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发展研究参考》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出版物 > 《发展研究参考》 > 正文
创新与发展研究参考(2014年第8期,总第21期)
发布日期:2015-07-06 10:50:44   来源:    字体:  

关于利川市产业发展及其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的几点认识

张建华

最近十多年我多次来利川。尤其是去年我和武汉几所大学的教授们一起承担了《齐岳山综合开发与保护的总体规划》,与利川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一次来利川,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利川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有活力。这次感受应该说更为深刻,我想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我们整个利川发展的势头非常好,而且也有很好的发展理念。我觉得这是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基础。本文结合这次所观、所感,主要就利川的产业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问题,谈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关于利川市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

(一)产业发展定位必须服从于总体经济发展战略

关于总体定位,我的总体看法是,应该服从于总体战略。那么利川的总体战略应该是基于它的市情,我们所在的州情,以及中国大的国情来考虑。这个地方基本的市情是什么呢?它是一个相对落后的老少边穷的地区,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当然现在很多地方可能已经和我们以前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来讲,还是这么一个情况。因此我们的总体发展战略,总是和扶贫开发(现在提连片开发),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战略下,我们来看这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产业的定位,应该说是怎么去和这种战略进行配合。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考量。但是要考量这么一个问题的话,可能会陷入一种思路,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仅仅会定位为扶贫开发,这就会更多的把我们的优势用在政策的挖掘上、政策的转换上,而没有考虑如何把自身的内在动力挖掘出来,主动谋求自身的发展。所以,这是当前,利川在进行发展战略定位的时候,需要进行深层次考虑的问题。一个方面的考虑就是,确实要和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相衔接,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那种外援驱动的,仅仅靠政策支持的扶贫开发的这样一种传统的思路,应该要转化为,把传统的依靠国家扶贫开发,和自己主动挖掘内在潜力相结合,来制定我们的战略和产业规划。而这次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利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开放活市、富民强市”的总体思路,坚持“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双轮驱动”,就是要立足于我们已有的资源和政策的优势,去谋求新型工业化发展、谋求新型四化协同发展。这一发展理念很好,其主旨在于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四化同步谋求利川又好又快发展。这就需要战略转型,需要把扶贫开发和主动谋求自身发展结合起来。主要依靠外援驱动发展(政策扶贫)转向外援驱动与内生驱动(产业兴市)相结合,而且逐步地转向于更多地依靠挖掘自身的活力——开放活市。简言之,新战略意味着由传统的依靠国家扶持转向主动发掘内在潜力发展。如果真能把我们的内在动力发掘出来、调动起来,又能找到准确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我相信利川一定能迎来大发展。

(二) 产业发展定位服从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西靠蜀渝,北依三峡,清江自这里发源,从西向东横贯境内,平川大坝与山地丘陵镶嵌两岸。其生态优美,环境宜人,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境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世界容积量最大的溶洞腾龙洞(一个洞)、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土家古寨鱼木寨(一个寨)、植物活化石“水杉王”(一棵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落大水井(一口井)以及传唱全球并登上世界艺术殿堂维也纳大厅的“龙船调”(一首歌),是大鄂西生态旅游圈和武陵山片区的旅游重地。利川也是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交汇区,是大武陵生态旅游区“三峡大坝—长江三峡—张家界”金三角中心地带,属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我们这个地方的产业定位,一定要服从于国家的总体战略,特别是关于主体功能区这个战略定位。这个大家可能会感觉到,从主体功能区来讲,我们这个地方是“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水土保护生态功能区”。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分区,利川这个区域是属于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是不是就没有产业发展机会了呢?实际上这可能要消除一个误会,可能对这方面,还要进行深刻的挖掘,可以找出一些边界。

限制开发区并不就意味着没有发展机会,不等于不发展,而是有条件的发展。其基本条件是:其产业发展必须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结合生态条件有选择的发展,因为生态环境优美是这里的优势资源,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在保护前提下发展生态型经济,简言之一句话“举生态旗、走绿色路”应该是是利川产业定位和体系构建的基本战略选择。

二、关于利川产业发展的规划思路和重点选择

一般来讲,产业发展的规律,是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渐进,由一、二、三,这样一个顺序,再过度到一、三、二,或者说再向二、三、一,最后到三、二、一转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或者说谁占优的问题。一般的说,二产业和三产业比例高,说明专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而我们利川的产业格局,目前是一产33%、二产28%、三产大概39%左右。这种结构,看起来我们三产比率很高,可是它是在一个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的三产高,并不能说明我们这个地方产业优化,恰好说明它的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结构不优。而且背后的产业链不完整,现代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而整个中国工业化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换阶段,其特点是二产、三产的相互支撑、并主导整个经济发展。根据利川的产业现状,我们确实有必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给它一个新的战略规划。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与确定利川的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要立足于特色,组合现代要素,谋划产业发展。一般来讲,挖掘特色离不开三种基本手段:第一种是利用本地资源遴选特色,包括两种情况:对于已成型的优势明显产业,例如说旅游、茶叶、烟叶、家禽、粮食、黄连等产业基地,市场需求较大,关键是怎样把它做大做强的问题;而对于目前很弱小但是有很大的市场前景的领域,如坝漆、道地药材等农副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或休闲养生度假旅游产业培育,有些当然也有技术问题、市场风险问题,但如果开发的话应该是有前景的,可以做出特色的。第二种是引进特色要素,来组合创新特色。因为我们的特色从根本来讲还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态经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制约发展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现代要素奇缺,例如科技、知识还有金融,当然再加上还有一些无形资产,像品牌,是非常奇缺的,我们需要设法引进更多现代要素,通过它们组合创新特色。第三种就是利用人文资源来创造特色。利川的人文传统是独特的、丰富的,可以把文化因素引入到整个产业,这样利川经济的特色就会十分鲜明。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利川的战略定位和产业体系的构建,就是怎么在特色挖掘和培育上来构造,并运用现代要素建构一个特色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我们产业构造和培育体系方面的第一点思路。

