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展 研 究 参 考
2011年第2期(总第2期)
编印 2011年12月
对武汉市低碳发展促进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本文从产业政策导向、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低碳标志认证、废物回收处理、低碳城市诱导5个方面研究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构建,并提出制度保障及政策建议。
当前,武汉市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费大量能源和资源,未来经济发展需要较多的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在未来20-50年间,武汉市需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因此,构建和完善低碳经济发展促进机制体系,此举意义重大,而这又必须要针对武汉市的实际情况,从碳源和碳汇两个角度出发,实现政府、企业与公众三者之间的互动。
一、武汉市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
(一)武汉市能源消费结构
武汉市消费的能源物质共30多种,其中主要能源物质有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油、炼厂干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外购热力和电力等12种。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武汉市能源总消费量的70%以上,能源消耗主要集中于煤炭、原油、电力、焦炭等四种能源上。如表1-1所示,1999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量为2189.45万吨标准煤,2008年达到3914.27万吨标准煤,2009年略微下降到3741.91万吨标准煤。1999年到2009年十年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量增长了71%,年均增长6.1%。
表1-1 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量(折标煤)
年份 |
1999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总能源消耗 |
2189.45 |
3255.39 |
3828.17 |
3884.03 |
3914.27 |
3741.91 |
煤炭 |
917.01 |
1742.1 |
1891.6 |
1863.9 |
1793.92 |
1672.25 |
焦炭 |
309.28 |
411.12 |
441.93 |
422.65 |
506.28 |
485.07 |
原油 |
390.49 |
584.18 |
580.95 |
611.07 |
569.31 |
646.93 |
燃料油 |
24.58 |
38.96 |
29.58 |
26.5 |
27.29 |
11.68 |
汽油 |
2.73 |
21.68 |
44.24 |
9.13 |
8.26 |
7.15 |
柴油 |
6.39 |
21.14 |
42.21 |
20.63 |
14.48 |
10.6 |
煤油 |
0.12 |
0.92 |
2.27 |
0.31 |
0.4 |
0.54 |
炼厂干气 |
14.96 |
24.97 |
26.36 |
29.89 |
28.48 |
28.2 |
液化石油气 |
0.61 |
0.48 |
0.45 |
0.63 |
0.66 |
0.71 |
焦炉煤气 |
88.27 |
112.01 |
129.05 |
122.79 |
140.38 |
176.5 |
外购热力 |
45.68 |
33.09 |
103.87 |
108.73 |
100.04 |
105.17 |
电力 |
375.89 |
223.26 |
178.24 |
215.37 |
221.32 |
229.67 |
注:数据来源于《武汉统计年鉴2010》
武汉市煤炭、原油、电力、焦炭等四种主要能源消费占武汉市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9年的91%下降为2009年的81%,这与近几年武汉市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然占总能源消耗的绝大比重,基本维持在70%多的水平,其中煤炭在所有能源消耗中占据主导地位,2009年煤炭消费占比达到57%,如图1-2所示。这种能源结构给发展低碳经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武汉市以煤炭等高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的改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地替代传统能源,只能更大程度地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武汉市的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二)武汉市能源消耗强度分析
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734.5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656.15亿元,增长迅速;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从2005年的3255.39万吨标准煤,增加到了2009年的3741.91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耗增幅小于经济增幅,这导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4.8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2.59万吨标准煤,年均下降14.6%。“十一五”期间武汉市能耗强度的下降,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大力年推进节能减排,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但武汉市2009年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仍高于湖北省的平均水平2.35吨标准煤/万元,这与武汉市重化工结构有直接关系。因此武汉市应重点促进这些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
(三)武汉市碳排放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逐年增加,由2003年的5312.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8291.5万吨,年均增长7.7%,增长率小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幅。由于现有统计年鉴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相关数据,这里所计算的碳排放不能完全反映武汉市的碳排放情况,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汉市的碳排放现状。
二、低碳经济发展促进机制体系的构建
要促进武汉市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选择适当的促进机制,以激励引导市场主体,使其行为符合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和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目标。因此,武汉市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促进机制时,一方面要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产业政策导向机制
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形式,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由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组成。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防止气候变暖,保证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发挥产业政策具有的战略性、长期性、方向性等特点,通过构建低碳产业政策工作协调机制、低碳产业发展联动机制、低碳产业发展引导规范机制、低碳产业投入稳步增长机制等长期稳定的产业政策导向机制。进而通过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低碳产业资源,推进低碳技术创新,重点发展节能减排产业;保护幼小低碳产业成长;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减少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震荡,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能源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是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全过程,科技从知识形态转变成物质形态,从潜在生产力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实现;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于市场,成败要靠技术机会与市场机会的结合来检验,因此,建立面向市场的低碳环境和能源技术创新机制。
