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工作简报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出版物 > 工作简报 > 正文
工作简报(2013年第4期,总第14期)
发布日期:2015-07-06 11:25:23   来源:    字体:  

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特刊

(下)

一、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二、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二):纵论宏观经济调控

三、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三):再探农村改革新路

四、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四):制度改革构建未来

五、平行论坛(A1):从产业结构探路经济增长

六、平行论坛(A2):金融热点的冷思考

七、平行论坛(B1):区域、产业视角解读“四化”

八、平行论坛(B2):以人为本,探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九、平行论坛(C1):释放劳动力市场的巨大能量

十、平行论坛(C2):实证解析民主贫困问题

十一、平行论坛(D):传承学术精神,共谋创新发展

十二、大会圆满闭幕

一、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1123上午11点,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第一场大会论坛举行,国内外七位知名经济学者做大会主题发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晏智杰说,对改革问题的深入思考既是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也是对张老先生最好的纪念。他对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为什么还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晏智杰说,前三十年改革的成果巨大,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存在一系列问题。当前,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改革措施都面临着严峻的任务。

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合当前形势,晏智杰分析认为,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仍以政府为主导,而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要走向真正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其中,政府应提供公共产品,进行宏观调控,让市场发挥出最有效的决定性作用。

深化改革还面临哪些困难?要解放思想,要破除对公有制的迷信和崇拜。晏智杰指出。目前对公有制过度盲目崇拜,甚至发展为政府官员的所有制,这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改革就应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重建个人所有制,这是对个人所有制的尊重,是对公有制利益的协调。晏教授特别强调,人人有份的公有制,才是真正的公有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提出通过对外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转型。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两大突出的问题是投资和出口,一方面投资信赖不断加强,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近期对外贸易波动较大且频繁,净出口额呈下降趋势。

对此,他提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从引进资金转变为主动对外投资。他认为,现有工业基础、外汇储备,以及企业国际化程度等条件已经具备,中国应主动加快对外投资的节奏,以解决进出口问题;同时,借鉴上世纪经验,主动设立出口贷款,即由我国借出外汇,再使他国以此购买我国产品。另一个办法则是主动走出去做三来一补贸易,不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需要走出去,平等相待,这样能避免反倾销,也能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云南财经大学教授万广华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问题存在的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中国城镇化速度过快。万广华分析数据认为,实际上,中国城镇化速度并不很快,并且当前速度还将保持下去。他认为,由于中国城镇化有自身的特点,以往的经验研究并不可靠,城镇化在中国是有可能快速发展,移民存量至少可以使城镇化比例提高10%。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城镇化将大量占用耕地。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万广华认为如果城镇率达到75%,将可能会腾出1.2亿亩耕地,而工业用地是不能计入城镇化的。此外,万广华还揭示了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和市民化双轨制两个误区。

最后,万广华提出城镇化动力的缺乏,是因为户籍制度改革的缺失,而并非城镇化本身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农村约有2.8亿剩余劳动力,能够推动城镇化至少持续2030年。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学教授徐滇庆针对中国房产税改革提出了一整套方案。

徐滇庆提出,房价调控的大方向应是减税而不是加税。他认为,中国目前的税收负担太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对此,徐滇庆提出了一些十分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征收房产税应该按门牌号,应该落实到不动产本身。他认为,对第一套房和第二套房分开征税是错误的,这将造成一系列问题。最后,徐滇庆说中国的房地产税改革宁愿慢一点,稳一点,也不要去做眼球效应,不要因各地政策混乱而难以执行。

上海市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是张培刚先生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他重点探讨了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和建设问题。他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的基本方案已经确定,思路逐渐清晰。自贸区的建设不仅是上海的问题,也不仅是自由贸易的问题,应将自贸区建设成为一个集成资源的平台。他说,应力争让世界500强企业的亚太运营中心设立在自贸区,更好地促进自贸区的发展。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宗胜教授作了题为《发展经济学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发言。他说,发展经济学是以张培刚先生为主的一大批学者思想的结晶,工业化和农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条件。

