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发展研究参考》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出版物 > 《发展研究参考》 > 正文
创新与发展研究参考(2014年第7期,总第20期)
发布日期:2015-07-06 10:48:18   来源:    字体:  

洪山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政策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课题组

摘要:洪山区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本报告试图站在国家中部崛起和武汉市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背景下,立足洪山区“科教智力密集、创意产业汇聚”的独特优势和“区中有区、城乡一体”的复杂区域特点,分析了洪山区现行产业结构存在的区域科教文化优势转化不足、第一二产业基础不够扎实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等的问题,提出洪山区应积极发挥作为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加盟大光谷,力争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努力形成“开发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突出特色”的整体发展格局。继续坚持一核、两翼、三区的城区空间布局和“5311”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洪山区的科教、人才、空间及毗邻优势,将科教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当前,武汉市及洪山区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对于提升洪山区产业发展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报告着重结合武汉发展的新态势,针对洪山区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其它地区建构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经验,提出加快构建洪山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思路对策措施。

一、洪山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与意义

(一)洪山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生产、贸易研发、金融等领域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逐渐实现国际化分工和专业化,包括信息通信行业、制造业、金融、物流等在内的产业融合的速度也在加快。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

2011年,洪山区人民政府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了《洪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纲要》对洪山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布局及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指出了建设方向。《纲要》提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产业结构要实现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突破增长,创意产业产值进一步提高。同时,《纲要》还指出要根据一核、两翼、三区的城区空间布局,构建“5311”产业发展布局,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洪山区产业得到有序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服务业发展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并使洪山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文化创意性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这中间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

最近几年,武汉市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战略构想。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践行国家战略的需要,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中部发展的迫切需要。洪山区作为武汉市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明显,辖区科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快捷畅通,是把武汉市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也为洪山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洪山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和城市发展的基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抢抓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优势,对洪山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

期的城市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内部结构失调、质量效益不高,累积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日益凸显,保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破解这些难题,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加快构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经济发展转变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上来。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自身优势的战略选择。现代产业体系是体现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洪山区初步建起了门类较全、特色明显和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及产业体系,但科教、人才、历史文化、区位等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工业实力不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企业和名牌产品较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面对不足和差距,必须立足自身基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各种有利条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为经济持久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现实需要。现代化进程首先体现为科技不断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的产业发展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区域和城市竞相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着力点。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央及时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武汉市和洪山区只有牢牢把握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规律,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二、洪山区产业发展现状的基本评价

(一)洪山区基本概况与产业发展基础

洪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依境内有洪山而得名。位于长江之畔,东湖之滨,是武汉市的七个中心城区之一(武汉的七个中心城区是: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自西向东呈半圆形,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西与武昌青山两区相邻,北与黄陂区新洲区隔江相望,是武汉的东大门。全区版图面积57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2.6万,常住人口超过100万,辖8个街道、2个镇、4个乡。洪山区有城有乡,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城区,是武汉市以城带郊的中心城区

洪山区地貌以平原为主,有山有水,水阔地宽,西北略低,东南略高。全区93%的土地低于海拔40米,平均高程为海拔25.3米,最高点为九峰乡江夏区交界处的丁管山,海拔201米,最低处为北港村17.3米。丘陵岗地分布在花山、九峰、洪山、青菱等乡镇内。辖区内桂子山、喻家山、南望山、九峰山、花山、白浒山等由中部向东部连绵延伸,与南湖、严东湖、严西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境内中部、自西向东有低岗伸延,东部则以垄岗平原为主。丘脊岗坡多、呈东西走向,形成较大范围的天然屏障。区内的长江岸长约66.2公里。境内大小山峰,一般座东向西,呈带状延伸,湖泊14个,山水相依,河汊相错,自然景色十分壮观。

洪山区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16所部属、省属高等院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两院院士28人,兴旺繁华的科技一条街横贯东西,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科技、电子、信息市场和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素有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的美誉,闻名遐迩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坐落其间。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东湖开发区落户。

1986年以前,洪山区是武汉市的郊区,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至于名校更是寥若晨星。1986年武汉市实行新的区划,洪山区定位为以城带郊的新型城区,后又成为中心城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辖区高校在校大学生突破40万人。黄家湖地区新建大学3所,基本形成环东湖环南湖黄家湖高等教育长廊。

