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发展研究参考》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出版物 > 《发展研究参考》 > 正文
创新与发展研究参考2012年第2期(总第4期)
发布日期:2013-02-20 22:22:13   来源:本站    字体:  

发 展 研 究 参 考

2012年第2期(总第4期)

编印 2012年2月

诚信武汉、科技武汉、绿色武汉

—论科技如何支撑武汉跻身国家中心城市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范红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必须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武汉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诚信武汉、科技武汉、绿色武汉”的战略举措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武汉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科技创新的失败率高、固定投资成本大

许多研究表明,技术创新的失败率非常高。对3家企业(其中一家是化学公司,两家是制药公司)产品开发的深入研究表明,大约60%的项目实现了技术指标,30%进入了商业化阶段,只有12%创造了超过资本成本的利润。除了非常高的失败率,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也非常高。例如,开发Windows XP的成本是10亿美元。

2.武汉市场规模较小,人均收入较低,对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范红忠(2007)提出了科技创新有效需求规模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规模大,有助于分摊企业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提高研发投入的预期盈利水平;较高的人均收入,一方面提高了消费者对高价新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加了消费者对低价老产品或低质量产品的厌恶,这增加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压力。进出口规模扩展了国家或地区的内部市场,一定程度上也会提升一国对新技术的需求规模。同沿海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武汉市场规模较小、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这对其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但随着中国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种约束正在减弱。

(二)主观原因

1.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虽然武汉高等院校林立,但是并不表明其有很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在国内大学的排名勉强进入前十,且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根据复旦大学高等教育所2009年的研究报告,这两所大学在国际大学的排名在200名以外,并且每年优秀的毕业生优先考虑去沿海地区工作。

2.武汉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能力者,无动力;有动力者,无能力”

从武汉百强企业来看,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国企领导一般都是“重设备投资,轻研发投入;重新产品线和新技术引进,轻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而民营企业虽然有创新的动力,但它们一般资金薄弱,难以承担高科技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3.企业领导人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不够

调研结果显示85%的中国管理者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公司,不确信自己有能力形成激动人心的新理念并将其转化为盈利产品。调查发现,约八成的受访公司对创新设定了明确的财务目标,但是,仅有约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公司采用了系统方法来控制创新进程和速度,而且只有六成受访的中国管理者表示,自己的公司采用组合管理工具和流程,以便高级管理层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创新项目。

4.“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商业贿赂、技术剽窃”行为打击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使得“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商业贿赂、技术剽窃”行为盛行,从而打击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三)制度原因:科技人才的指标式激励制度弊端明显

目前,武汉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制度主要是“指标式”的职称晋升制度。其优点是,通过控制每年的晋升指标,可以强化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然而,这种以员工相对绩效为标准的内部晋升制度,将促使内部不团结,严重影响企业效率。

这种制度的特征是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的政治、经济、业务待遇主要与其身份或职称挂钩,很少与工作业绩挂钩,这造成科研人员的下列机会主义行为:评上教授者,基本不做科研;没有希望评上教授或副教授者,基本也不做科研;真正做研究者,是少数有希望评上教授或副教授职称者,而且,他们一边拼命工作,一边还可能担心竞争对手在业绩上超过自己。

二、关于科技支撑武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严格制度标准,毫不手软地推进“诚信武汉”和“绿色武汉”的工程建设

推进诚信武汉和绿色武汉的系统工程建设,一方面,可以改善武汉形象,提高武汉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武汉旅游竞争力和产品的品牌竞争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改善武汉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也许更为重要,执行严格的诚信标准和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推进诚信武汉和绿色武汉工程建设,可以增加企业的科技创新压力,进入激发其动力,创造出大量的新技术,从而催生更多高科技产业。

(二)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共享平台”,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

以市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相关科研单位为依托,建设一批市级行业性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平台由各科研机构申报,市政府组织国内外专家匿名评审,并给予一定数量的经费资助。要求如下:

1.具有一定比例常年在平台工作的一流水平的外籍科技人员。

2.具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

3.在一定时期内,平台必须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和其它科研成果。

4.平台必须接受一定比例来自企业的研究项目。

5.提供有偿低价服务,接受其它企业的科技人员进入平台进行项目研究。

(三)着力打造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平台

由企业申报,市政府组织国内外专家匿名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要求如下:

1.具有一定比例常年在平台工作的一流水平的外籍科技人员。

2.具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

3.在一定时期内,平台必须开发具有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和其它科研成果。

(四)建立对国有大型企业领导人科技创新积极性考核的长效机制

主要包括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否有一流的科技人才、一流实验室、一流的创新成果。

(五)出台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和政策

1.企业创新项目自主申报制。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经市政府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保密性匿名评审,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者,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

2.新产品项目资助制。对新产品项目实行免税或低税政策,并给与资助。

3.企业引进国外高级技师、一流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政府可以予以一定的资助。

4.研发投入免税或低税政策。

5.对致力于新产品包装上市的风险投资公司予以低税、免税或资助。

(六)出台吸引全球一流科技人才或机构来武汉创业或建立研究机构的政策

1.组织科技猎头,鼓励全球优秀的科技人才到武汉创业。

2.鼓励全球优秀的科研机构在武汉建立研究机构。

(七)组建武汉国际一流的科技新城

科技新城要采取就业和居住相匹配的原则,具有完善的商业功能、教育、卫生、休闲、娱乐、治安、文化、体育、交通等生活服务功能,避免东湖新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弊端。同时,科技新城还是众多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的聚集地。

(八)创办一所国际一流大学

一所国际一流大学对武汉科技进步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要想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短期内办成国际一流大学是不可能的,但是短期内可以新建一所国际一流大学。只要省、市政府有决心,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实行董事会领导,花重金聘请国际一流科学家,短期内就可以新建一所国际一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就是一个例子。

(九)对企业及科研单位领导的科技创新管理能力进行培训

聘请国际知名企业的创新经理,对武汉企业及科研单位的领导进行科技创新管理能力的培训,增强他们科技创新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提高他们进行科技创新的信心。

(十)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实行国外通行的终身教授式职称评定制度

国外科研机构通行的终身教授式职称评定制度主要内容是,如果在7年的试用期达到了晋升终身教授或副教授的科研业绩条件,那么就晋升为终身教授或副教授,否则,试用期过后就不再聘用。终身教授或副教授政治和业务待遇基本相同,经济待遇主要与工作业绩挂钩。该制度的优点,是在试用期考察和锻炼了科技人才的能力,试用期过后给予科技人才宽松的学术环境,以便其潜心进行科技创新。

建议武汉市所有重要的科研单位,明确规定职称评定的学术条件和政治条件,凡是达到条件者,均给予终身教授或副教授等学术职称,坚决取消职称评定的指标管理。获得终身职务者,政治和业务待遇基本相同,经济待遇主要与工作业绩挂钩,而不是与职称和“身份”挂钩。 这样,有利于营造学术合作氛围,减轻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带来的负面效应。

(作者:范红忠,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hongzhong@mail.hust.edu.cn)

发展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范红忠 黄 莉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