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特刊
(上)
一、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成功举行
二、张培刚先生铜像揭幕
三、两本《张培刚传》、MTV《绝唱》首发仪式
四、接受捐赠仪式
五、第二届张培刚纪念经济学讲座
一、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成功举行
11月23日至24日,“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此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及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承办,由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湖北百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研讨会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为主题,就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四化”深度融合、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等重大议题展开探讨。政府部门、海内外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工商金融界人士及媒体代表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发来贺信。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作书面讲话。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校党委书记路钢出席大会并致辞。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贾耀斌、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顺华、武汉大学总会计师应惟伟等出席纪念活动。大会由常务副校长罗俊主持。
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发展经济学分会会长郭熙保,湖北省社科院原院长夏振坤,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舒炼,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陈汉桥,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谭慧等先后发言。
本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共举行了4场大会论坛和8场平行论坛。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徐滇庆教授、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陈小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等近百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演讲,从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学术思想研究、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下的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展望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学术探讨,共同寻求中国新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张培刚先生铜像揭幕
2011年11月26日,在基金会理事会议上,由理事及参会校友提议,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为张培刚先生设立一座纪念铜像。经多方面考虑,
铜像最后决定设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厅内。
2013年11月23日上午,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华中科技大学校党委书记路钢为张培刚铜像揭幕。纪念铜像高1850MM,其中胸像高650MM,材料为铸铜,基座高1200MM,材料是大理石。
三、两本《张培刚传》、MTV《绝唱》首发仪式
经近两年的信息采集、访谈,几经易稿修改,由作家胡坚和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分别撰写的两个版本的《张培刚传》在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首发。
其中作家胡坚版《张培刚传》字数为166千字,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地方志版《张培刚传》字数为386千字,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纪念大会上,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舒炼,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陈汉桥分别代表两部传记的创作团队发表了感言。
同时,由武汉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舒炼作词谱曲,任志宏朗诵,中国著
名歌唱家佟铁鑫演唱的缅怀张培刚先
生的MTV《绝唱》也同步发行。
四、接受捐赠仪式
在纪念张培刚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谭慧女士代表基金会接受了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湖北百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向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捐赠的500万元和50万元。
其中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捐赠的500万元,为自基金会成立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捐赠,待2014年第二期捐款到位后,基金会总资产将首次达千万元。
五、第二届张培刚纪念经济学讲座
(一)、胡鞍钢教授主讲《从工业化到四化同步》
11月23日晚上,第二届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一)在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由胡鞍钢教授主讲《从工业化到四化同步》。胡鞍钢教授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此次讲座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教授主持。
胡教授首先讲了当前农业工业化的理论,用经济学来说,从我们国家建国以后,从整个工业化道路的演变过程说起,他说张培刚先生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和先知先觉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张培刚先生书上讨论了工业化的四大问题,体制上说是政府发动还是民间发动,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家说是革命性还是演进性的,因为西方工业化都是演进性的或者是混合型的。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工业化洋务运动时是混合型,解放之后是政府发动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又走回来,回归到市场经济体制。
胡教授谈到了工业化的优先次序,到底是重工业先行还是轻工业先行;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张培刚先生说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而不是牺牲农业;到底是开放型还是封闭型,张培刚先生说是开放性的,我们国家建国以来,得到苏联帮助,开始是开放,最后是封闭。胡教授说这四大点问题,付出了六十年的代价。
讲座中,胡教授着重陈述了为什么要四化同步,用四元结构探讨了四化同步,从四化同步形成四化驱动,进而指向二化,即城乡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城乡均等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就走出了一条确实不同于发展经济学所提到的二元结构到一元结构。
胡教授认为四化同步的核心问题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城镇化怎么样赶上工业化,现在结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把2.63亿农民工划为市民,农民工的市民化或者说人的城镇化,是现在的核心问题。胡教授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要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要进一步大幅度提升信息化和基本完成工业化。
最后,胡教授和广大师生进行了深度的互动,热情地回答了大家提出的众多问题。
(二)、周其仁教授主讲《经济发展的空间表达》
11月24日下午,第二届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二)在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主讲《经济发展的空间表达》。此次讲座经济学院师生以及众多经济学年会参会嘉宾均积极参与,张培刚先生夫人谭慧老师也出席了讲座。讲座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教授主持。
周教授提到,城市化被过去集中讨论的工业发展而忽略是一个值得中国反思的问题。而张培刚教授非常敏锐地在2001年发展经济学教程时,专门指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工业化超前,城市化相对滞后,这是中国面对的特征,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也不同,主要是城乡分离的政策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直接原因。周教授从这一点开始,引出了今天的讨论,即如果知道这个制度变量,政策倾向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工业化相互关系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首先周教授谈到,除了产业之间经济发展当中会在空间上发生很大变化,在地理上、空间上会出现聚集、集中很强的趋势。什么原因让经济活动和人口不是平均到处分布,而是高度聚集起来,引起我们的思考。高密度的聚集创造更多的收入机会,需求聚集导致分工深化;人凑到一起以后,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知识驱动的紧急发展需要知识与知识的碰撞来激发;分工带来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需求越大。而城市的好处是多元化的集合。
周教授认为我们的城市化率可不是完全自然状态,它是我们的历史、文化、行政、政治所造成的。结合1949年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他提出城市化率跟政策、制度变量有关系。如改革开放促进了流动,经济显示出空间上的表达。人口的流动行为的微观基础是城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不完全是城市生产力的缘由,农村生产力也有,农村有财产没有收入,不准交易与转让,没有升值的概念,这让两种居民之间的财产收入差别很大。
改革不是革命,不是有决心触动既得利益就行了,这个利益要适度给予补偿。周教授提出一个所谓“一揽子”的解决办法,包括了经济发展中应当加以重视的四个方面:一个是市场化制度,鼓励人往高处走,要把这个能量释放到最大;第二,要在农村产权制度上进一步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扭转形,增加财产收益可携带,支持其流动。第三公共财政的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第四就是城市的行政架构的改革。城市化滞后不是跟中国工业化进展有联系,而与制度变量、政府倾向关系密切及重要。为此周教授着重跟我们讲述了土地制度改革这一方面的改革,城乡差别里面有很多历史包袱,要根据不同的城市针对性地进行探索。讲座最后,大家和周教授积极互动,踊跃提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本期责任编辑:黄 莉
通 讯 地 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 政 编 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基金会网址:www.pkcjjh.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