第二、如何利用资源和政策的组合优势,来选择适宜的主导产业。对于利川而言,我们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的,就是包括自然生态的,还有我们的民族文化方面的,再加上政策方面,也有很多优势。利川政策机遇则包括多方面的,一是西部开发机遇,最大的实惠就是两路开通,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全面完善;二是中部崛起政策机遇,使得湖北做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部署;三是民族发展的国家支持政策机遇,各项支农惠农和武陵山片区连片扶贫攻坚战略实施,等等。把握这种机遇,充分利用和组合这些优势,以生态文化旅游也为主导、以特色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制造,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总体谋划探讨产业定位和整个经济的战略重点,应该是当务之急。

三、“十三五”时期利川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构想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没有利川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和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的建成需要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农业基础比较稳固,制造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提升比较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大。

就利川而言,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应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打响生态品牌,围绕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关键是什么呢?是通过传统三次产业的现代化,把三次产业融合这个文章做起来,在整个体系的配合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注重科学技术在里面的作用,来构造这个产业体系。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要把它放在首位,为什么? 这是我们的市情决定的,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标准,加快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例如加快推进茶叶、蔬菜、马铃薯、水果、中药材、家禽产业化,积极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狠抓“一村一品、多乡多特”示范样板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化、集约化、规模化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确立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大力培育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力争新增一批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其带动作用,打造利川特色知名品牌;切实让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新兴制造业。

在工业方面,围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延长产业链;进一步突出开发区主题作用,加强开发区孵化、加速和提供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建立行业组织,促进现代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一点,还有比较大的努力空间,因为我们这个开发区的起步和我所看到的全省很多地方的开发区(相比),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多做点文章。科技厅也在推进一些地方提档升级,就是把开发区向高新区进行转换,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尤其是在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我们要加强合作,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让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的培育和生态品牌,以及围绕着公众服务和旅游,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当然,这里面包括有序推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严格坚持生态标准发展新兴产业。

(三) 大力发展服务业。

做大做强精品旅游,联合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积极开拓休闲养生新业态,发展大旅游,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快交通物流建设;大力发展仓储、质检防疫、技术服务等生产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基地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协调迅速发展,使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我们新的增长点。

(四)促进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尤其是要加快产业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链,这里已经开了一个好头,(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做实,特别是把信息化的建设落到实处,成为我们的一个载体,真正使“产城融合”、“双轮驱动”在产业协调发展方面,要更多的采取一些实招,使得我们的产业既实现平衡发展,又要让现代化在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得以提升,促进三次产业比例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快产业链建设,从生产基地建设、加工配送、服务营销等一体化发展,按照资源与产品对接,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走具有本地特色的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结合本地资源和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绿色清洁能源、绿色生物医药、绿色旅游食品、资源型新型工业等支柱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和产程融合发展,形成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打造国内著名旅游工业品牌和知名旅游目的地。

四、关于利川产业发展的实施策略

下一步的重点是怎样尽快制定产业布局实施产业发展。我想着重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产业发展需要理念创新。

围绕“产业兴市”,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开拓创新。特别倡导三个理念创新,一个就是大市场的理念。产业发展如果没有市场支撑的话,是难以发展的,我们应该放眼于大武陵地区、大中部以及中国,乃至世界这么个市场来谋划利川的产业发展空间;第二个就是大产业的理念,从产业互动的角度来认识三大产业体系,不是说光从农业谈农业,要从产业是否出现融合的战略趋势,从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的角度和产业链延伸来构建产业体系;最后就是大创业的理念,破除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倡导全民创业,必须要用大创业支撑大产业。

(二)统筹规划现代产业体系。

统筹规划现代产业体系,首先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要多方参与,打破条条块块的利益局限。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规划。不是把旅游圈就只是看成是发展旅游业,开发区就是看成是发展工业,把农业试验看作发展农业。不能这样认识。而是要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从产业融合、产业互动的角度来做这样的规划。这样的规划需要多方参与,需要发改部门、财政部分、外经外贸、农口部门、旅游交通、金融等部门、以及城建、国土、环保、社保等很多其它部门一起参与。而且要吸收“官”“产”“学”多方参与。

(三)重视平台构建以推进产业发展计划。

这个平台包括大平台,比如说,大的合作平台,密切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各种合作平台,建立鄂渝之间大的合作;也包括各个方面的小平台,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小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等等。例如,密切与高校合作、密切与高新区合作。像我们的高校,今后还可以实质性的参与合作,还有一些我们好的开发区,是不是可以建立联盟,例如说,让开发区成为东湖高新区或者其他高新区的一部分,或联合高新区在利川设立园区,进行合作发展。

(四)开放合作,整合资源,寻求多方支持。

重点培植现代要素,来克服短缺,提升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例如在品牌培植、企业家队伍建设、市场网络拓展以及机制体制创新方面大做文章,引进现代要素,改造传统社会,发展市场经济,推进产业体系加速发展。此外,要开放合作,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多方政策支持,通过四化同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构建推进特色产业体系,来推动扶贫开发与产业体系构建相互推进、综合开发的新局面。但在发展中,切忌片面发展旅游地产,不顾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没有持续产业发展支撑的 “候鸟经济”,避免鄂尔多斯、三亚式发展模式的重现。

(作者张建华系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作者于2014718-22日参加湖北省社科专家利川行的考察报告。)

发展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范红忠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

研究院网址: http://cids.hust.edu.cn/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http://cids.hust.edu.cn/cids/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