武汉市城区现有和在建的6长江大桥中,二桥、阳逻、天兴、白沙洲4座大桥联通洪山;武汉市4大环线均通过洪山;沪蓉、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316国道、京广、武大和规划建设中的武广、武京高速客运专线以及武汉2号、4号轨道交通均穿越洪山;珞喻路、珞狮路、雄楚大道、南湖大道、徐东大道、迎宾大道、友谊大道等六条城市主干线横贯东西南北,白沙洲以及正在兴建之中的街道口、卓刀泉、岳家嘴四大立交桥成为东西贯通、南北交融、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天兴汽渡、左岭白浒码头成为水上交通与运输的纽带。便捷的交通,为洪山仓储、物流、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洪山区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自《纲要》制定并实施以来,洪山区根据一核、两翼、三区的城区空间布局,构建“5311”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将街道口和南湖地区确立为洪山区的核心,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壮大以和平梨园和青菱地区为主的两翼,重点发展商贸、金融、物流、旅游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将珞南、关山、洪山、狮子山地区作为洪山区的城市中心区,将杨春湖地区作为洪山区的都市拓展区,将天兴洲作为洪山区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在产业发展布局上,构建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并举的二元产业结构,在繁华闹市推进服务业,在广袤的次发展地大兴现代制造业,重点突击五大商圈(街道口、徐东、南湖、白沙洲和杨春湖)、三大产业园(青菱产业园、九峰科技园和南湖创意产业园)、科技一条街(奥林匹克街、珠宝奇石文化街)和天兴生态绿洲建设,以新构架打开洪山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形成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目前,洪山区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第二产业发展壮大,其中先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崭露头角。整体上看,洪山区产业核心竞争力慢慢凸显,产业发展协调有序,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1、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产品市场流通业、农产品加工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洪山菜薹基地建设、水产名特优养殖等现代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规模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有了新拓展;培育壮大了洪山菜薹等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建成一批适应现代都市生活需要的观光休闲景点,城郊型农业种养殖功能逐步向都市生态旅游型功能转变,农业综合效能明显提高。

2、第二产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成效显著。2013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8亿元,增长23%;规模工业增加值49亿元,增长19%。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通信、新材料等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华电、省电、长动、马应龙药业、虹信通信等代表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加快发展。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3%;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49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工业投资63.91亿元,同比增长28.26%;累计新进规模企业12;新培育工业名优创新产品19个。编制都市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完成10平方公里工业倍增示范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青菱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编制完成园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这些为工业倍增计划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13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22%,新增国家高新企业10家、孵化器2个。现有上市科技企业4家,建立了20家区级企业上市后备库,15家省市上市后备企业。全力培育科技骨干企业,现有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7家,进入国家、省、市创新型企业22家,武汉市民营百星企业15家。科研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8%;新建科技孵化器1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2亿元,同比增长26.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22%;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投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专利申请量达到680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3700件,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28亿元,新增孵化面积5.1万平方米。

3、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稳步推进。2013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13%,占GDP的比重为73.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五大商圈建设进展顺利,建设银行全国灾备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形象进度较好,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87.2%。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73.7%。群光二期、三期项目进展顺利,武大珞珈创意园项目已基本完工,总投资22亿元的南国雄楚广场已建至地上四层,进展顺利。华中物流大市场已建成,正在进行全面招商。杨春湖高铁经济区规划范围内的七村一场,已纳入市政府东湖新城建设范围。武汉市规划设计院对杨春湖城市副中心用地布局方案进行了整体优化。

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创意园区建设,拓展发展平台,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营造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中心,已建成鲁磨路地质大学珠宝一条街;拟以黄家湖大学城为中心,建成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以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武汉创意产业中心为重点,北起珞狮北路,南至珞狮南路,长3公里的创意大道正在加快建设,将聚集华中地区最大的出版产业以及表演、设计、软件多媒体设计等创意类型企业,是全省创意企业和人才最为密集的区域。目前,南湖创意产业园创意企业总数达到72家。初步形成出版传媒、建筑设计、动漫网游及关联企业的集聚。2013年,创意产业产值达180亿元,同比增长18.4%。全区文化创意企业已有1400余家,实现产值180亿元,增长18.4%。武汉亿童文教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成功登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成为全国第一家学前教育装备行业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占地面积近300亩,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创意体验馆开馆,即将建设完成美术馆、创意集市、艺术家工作室等项目。

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编制完成园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完善以现代商贸、金融、楼宇经济等为主的项目布局,推动商圈建设。与武汉市建设华中地区商贸流通中心相呼应,洪山大力整合商贸资源,加快规模特色商圈发展,已经形成五大各具特色的商圈。

珞喻路商圈:实行街道口地区、卓刀泉地区与鲁巷地区联体发展,促进珞喻路科技产品开发经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发展赛博广场等大型IT产品专卖商场,提高科技一条街电子产品服务功能和辐射力。对珞喻路街面进行立体整治,突出科技特色,提高科教文化品位。