他指出,改革开放后,一大批学者教授将发展经济学引入中国,扩大了发展经济学的影响力。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离不开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中国需要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为中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展望未来,陈宗胜希望,学者们能够立足国情,丰富发展经济学的内容和内涵,走出一条更宽阔的理论研究之路。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教授报告了新型四化协同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为什么需要新型工业化协同战略?张建华认为,目前经济增长转型放缓,但潜力巨大。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的挑战,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着调整压力,众多矛盾和冲突相互叠加,社会发展有待加速推进。他指出,协同意味着协调,不要错位太久,要尽量同步。

对于新型四化同步,张建华认为,关键是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深化改革。其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应当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难点就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城市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如何破除制度要素的约束。对于这些问题,张建华还提出了详细的政策建议。

二、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二):纵论宏观经济调控

1123下午,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第二场大会论坛举行,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七名演讲嘉宾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市场、经济结构、城镇化等重要议题。会议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宋德勇主持。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顺华认为新四化协同发展本身是一个结构问题,因此,他对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五年来,湖北省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等三大结构为例,做了深入辨析。提出产业结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否定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高投资、低消费,长期以牺牲消费支撑高投资换取经济增长的说法。综合现有城镇化率算法,估算湖北城镇化率为45%左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的新一轮改革发展。经济危机后,美国在全世界推行高标准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他认为,三中全会形成面对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的网络就是应对全球新变局的回答,他还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提出了深入思考。

张燕生认为,上海、深圳、武汉长沙、津京地区、重庆成都等五个城市群将站在整个新一轮开放和发展的前沿,在未来的35年一定会出现世界级的城市群和领袖城市,而关键就在于如何去探索新一轮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深入探讨了发展中的转型经济体大国的市场失效问题。他分析了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失效问题,他认为,真正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在于,只要是市场容易解决的东西都让市场做了。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陈文科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或者有中国特点的新型城镇化提出定义,第一是以追求以人为核心,全面发展的完整的生态化;第二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三化同步的城镇化;第三是以构建合理的,以大城市为依托,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城镇化;第四是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互助的双向共进式城镇化;第五是务工经商农民的走向应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与离土又离乡跨地区转移相结合。陈教授认为城镇化必须合乎国情、破难题、顺民意。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简新华认为,当前服务业增长速度已经快于制造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可喜现象,因而,他进一步提出了五化协调的思考。演讲中,他还重点分析了当前新四化存在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沈坤荣分析了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角度,重构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他认为,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增加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着力点包括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宽带建设为基础性工程,优化消费环境,促进信息消费。增加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制约;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为突破口,增加供给数量;以结构性减税为杠杆,减少供给成本,扩大消费层次。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王少平根据详细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它的宏观成分以及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界定。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王少平认为,我国政府必须转变过去由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宏观调控模式。他建议,宏观调控的重点不应该以货币政策为重点,不应该以通货膨胀为重点,而应该是以促进经济健康增长、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

三、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三):再探农村改革新路

1123下午,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举行第三场大会论坛,来自陕西、北京、香港、上海、武汉等地的政府和高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环境、金融、贸易、民族等视角,广泛讨论了推进城镇化、三农问题等重要议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方齐云教授主持会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李佐军,呼吁对中国城镇化新阶段的环境保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根据城镇化的人与市场相协调、智慧,特色品牌、集群等特点,李佐军提出应该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优先进行城镇化改革以及重视城镇化中的绿色建设,建立完善的资源节约制度和资源保护制度。他建议,采取在城市新区和新兴城镇执行更高的环保标准、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旧城改造、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努力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优化城镇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快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步伐。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必亮以河北省郑各庄村为例,对城乡转型之路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主动城市化要考虑现实条件。

