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发展研究参考》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出版物 > 《发展研究参考》 > 正文
创新与发展研究参考(2014年第3期,总第16期)
发布日期:2014-04-20 15:38:39   来源:    字体:  

关于加快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 张建华等

湖北省科教资源富集,科技成果丰硕,但大量的科技成果止于专利、论文等成果形式,未能及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够理想。最近几年,湖北省省委省政府、特别是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制定了“黄金十条”,提出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针对性措施。从实践上看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同湖北省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国家期待、武汉市在新时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历史使命要求看,仍有较大距离。因此,本文重点就湖北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试图从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以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加快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通过创新驱动实现湖北经济新的跨越发展。

一、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现状分析

湖北省是科教资源丰富的地区。一直以来,省会武汉市的研发投入和存量均居全国前列,科教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是我国的科研重地。武汉市拥有高等院校79所,562个开展R&D活动的单位,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数量占全国的6.04%,还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各部委批准组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近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008-2012年武汉地区共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779项,获得科技经费56.05亿元。

湖北和武汉科教资源虽然丰富,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比较迅速,但成果转化相对滞后,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2006 年中国31省区市创新指数研究报告》分析,湖北省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第8,但在城市 “科技成果转化”排名中,武汉却位居第36 位,可见武汉的科技优势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强势。近几年来,成果转化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出台了“黄金十条”等多项措施,着力解决成果转化中的障碍。近五年来武汉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武汉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效果显著:R&D人员和资金投入呈现增长趋势,企业成为R&D投入主体,所占比例不断扩大;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的比例有所提升,外观设计的比例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和增加值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武汉市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与国外地区相比,武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充分发挥湖北省和武汉市的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增长潜力。当务之急是,抓住“世界科学技术资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科技资源向中部转移”的机遇,加快湖北和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至关重要。

二、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障碍因素分析

(一)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湖北的研究型高校和研发机构数量多,但由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未能实现研发投入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没能充分发挥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导致体制条块分割、财政投入分散,投入不足与严重浪费并存,比如说我国的共性技术研发就存在缺失现象,旧的体制被废除、新的体制还未建立。

(二)科技成果与市场脱节比较突出

研发成果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是由于发明人没有转化的意识,项目的选择不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的技术多数还未成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最终不愿接手。这样就导致大量的R&D投入以专利或论文的形式截止,不能实现转化。

(三)缺乏合理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

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包括评估标准、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收益分配机制、信息服务机制和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在评估与激励制度方面,现有的高校职称评审条件重论文发表而轻成果转化,缺乏合理的成果转化激励制度;统一的成果评估标准和公认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尚未建立,评估的结果要使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同时满意是很难实现的;由于参与主体各方的投入要素不一,难以量化比较,且成果转化是具有风险的,利益的分配问题很复杂;武汉市的信息服务机制不健全,技术的供需方信息流动不畅,出现供需方的“双短缺”窘态。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科技成果属无形资产,并具有国有资产性质。科技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的使用及处置行为,必须经过成果完成单位、主管部委以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一系列的审批,复杂的审批程序难以适应变化的竞争市场要求。此外,现有的资产管理方式下还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高校的科技成果一旦转化成功很可能就变成国有资产流失,参与成果转化审批的主管部门还可能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

(四)中试缺乏执行主体和资金支持

中试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但是由于中试需要大量的资金且具有很大的风险,失败率高达60%,所以一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都不愿从事。中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断层,降低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五)科技中介机构分散,服务体系不健全

湖北省中介机构数量多但专业性不强、运行不规范,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标准,机构之间相互独立,缺乏交流与合作,尚未形成一个健全的科技中介体系。此外,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起步晚,以提供孵化场地和设施等基础服务为主,融资、咨询、培训等方面的增值服务还有待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定位是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缺乏稳定的运行资金和既懂技术又有经营管理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简政放权,探索新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