徐东路商圈:完善该商圈服务功能、服务设施。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和公司总部商务。建设和完善特色街、市场群。搞好友谊大道等新建干道商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把徐东路商圈建成武汉市江南片重要的商贸服务中心。

白沙洲商圈:大力发展白沙洲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新型建材、农副产品、物流配送等各具特色的专业销售服务市场,该地区已成为建成武汉市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与商品集散地。

武汉火车站商圈:按照武汉市建设新火车站的统一规划布局,整合资源,理顺体制关系。配合武汉市新火车站的建设,在和平乡白马洲地区适时发展以服务客流为主体的各类商贸流通业。沿武汉火车站广场周边建设若干标志性建筑和地标性景观,该地区建成武汉市现代化窗口式新型客运商圈。

白浒山港区商圈:配合武汉白浒山外贸码头港区和化工新城建设,在该地区适时启动建设外贸商品、化工产品等仓储物流商圈。建设与化工新城、白浒山港区和阳逻长江大桥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及服务项目,促进东部地区快速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能充分突出本区的优势,区域科教文化优势转化不足。洪山区秉承自然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区位优势,而与此相关的企业却表现平淡,尤其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洪山区坐拥武汉市乃至全国高校密集区,但是科教人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发展商务服务业和外包服务业,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方面的变现不突出,未将洪山区的科教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这与洪山区目标设定和发展方向相距甚远。

2、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第一二产业基础不够扎实。洪山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不够迅速,先进制造业块头不大,也是第第一二产业的基础不够扎实的反映。盲目地推高第三产业的比例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以实体产业为基础的,或者说,服务业实际上是工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其实质也是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服务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始终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和基石。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而从洪山区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房地产业占有绝对的优势,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服务业,同时房地产价格非理性上涨,其价格已经不能正常的反映出其实际价值,市场上正积累着大量泡沫,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均衡的发展,产地产的比重过大,表明了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4、高新技术产业处于劣势,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最近公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中,从全市的角度上看,洪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在产值分布、产值累计同比增幅中都处于相对的劣势,表明洪山区高新技术产业距发展目标还有较大距离。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越大,也越容易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也更有能力、有机会、有意愿去进行创新活动,从而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活跃市场的氛围,刺激经济发展,因而要做大这些企业的规模,才能激发出它们的最大潜能。

三、十三五期间构建洪山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思路与发展重点

(一)构建洪山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思路

依赖于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决策,武汉市提出打造拥有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国家中心城市”,并研究编制了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经济区和大临港经济区四大工业板块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这就为洪山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洪山区作为“中心城区”,应与武汉市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相衔接,积极发挥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力争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光谷工业板块覆盖东湖高新区、江夏区全部及洪山区南部地区,洪山区应积极加盟大光谷,承接光谷相关产业转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政策导向,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在产业发展格局上,抓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契机,洪山区应坚持开发区带动战略,力争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做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和项目的承接、扩展、建设,策划建设与之配套的洪山区自主创新产业园区,创新体制机制,明晰功能和产业定位,统筹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努力形成“开发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突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立足洪山区“科教智力密集、创意产业汇聚”的独特优势和“区中有区、城乡一体”的复杂区域特点,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洪山区的科教、人才、空间及毗邻优势,将科教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使科研聚集地真正成为科学生产力,真正成为推动洪山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实现洪山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目标,在洪山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结论的基础上,应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落实“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着眼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瞄准产业链高端,以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为支撑,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坚持“5311”产业发展布局,以金融、物流、商贸、旅游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业的规模与水平,从而提升五大商圈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加快北港、青菱、九峰等三大产业园建设,建成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集聚区。

(二)十三五期间构建洪山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发展重点

按照武汉市主体功能区划分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立足于洪山区的实际情况,洪山区是根据一核、两翼、三区的城区空间布局,构建“5311”产业发展布局,而在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框架下,无论是五大商圈还是三大产业园的形成,其发展的核心和重点都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为目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化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完善支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协助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融入大光谷板块建设,推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向青菱都市工业园聚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新产品开发、专利研制和品牌创建能力,紧密结合国内和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电子信息等领域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使其成为洪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做实、做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

洪山区高校密集,科教优势明显,这也是洪山区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教和高端技术人才的支撑。以此为平台,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以研促效,探索科教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的实现路径,全面启动大学之城建设,继续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更加积极地引导洪山区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实施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能够形成产业支撑的科技项目。