郑各庄实现城镇化的成功转型,主要体现在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福利改善,民主化程度提高。郑各庄通过产业转型,完成了工业化,进而改变人口聚居方式,代表了城镇化发展的方向。郑各庄在制度体系建设上的创新探索,代表了未来制度变迁的方向。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杜巨澜根据中国乡村调查研究的证据,讨论了正式金融、非正式金融对脱贫的影响。他对贫困家庭、非贫困家庭分别获得正规金融资源、非正规金融资源的难易程度,以及这些家庭获得金融资源的用途进行了分析。

他发现,贫困人口获得非正规金融资源后,更多地是把资源用于应付生活中的急需,或是改良一些简单农具,在低水平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由此,杜巨澜认为,不论家庭获得正规贷款或者非正规贷款,都对贫困状态改变没有显著影响;而获得非正规金融资源后,很少家庭会投入生产用途。

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珏分享了民族地区农村劳务输出问题的研究成果,她以东北宽甸县的调研结果为例,研究了本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村经济影响。林珏的研究成果印证了张培刚先生在《农业与工业化》中的结论,即当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受到城市的吸引,而转移到城市工业或者其他行业。这一转移是由市场机制的作用作为基础或者前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存在着两方面的力量与作用,一是为城市工业和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第二个对农业和农村的推动作用。

湖北省扶贫培训中心主任殷雄飞提出,推进城镇化中,定居转移是亟需解决的难题。根据我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对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实际调查工作的数据,他阐释了现实定居转移的大量走向,以及农民转移定居城市面临的主要障碍及要相关问题。

调研显示,实际上农民定居转移最不愿在小城镇,而这与当前大力支持和发展小城镇的政策相违背。对此,殷雄飞从构建城乡一体的推进农民定居转移的机制;建立完善以城镇为手段的农民定居政策服务体系,加大户籍改革力度;采取多种措施为三留人员提供保障;加快小城镇建设,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等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民定居转移的体制机制。

四、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四):制度改革构建未来

1124下午,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迎来第四场大会论坛,大会深入剖析了未来经济发展中政府角色、改革红利、制度等重要问题,并对张培刚先生的学术精神进行解读。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彭刚主持本次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肯定了地方政府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但是,他认为,地方政府应该逐渐淡出经济发展的主角地位。方福前教授将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描述为三维市场体制和双主角发展模式,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三大主体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共同起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市县政府)和企业这两大主角。通过对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现实的分析,方福前表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政府越位有关,他认为政府和企业应有明确分工,地方政府应成为服务型政、保障型政府,逐步把市场还给企业。他强调,要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上真正能够起决定性作用,没有地方政府的逐渐淡出,是不可能的。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张治河结合自身求学和工作经历,对张培刚先生的学术精神进行解读。他认为,张培刚先生的学术精神首先来于读得万卷书,学问亦如百丈高楼,要从基础做起。张治河说,张培刚精神还启示人们要去除浮躁。他认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需要做出科学决策,需要通过教育和岗位的积淀,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他鼓励大家学习张培刚先生的精神,在不同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卢现祥教授的演讲围绕中国的改革红利如何生成展开。他说中国的改革红利就像被一个玻璃门框住一样,你可以看到,但很难产生。

改革红利很多但为什么不能产生?卢现祥分析了四个原因,即中国是被利益集团绑架的中国改革;改革红利生成的关键是构建抵御利益集团对经济负面作用的一种制度体系;渐进式改革和权力体系缺乏制约,使我国缺乏抵御利益集团对经济负面作用的制度体系;中国改革红利的制度空间问题。对此,他提出了三个应对策略,包括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一个发展型国家,实现从非统治型国家向直接统治型国家转型;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制度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制度与产权研究所所长张卫东对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制度反思,他认为,政府分配资源不均导致大城市病。

张卫东提出,由于当前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集中了权力和资源的大城市得到率先发展,导致人口过度集中。中国的政府提供给每个城市、每个地方的机会很明显是不平等,这也是我们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张卫东提出,目前城市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发展的速度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式问题。

