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发展研究参考》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出版物 > 《发展研究参考》 > 正文
创新与发展研究参考(2013年第4期,总第12期)
发布日期:2013-10-14 20:44:04   来源:    字体:  

发 展 研 究 参 考

2013年第4期(总第12期)

编印 2013年10月

关于设立齐岳山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 张建华等

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湖北时提出殷切期望,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湖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并确立了“加减乘除”的转换思路。我们认为,作为生态大省,湖北肩负两型社会建设实验的责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全可以在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范围,选择有代表性地区如齐岳山地区(位于利川西部的清江发源地,属跨鄂渝的武陵山生态功能区),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新模式。

一、 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应扩大试验示范范围

湖北生态资源丰富,是我国的生态大省。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地貌类型多样;河流交汇纵横,湖泊星罗密布,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之地;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其生态文明程度,在全国生态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湖北在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试验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累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国低碳试点省市之一、首批开展碳交易试点、各种循环经济区、生态水网工程试验等。在国家与省级战略、政策的指导下,省内各级政府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

最近环境保护部领导指出,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选择上扩大覆盖面,体现广泛性。国家发改委也正在筹划在全国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并将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此背景下,湖北肩负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责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上继续扩大覆盖面,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地区参与到先行先试的行列,进一步深入挖掘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内容,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状况,探索有效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良性循环的区域发展模式。

二、设立齐岳山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义重大

位于鄂西利川西部的齐岳山,横跨湖北和重庆两省市,地处武陵腹地、川鄂的咽喉要道,构成鄂渝天然生态屏障。齐岳山恰似一道巍峨的“万里城墙”,横亘利川西天,占据利川八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利川旅游名片“五个一”与齐岳山紧密联动,相互交织。齐岳山是八百里清江的发源地,具有多样的自然资源、多姿的生态景观、独特的文化背景,地处大武陵生态旅游核心区域,是三峡大坝-长江三峡-张家界旅游金三角的中心地带,气候宜人,拥有“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草场”美誉,是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的理想地。这里。这里风电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风电资源理论储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资源量30万至50万千瓦,被业内专家誉为华中第一大型风电场,全国20个重点大型风电场之一。

湖北省选择齐岳山地区作为试点,设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对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影响深远。对于实施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试验区战略、武陵山扶贫攻坚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设立先行示范区,有利于积极探索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效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遏制该地区的生态破坏问题,规范地区开发与发展,有效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地区生态保护,提高社会环保意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对保障鄂渝地区的生态安全、减少长江泥沙,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也可以有效带动利川市乃至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成为绿色发展典范。

设立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探索武陵山区生态旅游扶贫新路径,探索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新模式,能有效填补我省乃至全国在跨行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空白。

三、创建齐岳山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制约因素

(一)跨区域协调机制缺乏、利益关系复杂

齐岳山位于鄂渝两省市的交界,也是大武陵生态旅游区“三峡大坝长江三峡张家界”金三角中心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鄂渝两省市由于部门界限,各自为政,出现了跨省区域间生态建设不协调,齐岳山综合管理机构与所在乡镇党委、政府及其他政府工作部门间相互推诿、利益纷争等问题。齐岳山地区发展缺乏统筹,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地区生态生态建设的互相制约,影响了政府部门的权威性,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最终会影响该地区的长远发展。

(二)生态承载力脆弱、生态恢复难度大

齐岳山地处鄂西南喀斯特高原和利中盆地边缘,属典型喀斯特地貌,生态承载力极为脆弱,容易出现石漠化现象。齐岳山风电产业等开发势必会对生态平衡的稳定和良好环境的保持带来一定威胁。加之现阶段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齐岳山生态环境已遭受严重破坏,一些坡度较大的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严重,旱涝滑坡等自然灾害,石漠化已经显现,生态恢复十分困难。

(三)地区经济贫困,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限

齐岳山属国家重点扶植贫困山区,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加上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等限制,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利川市近几年经济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贫弱的地方财政亦难以给予齐岳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足够的资金支持。

(四)生态保护缺乏有效机制

由于发展定位不明,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齐岳山地区无序开发问题突出,特别是伴随高山风电的建设和高山蔬菜种植的火爆,地区生态环境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石漠化问题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滞后,未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环保统一监督管理、公众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困难重重。

四、设立齐岳山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几点措施

(一)以齐岳山为试点探索生态建设的新模式。

在总结湖北省以前启动建立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抢抓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以及武陵山片区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机遇,选择齐岳山等地区作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试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与生态保护的有效方法,按照科学发展的总要求,将齐岳山建设为“发展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突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湖北生态形象窗口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探索并创新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动发展机制。

齐岳山跨越鄂渝两省市,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调双方地方政府和民众积极参与,这就需要创新跨省区联动发展机制,建立武陵山区鄂渝两省市交流与合作新平台和新机制,指定协商统筹齐岳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实施。通过基础设施共建、旅游资源共享,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实现齐岳山地区整体协调与绿色发展,积极融入和引领大武陵片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人民脱贫致富和生态文化社会共同发展。

(三)探索生态补偿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在风电开发建设和其他有关资源开发中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区域内部补偿制度,区域间补偿制度;通过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建立补偿基金,以差异性的区域补偿政策、生态环境税费制度、生态补偿基金等方式,探索新的方式方法途径,通过在齐岳山地区实施有效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总结经验教训力争在全省甚至全国推广运用。

(四)加大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实施必要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工程。

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级贫困县专项扶持、武陵山连片地区扶贫开发、湖北省“一元多层次”战略、“616”对口支援工程等支持性政策,以齐岳山生态保护为重点,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生态移民等方面加大地区项目示范与财政金融支持。重点项目包括:(1)以长江、清江及三峡水库等水系水体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水源保护工程;(2)实施高山草场、林场恢复工程,完善草场承包经营制度,加强草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3)风电沿线退还与生态修护工程,做好道路沿线的绿化工作,加强坡度较高、地势陡峭地区的护坡措施,切实做好风电开发的生态治理;(4)边坡菜地治理、石漠化治理工程,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引导农民退耕还草、还林,鼓励农民减少边坡地区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多样化的生态经济;(5)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生态文化旅游村镇等示范建设工程,加强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的建设,开展农村清洁能源培训,提高民众利用清洁能源的自觉性。

(本文是张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报告起草人:张建华、宋志才、李慧君。参与课题调研和讨论的还有:刘建平、卢新海、严立冬、熊剑平、刘承良、杨磊、李培培)

责任编辑:范红忠

编辑部通讯地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