要形成良好的低碳技术创新机制,需要在遵循市场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基础上,通过构建构建低碳能源替代机制、企业自主研发与应用低碳能源技术的政策导向机制、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机制。创新低碳环境和能源技术,按照系统工程方法把市场、科研、生产、营销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制度和组织体系。
(三)低碳标志认证机制
低碳标志认证机制是一项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有效手段,它通过给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到使用和废弃全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低于国家标准的产品发放低碳标志,来引导企业努力生产低碳排放型产品,同时也有助于诱导消费者积极选购“低碳商品”,从而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低碳标志认证机制只是鼓励消费者和生产者支持保护环境和气候的一种方法,更多地取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因此,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机制需要构建组织机构保障机制、低碳标志机制的法规框架、认证过程拟定机制、低碳标志的认证监督管理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废物回收处理机制
城市废物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以及工厂所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废物回收处理机制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构建城乡一体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废物处理产业化运作机制、城市废物管理市场化运行机制、废物处理投入多元化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以“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五)低碳城市诱导机制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是在保持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推进的前提下,为使城市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环境质量乃至气候条件不受影响,而建立的一种城市运行模式,构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机制、低碳社区、企业和项目的示范机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投入诱导机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投入诱导机制。具体来讲,“低碳”理念要贯穿于城市制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即在政府的规划、政策和制度的推动下,以引进和发展低碳技术为核心,研发低碳产品、生产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全社会广泛参与,推行低碳文化,从而走出一条以人文本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武汉市低碳发展的制度安排
(一)建立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
目前武汉市企业申请CDM项目数不高,一是我省企业在熟悉CDM机制上起步较晚;二是企业本身申请CDM项目,从立项到国际权威组织认证成功,所需周期长达12—18个月,认证过程漫长,各项风险并存,从而影响了申报数量。但只要活用国际规则,企业节能减排还是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武汉市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阶段:2012年之前,主要发展与发达国家合作建立的基于项目的CDM机制,利用发达国家对我市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不断增强我市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和实力。对于自愿参与碳减排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应加强碳汇的发展,培育本土的碳交易市场。2012年后,发展中国家将自动承担减排义务。武汉市应考虑发展交易方式和交易对象多样的碳交易市场,对纳入限额排放体系内的企业规定一个排放配额,配额的分配应由独立的专门管理机构根据企业的历史排放量以及国际的平均排放水平和武汉市的节能减排情况来确定。采用限额交易和补偿交易的方式发展武汉市的碳交易市场,并逐渐地与国际市场接轨。
(二)完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的认证标准包括资源配置、生产工艺、处理技术和产品循环、再利用及废弃处置等方面,完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1、强化政府推动作用
武汉市能源消耗量强度大、利用效率率低、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更需要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激励和支持。强化政府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从经济、计划、技术、物价及金融、工商、税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给予经济激励,支持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推行(如对生产低碳标志产品的企业实行贷款优惠、降低低碳标志产品的各种税收、增大企业的利润留成、使低碳标志产品与非标志产品相比在价格上占优势等),促进低碳标志认证制度全面推行。
2、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武汉市在政策、技术等很多方面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只有在理解、平等的原则下对话和协商,才能达到共识,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利用丰富的高校人才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沟通交流等方式提高我市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
武汉市相关部门应及时了解掌握国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低碳标志产品标准、技术法规以及低碳标志的发展动态, 低碳标志产品的种类和标准尽可能与国外产品一致,避免绿色壁垒的出现,主动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这不仅有利于我市企业出口,还可利用别人的技术及限制措施武装自己,以发展和保护民族工业。
3、加强宣传教育及公众参与
民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是企业生产的方向盘,也是政府决策的指南针。因此,只有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低碳标志,了解低碳标志产品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行为意识,逐步达成关注低碳消费行为和模式的共同意识。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保护宣传途径,争取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各方支持与参与;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三是加大低碳标志的公益广告宣传力度。
(三)完善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
由于政府采购数额巨大,实施低碳采购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可以促进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技术。实施低碳采购能够直接减少政府日常活动的碳排放,还可以为社会各界树立良好的榜样。武汉市政府实施低碳采购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有利于保护资源、优化环境,有利于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将产品的碳排放指标纳入政府采购中,生产商和供应商一定会努力达到低碳产品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坚持效益原则、公平竞争、透明原则的基础上完善采购监督机制、完善低碳产品标准、完善政府低碳采购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低碳产品采购清单制度,推动政府低碳采购将非常有助于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拉动低碳生产和消费,提高经济的绿化程度。
四、小结
总之,需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作者:宋德勇,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导,sdy5198@126.com;张辽,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发展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范红忠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