对于如何解决城市化问题,张卫东认为,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小城市提供相同的发展机会,那么在市场引导下,人口会自动实现合理的分布,使资源使用实现最有效的状态。

五、平行论坛(A1):从产业结构探路经济增长

1124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进入第二天,八场平行论坛开幕,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对产业结构、金融、劳动力市场等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

上午8点,平行论坛(A1)围绕产业结构问题进行讨论,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张进铭主持本场论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池振合报告了题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轨与总体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研究成果。研究重点分析了劳动报酬占比,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之后,劳动报酬占比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间有小幅波动。池振合认为,这种变化受产业内劳动报酬占比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共同影响,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主要因素。不过,对于结构变动会影响劳动报酬占比的深层原因,与会学者进行了激烈讨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当代财经杂志社、江西财经大学编辑王展祥以《结构优化过程中合意发展速度的识别与辨析:历程与评价》为题发言。运用供求两分法,王展祥认为,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匹配问题。在讨论中,学者们针对研究中的异常数据,发展增长的概念区分提出建议。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韩璐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她认为产业结构转换与潜在产出之间存在平稳关系。同时,产业结构转换主要从改善资源配置、改善供求关系、抑制波动、改善分配等方面影响经济增长。据此,韩璐提出要充分利用结构转换红利,将发展重心放在第二,三产业。与会学者对实证研究的模型设定提出了建议。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涂涛涛从能源约束的视角,就我国主导产业的甄别和福利效应进行了研究。依据现实数据,涂涛涛认为,我国单位能耗GDP较低,属于粗放型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是不能持久的。他提出,考虑能源效率后,主导产业的选择将发生变化,要在拉动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相权衡。他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议,对于主导产业是市场选择还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甄别主导企业的意义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张进铭做论坛总结发言,他肯定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及论坛的互动学习模式,他鼓励学者们在今后多多交流,对学术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

六、平行论坛(A2):金融热点的冷思考

1124上午,“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平行论坛A2顺利举行,论坛以金融发展与经济相关问题为主题。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以及中山大学的学者们探讨了金融发展对我国四化、房地产行业等问题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唐齐鸣教授、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初升教授主持了论坛。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钟春平以《通货膨胀下的工业化理论——张培刚金融学说概要》为题,对张培刚先生的学说中的金融思想进行了总结分析。

钟春平认为,张培刚先生的发展金融学体系包含了对内通胀关系、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汇率影响因素等问题的分析。张培刚先生的金融理论思想,是现在发展金融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国际经济、金融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也是其金融理论体系的生命所在。张培刚先生对通货膨胀条件下,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也极具现实意义。在讨论中,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志刚高度评价了张老的金融思想,并认为这些理论对当前中国仍然具有极大价值。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志平提出了一个问题:金融深化能够成为我国四化协调同步的牵引力量吗?通过实证分析,他认为在现有制度条件下,我国金融深化与四化同步之间存在负向关系,相比财政政策,金融深化对四化同步的影响程度更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需进一步扩大金融规模和完善金融功能。

对于李志平的研究,与会学者就研究所应遵循的经济范式、实证研究的模型设定、理论的前提假定、四化同步四化协调的概念辨析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杜立根据中国2004-2013年上市公司委托贷款公告的数据,揭示了当前房地产企业借款利率较高的原因。他认为,整体经济资金松紧程度、金融市场化等资本市场条件对房地产企业借款利率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借款者风险是促使房地产企业信贷成本升高的重要原因。此外,这些因素还会相互叠加,进一步加强了对借款利率的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张攀红对现有房地产泡沫的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她以20032011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为例,选取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指标体系法、功效系数法、综合指数法、边际收益法和市场供求法等典型方法,对房地产市场泡沫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除指标体系法外,其它方法均认为2003年和2009年上海市房地产泡沫较为严重。

在讨论中,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少平建议进一步分析比较哪种方式更科学,最好能以现有研究方法为基础,自己再做进一步改进。