2、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推进五大商圈建设,重点做好街道口商圈升级、徐东商圈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南湖商圈和白沙洲商圈,积极推进杨春湖高铁商务圈建设。把握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在徐东商圈、杨春湖商圈、南湖商圈,要加快布局高端酒店、高水平商业等高端生活服务业,严格控制低端服务业无序发展。以打造华中地区最大体育产业集聚区为目标,继续抓紧实施奥林匹克一条街,充分借助中国地质大学产学研综合优势,努力打造具有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武汉珠宝谷。注重优化结构,增强功能,以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外包服务业、科教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与层次,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加快发展创意产业。突出创意产品特性、基调和风格的异质性特点,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按照功能集聚、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创意大道为核心,加快发展创意产业。依托现有资源,建设数字科技、演艺娱乐、动漫影视、出版传媒等产业集聚区,形成创意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创意产业发展载体,重点抓好南湖创意产业园创意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全面推进武汉创意天地项目建设,完成美术馆、创意集市、名家工作室的开园启动,配合光谷联合公司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完善中石游戏基地绿化、小品等配套服务设施,建造创意产品展示厅;推动亿胜创意大楼项目的建设。

4、稳步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落实工业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电力、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通信、新材料等重点支柱产业,着力提高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在风电设备、数控机床、4G通信设备、激光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实施电子商务应用推广与服务,加快运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积极服务好华电、省电等重点企业,协助企业做大做强,做成知名品牌。积极实施马应龙等生物医药企业壮大工程,带动辖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积极发展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形成汽车工业配套加工产业链。积极实施微小企业进规模工程重点企业上台阶工程,支持发展产业集群。

四、“十三五”期间洪山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产业政策、科学技术、资源环境、人力资源、投融资等多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创新举措,务实推进。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和决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同时也要带动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确保现代产业体系高效运转。基于“十三五”期间,洪山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思路与重点,需要从制度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资金支撑、环境支撑、项目支撑方面构建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主要的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1、强化政策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洪山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快编制洪山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重点产业领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和引领作用。制定和完善洪山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重点在产业准入、招商引资、人才服务、资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形成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合力;制定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领域发展的专项政策,大力扶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制定实施重点产业园区错位发展的产业政策,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产业布局。

2、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落实组织领导责任。

一是成立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领导小组, 加强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组织制订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科学技术局、质监局、统计局、环境保护局等共同组成的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完善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核奖惩机制,及时跟踪、把握产业发展动态。

3、强化政务服务,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在继续改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硬环境”的同时,大力优化“软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精减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完善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行政效能,为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培育和规范工程咨询、项目评价、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发挥其在行业自律、信息共享、咨询评估、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规范信用服务业有序发展,扩大和提升信用服务业社会化功能,推进诚信洪山建设,营造有利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发展环境。

4、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利用洪山区丰富的科教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区域创新合作体系。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化评价与激励制度,建立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高效科研评价考核体系,引导高校科研活动面向实际需求;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二是建立创新平台支撑体系,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建设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转移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以及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鼓励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联盟,合作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三是建立完善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现代产业标准体系,对指导目录内的领域优先制定相关标准。

5、引导多方资源集聚,完善投融资政策。

一是建立现代产业资金导向机制,统筹整合现有的各类产业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股权投入等方式,在支出重点上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项目倾斜,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财政政策保障机制。二是提高利用社会资本水平,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三是发展多元融资渠道,重视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典当、创业风险投资、小额贷款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

6、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全面落实洪山区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制度,一方面加快引进高层次、复合型的企业经营、高级专业技术等人才,重点引进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熟悉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善于运作科技资源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培育高技能人才,支持高层次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打造一批在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基于洪山区的科教资源优势,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依托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推动研究生、高技能人才、博士后、百名院士及其团队进入企业创新创业。

7、抓好项目谋划,加快项目建设。

着力构建项目支撑体系,把“项目兴区”作为加快洪山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区土地储备中心、区城投公司等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支持和配合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在洪山区域的建设,完成一批辖区重点建设工程。建立动态项目库,加大项目的策划和落实力度,落实项目责任制,强化项目目标管理,对落地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抓紧筛选并实施一批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力强、占据先进技术制高点、主导未来新增长极的高技术项目,以及符合洪山区实际的对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构成重要承载的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崛起工程,以此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洪山区经济的全面崛起。

8、抓好节能减排,优化资源能源利用。

一是积极发展再生资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开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点,以汽车制造、钢铁、装备制造和食品等耗能大户为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型试点企业;二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省内对“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的有关产业政策法规,同时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三是制定鼓励节能降耗的优惠政策,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全过程中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本课题系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承担的委托项目“洪山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政策研究”的最终总成果,也是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12&zd045)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张建华,主要成员:周凤秀、张豪、杨少瑞、赵英、王慧丽、苏悦)

发展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范红忠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

研究院网址: http://cids.hust.edu.cn/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http://cids.hust.edu.cn/cids/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