湖北省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在示范区内实施试点,从现有的管理制度入手,简政放权,真正激发转化主体的积极性,破除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建议:(1)充分落实“黄金十条”等相关政策的执行,通过制定法律明确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将科技成果专门列为“智慧资产”,与一般的国有资产区别管理,从根本上扫除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阻力,保障成果供需方的利益;(2)将科技成果处置权下放给相关高校,取消部委审批制度,实行向部委报备登记制度,减少审批环节,以适应多变的科技竞争市场。(3)对委托研究、合作研究、技术买卖、技术许可等多种形式的技术转移的收益分配机制做出具体规定,明确利益双方获取收益的方式、分配比例、金额数量等要素;制定统一的成果评估标准,建立或者重点支持一些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第三方成果评估机构。(4)推动武汉的项目选择和科技整合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选择机制,加强课题的审核、评估、筛选力度,偏向于给有市场导向的课题更多的通过机会;推动武汉地区各领域的技术整合,为各领域的发展统筹规划,加强同一领域内各研发机构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避免重复研究和研究空白。

(二)加强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工业技术研究院是一种新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能实现研究开发阶段—生产试验阶段—商品化产业化阶段的整个技术创新链的完整演变。武汉市已建立8家工业技术研究院,全部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瞄准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前端阶段,以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核心目标,以加快武汉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为进一步加强武汉工研院的建设,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加快完善工研院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理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关系,构建高水平的行业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2)鼓励工研院主动走出去,汇聚国内外科技资源,使其成为技术领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平台。支持工研院参与承担政府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研发项目,探索联合建立产业化示范运营平台,发挥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等平台作用,优先支持工研院产品示范推广,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企业;(3)加强工研院管理人才和团队建设,制定面向产业化应用研究的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重点引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懂市场的科技领军人才;(4)建立工研院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各工研院在推进协同创新、技术集成、联合创新等方面合作,促进工研院建设中共性问题的解决;设立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技术领域规划委员会等战略研究机构,为工研院进一步明确技术研发重点和方向。

(三)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1)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和产业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产学研合作基地、中试基地等科技与产业对接平台;(2)完善科技成果供需方的信息机制建设。强化技术市场能力建设,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建设,实现全市登记站点合理布局,强化考核管理;健全网络技术信息供求和交易平台,建立和完善湖北地区科技成果数据库,健全创新成果的发现、跟踪和筛选机制,搭建技术成果与信息的供需对接、发布与交流平台。(3)构建多元的成果转化融资机制。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应用研究的投入主体是企业;大学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设立专项基金(种子资金),支持高校师生未成熟技术的二次开发;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产业,为中间试验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初期提供资金,政府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担保、无偿补助和税收优惠,鼓励银行向风险投资业发展,为风险企业建立第二股票市场,发行标准低于一般的证券市场。(4)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培训、激励制度。通过给优秀毕业生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职业发展规划,让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服务于武汉的成果转化;对高校、中介机构、企业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全方位的辅导和培训,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和工作胜任能力;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高校、科研院所以技术转移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转移给企业实施,奖励给技术成果完成人以及对技术成果转移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一定的股权比例或收入;通过把成果转化完成量作为高校教师、中介机构工作人员职位提升和薪酬增加的衡量标准,激发科技工作者进行转化的热情。

(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

鼓励建立专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中介机构的规范化、高效率运行,在湖北省内形成一个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加强各服务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的一体化服务机制。此外,鼓励科技中介机构组织结构扁平化建设,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协会,协会为成果转化制定统一的规范,保障会员的基本利益,使科技成果转化有序进行。

(本文是张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12&ZD045)的阶段性成果,提交给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第五届三次会议交流材料。本报告起草人:张建华、赵英。参与课题调研和讨论的还有:邢斐、叶翠红、邹凤明、王溢桓、张豪、王慧丽等。)

发展研究参考

责任编辑:范红忠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

研究院网址: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