七、平行论坛(B1):区域、产业视角解读“四化”

1124上午,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举行主题为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问题的平行论坛,作为重要议题,该主题共持续B1B2两场。平行论坛B1重点从宏观的理论和数据层面,探讨了产业融合、区域经济优化、工业绿色经济、国际投资与环境政策等问题。论坛由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茶洪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范红忠共同主持。

长沙理工学院梁向东报告了《信息化与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研究从信息产业对服务业的前向联系效应、基于VAR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信息化的关系两个视角进行分析,认为信息化对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创新具有催化作用,促进了现代服务的发展,该研究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东莞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邓宇鹏基于东莞改革开放35年历程,阐述了他对张培刚先生提出的农业与工业化的理解。他认为,工业化是一种系统性的、全面性的中医式发展,但东莞过去主要采取的是只注重工业产值增速的西医式发展,这导致当前产业结构严重扭曲、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过,邓宇鹏说,近年来东莞领导层已开始注重回到张培刚先生所提的系统性发展路线上来。他以东莞部分工业园区可建成旅游区为例,他认为中国要打破一、二、三产业划分,主张产业渗透融合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杨文举报告了论文《基于索洛扩展模型的中国地区工业绿色经济增长核算:20032011年》。他将环境变量纳入产出投入,根据2003201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计算环境变量的投入产出弹性。研究认为,随着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不一定会导致产出下降。与会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指出在学术上,要强有力地论证环境和绿色GDP的关系仍是一大难题。

随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颖智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阶段划分为主题做报告,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钟熙维报告了对华FDI与中国环境政策的研究成果。

在自由讨论中,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张旭认为,人们应正确对待工业化和城镇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范红忠表示赞同,并提出人类最大的挑战就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八、平行论坛(B2):以人为本,探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1124号上午10点左右,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举行第二场主题为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问题的平行论坛B2,来自天津、武汉、厦门、新疆等地高校的学者,聚焦人口、投资、新型工业化等领域,对四化进行了深入讨论。本场论坛由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银娥教授主持。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杜传忠做题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系统性特征及内容分析》的报告。他提出,工业化的概念广泛,包括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的现代化和机械化;从各部门相互联系的角度,包括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的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机制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目标导向。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王中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空间——经济——人口城市化三者发展快慢以及是否协调问题。他发现,总体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增长。其中,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低,则主要是人口城市化发展滞后导致的。目前,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偏低,尤其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仅达到中度协调水平。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郑子龙认为未来所要坚持的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既要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要降低城镇化的门槛。人的城镇化”&, lt;, /SPAN>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地区人口容纳能力展开的制度性变革,同时消除城乡间劳动力自由迁徙的障碍。

新疆财经学院任群罗以新疆为例,阐释了新疆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他说,新疆工业化处于过渡时期,正从前工业化阶段过渡到工业化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处于初期阶段,但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根据现实数据,新疆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全国排倒数第五,表明了新疆工业化水平的落后局面。

陈银娥做论坛总结发言,她说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严峻问题,本次讨论为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上做了更深入和更细致的研究。

九、平行论坛(C1):释放劳动力市场的巨大能量

1124上午,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的平行论坛(C1)举行,以劳动力市场的相关问题为主题,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江西财经大学校长助理王秋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汪小勤教授共同主持本场论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余静文以北上广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为依据,研究并提出,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劳动力错配的重要原因。研究认为,劳动力能力信息是私人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准确掌握此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三分之一的外来劳动力在迁移初始阶段会获得与其能力并不匹配的报酬。因此,能力信息的披露可以逐渐消除信息不对称,并且使劳动者获得与其能力相配的报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杨灿明研究劳动力市场的收入不均衡问题时,强调了教育——职业错配的影响。研究提出,在我国就业市场上,短期内仅有61.84% 的劳动者实现了有效匹配,其中,教育不足劳动者和过度教育劳动者的比重分别为20.82%17.34%。同时,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与匹配概率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邹一南报告了对农民工永久迁移和城镇化投资政策取向的研究成果。研究结合农民工的自身特点,设立了农民工的生命周期模型,并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因我国现有投资政策更加有利于大城市的发展,使得农民工实现永久性迁移的概率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他建议,为提高城镇化率,增加城镇人口,政府投资应向小城市倾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与区域研究中心石智雷的报告以《外出务工经历、家庭禀赋与农村劳动力能力发展》为题,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外出务工经历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对家庭禀赋的利用,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市场格局。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潘静和陈广汉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报告认为,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受教育程度、物质资本拥有量等因素决定着中国劳动力的迁移。

