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发展研究参考》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出版物 > 《发展研究参考》 > 正文
创新与发展研究参考(2014年第9期,总第22期)
发布日期:2015-07-06 10:53:35   来源:    字体:  

武汉市迈向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发展与战略选择

华中科技大学 课题组

2013年武汉市GDP9051亿元,位列15个副省级城市第四,排在广州、深圳、成都之后。2014年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当无悬念。目前,这一俱乐部仅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重庆7名成员。GDP过万亿,是武汉市今年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重要的里程碑。身处武汉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GDP过万亿,只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阶段性目标,未来的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从武汉市的发展现状而言,武汉正迈向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作为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武汉市要建设成为代表先进制造业,国家科教、文化、创新及商贸物流等中心的国家中心城市,新形势对武汉市未来的工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对武汉市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武汉市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抓住目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与发展机遇以实现振兴大武汉,实现“武汉梦”的目标,这是武汉市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武汉市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正在迈向工业化后期

根据工业化经典理论,一国或地区的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随着工业发展而发生连续变化,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是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也曾指出:所谓工业化,就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强调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因而,笔者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对武汉市现阶段的工业化水平进行测评。经过工业化测评指标测算可知,武汉市基本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且正在迈入工业化的后期。

对武汉市而言,至2013年,其经济总量和人均GRP分别为9250.68亿元、91000元,与全国其他15大主要城市相比,位列8位,与东部沿海城市差距甚远。在产业结构方面,武汉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RP比重分别为45.90%51.00%,位列6位。目前,全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相对于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加快推进工业化是中国实现赶超的重要条件。同时湖北省、武汉市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而言,虽然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差距悬殊。同时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城镇化水平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基本完成工业化的水平标准,因而,武汉市还有发展的足够空间,经济上大有作为。并且从实现工业化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虑,加速工业化发展和实现经济赶超,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方向,承接产业转移,制定适合武汉市的产业发展政策也是武汉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武汉市迈向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比较优势

虽然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换,这给全国各地区未来经济增长释放了一个“减速”的信号,但对武汉市而言,结合自身在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区位优势和主导产业等潜在的优势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并实现工业化赶超是大有可能的。近十多年来国家发展战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肩负着长江中游地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域的使命。东部沿海人口回流及本地丰富的科教资源将为加速工业化提供充足的要素支撑,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为武汉市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武汉市迈向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1、多重国家政策叠加推进。“十一五”末,国家定位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重要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十二五”期间,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以及“两纵两横”经济带建设和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开发开放战略布局调整,将武汉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武汉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指向更加明晰。“两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有利于武汉体制机制创新,获取更宽领域的政策支持。

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将保持适度增长态势,工业化、城镇化仍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国内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武汉地处内陆市场腹地,是发展内生型经济的重点区域,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有望成为吸引国内外各类产业投资的核心区域,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3、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将促使国际资本加快向基础设施完善、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中国转移。从国内看,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给优势逐渐消失,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成为必然趋势。武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科技研发能力强,具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条件和优势。

4、城市功能提升拓展机遇。省内城际铁路的建成通车,建立起武汉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以及省内城市的快捷联系,进一步强化武汉经济与区位优势。武汉新港、天河机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轨道交通、水电气路和排污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以及中部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为武汉工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武汉市迈向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1、区位和资源优势。武汉地处中国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中国业已形成的沿海地区、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H型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枢纽作用,被国内经济学家们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武汉于我国富水区的中心地带,水域率湖泊率居全国城市之首,正常年景地表水总量7913亿立方米,人均11.4万立方米,居世界城市之首。

2、市场优势。武汉腹地市场广阔,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商品可辐射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周边五省近四亿人口。目前全市拥有商业机构1万多家,商业网点10.5万个,拥有4家商业上市公司,8家大型商场跻身中国百家最大零售商场行列。武汉金属交易市场在全国同业市场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武汉物资市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资贸易中心。

3、科技教育发达。武汉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拥有各类科研机构736家,专业技术人员45万,两院院士45名。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高等院校35所,在校大学生30余万人。

4、工业基础雄厚。武汉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无论是高新技术制造业还是传统制造业,都有较好的基础。目前沿武汉88公里中环线已崛起,中国光谷、神龙汽车城、台商开发区、阳逻开发区等系列团地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融合的,以制造业为主的新经济增长带。

三、武汉市迈向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制造业的发展仍然是武汉市产业发展的重点

从工业化中后期的一般规律来看,重工业或资本品工业(或生产资料工业)比重显著上升,即出现“重工业化”。产业结构逐渐向服务化、高技术化、融合化、绿色化和国际化方向演进,显示出全球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从西方典型工业化国家的动向来看,欧美老牌工业化国家相继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制造业的发展仍然是武汉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武汉市应该抓住机遇,加速推进工业化,并且调整产业结构,在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当中,对武汉市企业来讲,要把握市场趋势的转移。虽然劳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出现,但是从工业制造的成本和效率来讲,武汉在大部分领域依然保持优势,应该继续做好制造业,制造业将成为武汉经济的重要支撑。并且,武汉市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接下来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的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进行技术创新,产业链的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武汉市迈向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后工业化时期武汉市城市加速发展,必然会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城市功能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后工业化时期武汉市产业发展的路径需要解决“两条路”怎么走的问题:一条是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另一条则是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

纵观世界发达的中心城市,都是发展工业化后期特点的产业,比如高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以及服务业、通讯业。并且,第三产业的升级必须以第二产业为基础,忽视第二产业将会导致第三产业的发展失去了保障,第一产业又是第二产业的基础。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要协调三次产业的关系,共同升级,不能偏颇,忽视其中任何产业的发展。武汉市正迈向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通过第三产业的升级来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实现要素与供给升级。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首要大城市,其经济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梯度差异,不可避免要面临产业转移的问题,承接产业转移也是武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武汉应该理性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以承接高附加值工业、新兴工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导承接层次,以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目标承接层次。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制度,做好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策划与招商引资。武汉还应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改善自己的国际分工地位,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市场主体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工业强市。

四、武汉市迈向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武汉市未来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协同”发展

在中国经济面临重要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武汉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赶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接产业转移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处理好武汉城市群经济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业倍增计划与两型社会建设几个方面的关系:首先,要克服武汉城市群的弱质性,积极发挥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和辐射作用,推进圈内产业布局协同发展;其次,积极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加强服务业功能的提升,二者协调发展支撑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次,工业倍增计划是经济发展的“数量”目标,两型社会建设则是“质量”目标,工业倍增要以“质量”为前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后,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工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将“走出去”战略与武汉市未来加快工业化发展相结合,加快优势产业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迅速培育“走出去”的主体,积极参与区域外分工和竞争,对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武汉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产业布局的优化

武汉市正迈向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加速发展,在未来的几年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因此未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布局应该立足于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所处阶段,坚持以市场为主体、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传统产业的经济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具体而言:(1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培育新兴领域,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4)培育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5)要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6)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推进产业链与科技创新的深度结合。

(本课题系张建华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12&zd045)阶段性成果。本报告执笔人张建华、张豪,项目研究主要成员:邹凤鸣、杨少瑞、周凤秀、赵英、王慧丽、苏悦。张建华、张豪亦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成员。)

发展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范红忠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

研究院网址: http://cids.hust.edu.cn/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http://cids.hust.edu.cn/cids/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