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一、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概况
二、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三、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获得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立项
四、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科研活动
五、2011年度张培刚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评出并颁奖
六、“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七、2011年度基金会理事会议召开
八、“张培刚讲座”专项基金设立并启动
九、“第三届张培刚奖典礼暨2010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文集”正式出版
一、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概况
为了推动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原华中理工大学设立了以张培刚先生命名的非公募基金会“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
基金会最初于1992年通过民间筹资人民币10万元,经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核资批复同意设立(武银管1992年63号文)。1999年经湖北省民政厅审定合格,准予登记,并颁发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鄂社证字第600号)。2004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根据有关规定,基金会于该年底再次经过湖北省民政厅审查合格,以“武汉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名称作为非公募基金会登记注册。基金会由社会团体法人转变为基金会法人,现有资本人民币400多万元,主管单位是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基金会的两项重要公益活动就是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简称张培刚奖) 和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设立张培刚奖,旨在表彰为发展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促进经济学研究的繁荣,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并让中国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成果走向世界。此奖面向海内外,参评论著暂限于发展经济学相关领域。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出3-6项。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举办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目的在于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策,并将中国的发展经验推向世界。
基金会公益活动还包括:开展课题研究;资助经济学教育(奖励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资助学术著作出版;其他社会公益活动。所有公益活动资金均由基金会承担。
基金会是对境内外捐赠资金进行管理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基金会欢迎海内外有志于资助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人士进行捐赠,捐赠自愿,基金会保证将所接收的捐款用于发展经济学研究事业。基金的运作透明、公开,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有关条例运作,基金会将定期公布财务情况,并随时接受捐赠人的财物考核。
二、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为了进一步发扬张培刚先生在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影响,推动我校发展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决定成立“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学校办公室已于2011年4月发文(校办发【2011】10号)成立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是在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88年成立的直属学校的研究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发展研究院。发展研究院将致力于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创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探索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理论和政策;以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议题,以全球化视野,立足于中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实践,前瞻性地提出重大的战略、制度、政策和基础理论问题,积极参与改革和发展实践;按照 “小机构、大网络”的原则,组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集结高水平综合性知识的一个学界思想库。
该研究院挂靠经济学院,与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合署办公。研究人员包括校内外相关单位科研人员。发展研究院下设若干个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将整合经济学院现有一些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力量,并根据发展需要设立新的研究所或中心。新近成立的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也挂靠研究院。估计经过三年左右时间,探索并完善研究院的基本组织构架。研究院院长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建华教授担任,副院长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德勇教授担任。
研究院紧紧围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咨询服务等事项开展工作。主要包括:
(1)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积极组织大型课题研究,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攻关,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出版系列高水平著作或研究报告。
(2)开展发展研究咨询服务。不定期出版《发展研究参考》,提供发展决策咨询服务,使之成为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高级智库。
(3)设立博士后培养基地。同有关部门合作,例如东湖高新区战略研究院、大型央企和金融研究部门等,联合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
(4)举办学术论坛和专题研习班。经常开展学术研讨和学术论坛;进一步强化“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品牌;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全国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高层研习班(或暑期学校summer seminar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5)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进一步发挥发展研究院的国际平台功能。
三、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获得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立项
经过一年筹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获得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立项。2011年3月,湖北省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建设计划进行现场论证会。评审组由五位专家组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陈文科、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熙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陈池波、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魏龙和东湖高新区战略研究院院长王健群。省教育厅科技处副处长丁雪峰、我校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文科处处长刘洁、副处长方梅,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总支书记邓华和、管理学院教授王宗军、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钟书华和经济学院教授张建华、卫平、范红忠等出席了会议。
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代表学校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华中科技大学高度重视从多科性发展到综合型发展的转变,在学科发展上高度重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湖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组建,符合当代中国战略发展需要和学校学科发展转型趋势,汇聚了校内多方力量,组成了跨院系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成果突出,具有良好基础,学校将对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专家组听取了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建设计划汇报,进行了现场论证。专家组成员认真讨论后,一致认为,该研究中心以“创新发展”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研究为主题,定位准确,中心围绕创新发展理论、创新发展政策、产业创新、区域创新与创新方法等五个研究方向符合依托高校学科建设实际,跨学科研究和交叉性强,特色鲜明。该中心完全符合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各项要求,一致同意立项建设。
据悉,该基地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和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背景,跟踪国际创新发展战略和国内建设进展情况,开展创新发展建设对策和创新发展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基地还将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特别是湖北和武汉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同时培养创新战略与政策领域的高层次跨学科人才。