在自由讨论中,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在论文模型设定、数据来源、研究方法、论文结论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为进一步深化各项研究提出建议。

十、平行论坛(C2):实证解析民主贫困问题

1124号上午,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举行平行论坛(C2)。本场论坛主题多样,对民主、腐败、贫困等问题均有阐释。湖南商学院党委书记欧阳峣主持了论坛。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习明明报告了论文《民主、收入与腐败》,论文主要研究了收入和民主对于腐败的影响。运用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民主对腐败的作用具有门槛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当人均收入到达一定水平之后,民主水平提高才能减少腐败,并且民主对腐败的抑制作用不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渐加强。同时,研究发现,民主并不是减少腐败的决定因素,腐败还受到人口数量、通货膨胀、外贸开放度等因素的影响。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强报告了转型时期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测量的研究成果。通过考察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的贫困情况,研究发现,第一,农村收入贫困高于城市,但从减贫效果来看,农村比城市更好。第二,就地区贫困而言,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各省总体贫困不断下降,贵州、河南和广西无论是收入贫困发生率还是“MPI贫困都相对严重。第三,相比单维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在健康状况、医疗保险、受教育年限、人均收入、做饭燃料和卫生设施6个维度权重较高,维度贡献率较大,成为当前反贫困计划还应继续关注的主要方向。第四,医疗保险维度贫困发生率减小最为明显,另外,教育维度中的受教育年限指标,从1989年至2009年期间,多维贫困发生率和维度贡献率一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贫困发生率保持在较高的30%以上。

在讨论环节,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张克中、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钱雪松、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公山管理学院陈立中等与会学者,做了详细点评和讨论,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许多建议。

十一、平行论坛(D):传承学术精神,共谋创新发展

1124上午,由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主办的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继续开展。经济学年会平行论坛D组以张培刚学术精神与基金会发展研讨会暨创新与创业论坛为主题,邀请来自社会各界学者、企业家及校友参与会议,共同探讨如何发扬张培刚先生的学术精神,将张培刚基金会发扬光大,将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共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雅然、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理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杨雪等参会,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邓华和教授主持。

邓华和谈到张培刚先生的学术研究对于国内外发展经济学研究意义重大,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吴敬琏、林毅夫在内的国际国内经济学者对于张老的影响地位是高度认可的,作为张老的后辈,我们有责任依托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将张老的经济研究传播出去,完成张老未尽之事,为中华复兴贡献力量。

讨论正式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陈小洪先生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结合了华中大校友巴曙松先生的例子说明了发展经济学对于现实经济有重大作用。巴曙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原因在于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自己发展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知识机构,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取得成就,这和他在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密不可分。这充分说明了张老的学术思想影响意义深远。另外就如何将基金会和张老学术精神发扬光大的问题,我个人意见是,第一,要做好知识研究,在重点的发展经济学领域布局,例如企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交叉,跟发展政策、产业政策相关的发展经济学问题;第二,要注重宣传推广,做好研究的同时应注重学术研究成果的宣传,甚至出英文版著作,将学术成果推广到国外。

关于学术成果推广的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代表进一步强调了宣传的重要性。她举例说明为什么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少数学者人少但影响力巨大?就是他们注重宣传,推出著作,且任何活动都有著作成果呈现,这个对于张老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精神的推广很有意义和贡献度。

