轮宽松量化扩张性货币政策启动,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推动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重组引人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试图解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过高、经济“虚拟化”等问题。有的发达国家还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力求改善贸易失衡状况。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
二是国际资源能源和气候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度焦点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能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近十年来国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根源在于资源和能源主导权的争夺,气候问题也成为国际博弈的重要领域。中国资源、能源消耗成为世界最大国,碳排放也成为第一大国。中国被要求承担更大的环境国际责任。这些意味着中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三是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其中,信息技术(IT)、生物技术(BT)、能源技术(ET)和纳米技术(NT)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科技领域,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支柱产业,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以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革,使“地球村”成为可能,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区域合作。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能源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更主要的也是体现在新技术与现有传统产业的结合上,从而引发农业、医药、材料、能源等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变革,加速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仍远未达到技术发展的顶峰,而且正孕育着新的创新浪潮,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当今世界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产生深刻影响。在有些领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趋势、应对得当,就可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就会贻误时机,难以实现赶超,甚至陷于被动和落后。
四是国际地缘政治呈现新格局,亚太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焦点。随着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目前国际反恐、中东格局出现新变化。美国逐渐将注意力更多开始关注环中国东南部的亚太地区,朝鲜问题、中日岛屿争端、南中国海领域争端被操纵为“国际议题”、中国台湾海峡问题、中印竞争等问题不断凸显,中国不得不花费更多精力和力量应对。这些问题明显比10年前更为紧迫。
五是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在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的努力下,全球治理体系得到改进和完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结构调整已经实施或正在推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有所增强。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与博弈强化,牵动着国际关系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分化组合。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六是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在曲折中发展。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打破了千篇一律照抄照搬作为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模式的迷信局面,立足于自身国情和实际情况,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多元化模式本身也不成熟,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完善。此外,我们还要看到,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
鉴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应从全面正确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复杂性中去把握战略机遇。 (1)实力上升并不一定导致地位上升和影响力上升。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但仍非经济强国。人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中国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屈指可数。(2)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日益上升,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对于中国来说,也只有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才可能在世界上承担更大责任。而且,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全球科技产业变革,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国际环境总体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只要我们能较好把握,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二、正确认识我国已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和面临转型的紧迫性
相对于十年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就国内发展格局而言,仍然保持着较快增长的能力和环境,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
首先,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经济结构上,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超过50%。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我国而言,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亟待加强和改善。
其次,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和矛盾也更为显著,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和压力增大,低要素成本竞争优势在逐步改变。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内部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三,多种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放大并可能产生 “系统性风险”。例如,从矛盾表现的领域来看,反映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多发、突发、频发的特征。各种矛盾风险叠加,不仅是就某一方面、某个领域,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涵盖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
因此,正确认识中国阶级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征,有利于我们意识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紧迫性。未来几年,中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将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应更加关注保障改善民生等六大新变化:
[1]淡化GDP增速,更加关注增长质量和保障改善民生;
[2]更加关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
[3] 更加关注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经过13年教育大众化发展积累了一大批人力资本[每年提供600多万大学生],可以抵消劳动红利消失的不足);
[4]更加关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关注农民工市民化;
[5]更加关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6]更加关注内需主导发展。
三、正确认识深化改革开放的紧迫性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十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要最终确立起在各方面比较定型的体制,仍需付出艰巨的努力,要克服和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障碍。特别是如何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整合利益关系与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要求逐步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进入活跃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迫切这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赋予了强大动力。如何在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和体制,这是对我们党的又一个考验。
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如何形成和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深化改革开放的紧迫性尤为重要。
未来的改革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结构转型;(2)民生发展; (3) 法制完善;(4)政治民主;(5)政府良治。
(作者简介:张建华,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 jhzhanghust@163.com)
发展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范红忠 黄 莉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