基地研究依托国家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联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系统科学等学科专业,聚焦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应用系统方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可度量、分析的指标,对定性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
本研究基地的5个方向分别为:1、创新发展理论研究;2、中国创新体系与创新政策研究;3、产业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4、湖北创新发展研究;5、创新发展评估的系统方法研究。基地在建设期内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和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背景,旨在跟踪国际创新发展战略和国内建设进展情况,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发展建设对策和创新发展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特别是湖北和武汉创新发展)提供决策资讯意见,相关研究在国内已处于领先水平。
中心主任为张建华教授,副主任为王宗军教授、卫平教授和范红忠教授,主要学术带头人包括钟书华教授、徐长生教授、宋德勇教授、刘海云教授、简志宏教授和李昭华教授等。
四、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科研活动
2011年5月31日下午,研究中心举行了学术沙龙,围绕研究中心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研讨。中心主任张建华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与会嘉宾有学校科发院副院长、文科处处长刘洁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编辑部蔡虹及其他编辑人员,管理学院王宗军教授,公共管理学院钟书华教授,经济学院邓华和书记、刘海云副院长,以及卫平、范红忠、宋德勇、李昭华、钱雪松、舒扬等教师。此外,还有部分研究生、博士后也参与旁听。卫平教授作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题演讲。有关活动报导见《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
2011年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正在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包括:(1)卫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10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启动;(2)徐长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2008年度项目“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进行中期检查;(3)张培刚、张建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2006年度项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顺利通过结项;(4)王宗军教授成功中标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中国低碳经济的多维评估体系及可视化平台”。
2011年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地方发展咨询服务。主要包括:(1)为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决策咨询;(2)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建言献策;(3)为荆门屈家岭管理区进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提出“生态屈家岭-中国农谷”概念,规划方案获得省委主要领导批示;(4)为丹江口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进行规划;(5)为来凤县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进行规划;(6)对黄石市节能评价与预测进行研究;(7)为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业企业、园区、城市的验收标准进行规划;(8)为武汉实现产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跨越出谋划策;(9)对东西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10)对产业转移特定及湖北应对产业转移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给出建议。
五、2011年度张培刚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评出并颁奖
2011年度张培刚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已于2011年7月评出,颁奖典礼暨经济学院2011研究生开学典礼于9月7日下午2点半在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党总支书记邓华和、副院长唐齐鸣、党总支副书记刘雅然、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建华、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秘书长宋德勇、导师代表王少平、易江以及学工组全体老师参加了典礼。
会上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秘书长宋德勇为新生介绍了基金会的情况,并公布了2010和2011年度张培刚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获奖名单,贺胜兵、王成勇、邢斐、杨正林、韩雪、笪凤媛、冯晓华、胡进、唐玲、王郧共10位优秀硕士博士荣获该项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贺胜兵博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朴实的语言为各位同学介绍了自己成功的经验。
最后,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邓华和作总结讲话,他用“欢迎、祝贺、希望”三个饱含深情的词语希望各位同学既要发扬坚持不懈的品质,也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多请教老师和同学,传承华中大“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传统。
六、举办“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
面向全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交叉学科创新论坛”之“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于2011年10月15—1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承办、能源与动力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协办。
论坛共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两篇,三等奖三篇,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娟、张克中、崔小勇的《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碳排放的视角》,经济学院王丹的《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分获二等奖及三等奖。
发展低碳模式对中国经济来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闭幕式上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雅然老师向参会代表提出倡议,希望广大学者在论坛结束后依然能够继续交流与探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七、2011年度基金会理事会议召开
2011年11月26日,基金会理事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307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人员有(按姓氏拼音排列):巴曙松、茶洪旺、丁宏祥、凤良志、方齐云、胡和立、李佐军、刘建洲、刘雅然、罗传健、宋德勇、田惠敏、汪小勤、卫平、徐长生、喻世友、张燕生、张军扩、张光远、张建华、张卫东、张玉英和朱彼得。
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继承和发扬张培刚先生遗志,推动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会议通过两项提案:第一,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为张培刚先生设立一座记念铜像;第二,在基金会下设立“张培刚讲座”专项基金,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依托,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八、“张培刚讲座”专项基金设立并启动
在巴曙松理事的积极推动和诸位校友捐赠下,“张培刚讲座”专项基金已成功设立并启动。截止到2011年底,该项专项基金已被认捐140万元,基金会收到到帐经费110万元。目前,基金会已经制定了“张培刚讲座” 专项基金计划,正在广泛征求各位理事意见,预计不久将予以实施。根据专项基金计划,“张培刚讲座”专项包括三个子项目:(A)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B)张培刚经济学讲座教授;(C)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通过计划实施,吸引海内外优秀学者在华中科技大学讲学和学术交流。
九、“第三届张培刚奖典礼暨2010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文集”正式出版发行
继2009年10月出版的《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一、二届张培刚奖颁奖典礼暨学术论坛文集》后,2011年11月《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创新——第三届张培刚奖典礼暨2010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文集》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汇聚了2010年12月成功举行的第三届张培刚奖典礼暨2010中国经济发展论坛的有关盛况。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三届张培刚奖简介、第三届张培刚奖颁奖典礼纪要、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武汉2010)学术报告、媒体报道。其中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武汉2010)学术报告部分共收录帕金斯、李实、卢锋、张军等25位专家教授的25篇精彩论文。
本期责任编辑:黄 莉
通 讯 地 址: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506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42253
MAIL:hustjy506@163.com,基金会网址:www.pkcjjh.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