另外,结合创新与创业论坛主题,校友何晓岩揭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现实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根据清华大学经济社会数据中心2010年对包括211985高校及普通院校在内的19所大学总计6059名应届大学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应聘率72%,而就职成功率却只有68%。大学生对于现实社会的判断存在很大的误区,企业在招聘和培训投入成本过大,由此造成大学生和企业需求匹配不合。所以,作为河南校友会代表,依托张培刚基金会,计划成立一个企业家教授基金会,聘请社会各专业领域企业家走进高校给学生做演讲培训,发挥企业家力量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这样实现基金会、企业及大学生之前的共赢局面。

湖北百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春林先生谈到作为张培刚先生的外甥,从张老那里学习获益良多,好好学习理论知识,并投入实践过程中。他将对张老的无限崇敬之情和缅怀之念化为对张培刚基金会的实际捐助支持。同时结合就业难、大学生流动大的问题,提出在做企业时,注重企业文化传播,加大员工福利投入,将员工更好的稳定下来。

郑友林先生也表示目前计划联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组织一批专家作为高端义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问题。但是个人社团组织无力从事这类公益性质事情,期望结合张培刚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战略设计,确立企业社会服务功能,这样才能使得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源实现对接,实现融资,促进发展。上海九众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陈雨良也强调基金会发展最好能将当前移动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因为互联网产业重构了经济学生态环境,基金会将这个创新纳入合作发展中,或许能更好将张老品牌为企业所用,为社会所用。

讨论接近尾声,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陈老师结合他们的实际研究谈了高校如何和企业结合的问题。高校和基金会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基金会在这个过程中起连接作用。基金会有企业家资源和学校资源,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资源,帮助中小企业做战略规划,帮助企业家成长,还有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现在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需要企业家进入学生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且学校也应走向社会,走向创业型大学。现在有一批高新在变革,建设创业型大学、教育服务型大学,将校区、园区、社区进行融合,这个过程中基金会可以搭建平台。目前基金会最需要的就是企业家在资金方面的捐助,为了更好的加强基金会的管理和对捐助企业家的激励,建议基金会可以增设一些理事长、副理事长或者更高级的职务,建立一些实体部门,可以分区域设立分会,分会直接有互动,然后建立张培刚基金会企业家战略联盟。这个想法得到了与会企业家们的一致认可。

近三个小时热烈讨论中,各位嘉宾就基金会如何发展、企业如何发展、基金会和企业之间如何发展展开热烈讨论,意犹未尽,提出很多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意义重大,为今后如何更好传播张培刚精神和扩大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影响力指明了方向。

十二、大会圆满闭幕

为期两天的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1124日下午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报告厅圆满闭幕。来自海内外研究机构、高校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工商金融界人士共300余人会聚一堂,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寻求中国新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会闭幕式由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颖教授主持。

闭幕式上,六组平行论坛的与会代表分别对论坛报告论文及评审意见做总结,并充分肯定了论坛交流是卓有成效的。六组平行论坛共吸引近百名专家学者现场参加,他们分别对产业结构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劳动力市场““金融发展与经济等重要议题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讨论。

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副会长、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教授做大会总结。

徐长生说,此次大会会风扎实、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来自多所院校的教授学者、政府部门等各界人士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内容涵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发展的各项问题,并着重深入探讨了城市化、政府与市场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议题。徐长生认为,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新的问题,也正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新的机遇。

徐长生最后代表主办单位,向所有参会师生、嘉宾和会务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据悉,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是我国发展经济学的年度盛会,本次大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主办。

今年,恰逢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大会共举办了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四场大会论坛、八个平行论坛和两场纪念讲座。期间,中华发展经济学分会还召开了理事会及教学与研究交流会。

工作简报

本期责任编辑:黄

通 讯 地 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 政 编 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基金会网址:www.pkcjjh.org.cn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