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德国杜伊斯堡-爱森大学、奥尔登堡大学、瑞典哥德堡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和波兰华沙经济学院5所院校的盛情邀请,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组成的10人代表团于2012年5月9日至25日赴上述欧洲院校访问。在紧张而繁忙的出访过程中,代表团总共出席了5场学术会议,同几所大学就学术交流与合作事宜进行了会谈,广泛接触了学术界、工商界和金融界等各界人士,扩大了我院的国际影响。此次出访不仅与欧洲同行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而且通过出访凝练了一支国际化的学术团队,向国际学术界展现我院最新研究成果,并在国际合作方面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部分中德双方代表在杜伊斯堡鲁尔区大都市孔子学院大楼前合影
2012年5月10-11日,在杜伊斯堡-爱森大学默卡多管理学院举办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中国与欧洲的观点”研讨会。张建华、王少平教授分别以“中国区域产业专业化演变的U型规律”和“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为题发表了演讲。德方则有来自杜伊斯堡-爱森大学默卡多管理学院Markus Taube 教授、普福尔茨海姆大学的Dirk Wentzel让-莫奈讲席教授、杜伊斯堡-爱森大学的Peter in der Heiden博士、明斯特大学的Stefan Ragnat博士、杜塞尔多夫大学的Albrecht Michler教授、明斯特大学的Christian Müller教授、杜伊斯堡-爱森大学的Kathrin Dudenhöffer博士和李远博士以“中国与欧洲产业政策的案例研究:欧洲产业政策:以A380空中客车为例”、“中国的产业政策:以钢铁业为例”、“区域生产潜力:度量及应用”、“欧洲银行部门系统风险及其有效控制措施”、“审计独立:对欧洲绿皮书的制度分析”、“电动汽车的未来前景:研究项目进展与在欧洲得到的调查结果”、“公民权的可信度:中国有效治理的政治经济学”报告了其近期研究成果。会上,双方代表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为了让中方代表在有限时间内更多地接触德国社会各界,东道主还精心地安排了一次冷餐报告会和对鲁尔老工业区的访问。冷餐报告会于5月10日晚在杜伊斯堡总商会报告厅举行,杜塞尔多夫大学教授、德国反垄断委员会主席Justus Haucap做了“我们需要一个跨国反托拉斯机构吗:以欧洲的经验为例”的报告。中方几位教授则就德国历史上的《反卡特尔法》是否仍在延续,以及对近期内德国航空公司员工罢工与传统的垄断概念之间如何做出法律解释等提出疑问,Justus Haucap教授一一做了回应。5月12日,东道主安排代表团一行考察了位于爱森老工业区的几家煤矿和炼铁企业。这几家煤铁企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成本过高而最终停产。近年来,一些赋有创意的会展小企业设法在不炸掉厂房和不拆卸机器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如在旧厂房里举办音乐会、戏剧节等)的场所。这种有创意的改造工程向人们提供了如何使第二产业中“夕阳产业”的某些元素继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作用,进而使得部分投资存量在动态过程中继续增值的启示。目前,这种做法已被德国经济学界界定为区域政策和结构政策的一部分。
5月14日,代表团应邀参加了在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召开的题为“跨国治理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Hans-Michael Trautwein教授、Jürgen Bitzer教授和 Finn Marten Kδrner博士做了“有关跨国治理的经济学理论的新近展”、“贸易真的有害吗:对萨缪尔森有争议论文的经验追踪研究”、“盈余国家的货币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平衡”的学术报告。由于东道主在会议程序的设计上没有安排太多人发言,却留了更多的讨论时间,因此与会代表在诸多问题上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提问和回应。
代表团接着访问了瑞典哥德堡大学商学、经济学与法学学院的经济系。代表团到达时,学院国际交流部主任Catharina Miklin.女士出来迎接。她和助手代表学院欢迎代表团一行,并介绍了哥德堡大学的历史与瑞典的风土人情。学术讨论会于下午一时开始。经济学系系主任Arne Bigsten教授、Bo Sandelin教授和Joakim Ruist博士被安排在研讨会上分别做题为“中国应当向瑞典学习什么?”、“欧盟经济中的瑞典”和“瑞典的移民与失业问题”的报告,相应地,双方围绕演讲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会后,部分中方代表还对感兴趣的领域与瑞典教授商谈了展开个人之间合作的潜力。
代表团与瑞典哥德堡大学Arne Bigsten教授和Bo Sandelin教授合影
5月21日学术研讨会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会议室召开。会前,该系Lennart Erixon教授将代表团一行带到挂满了该系著名经济学家的照片前简短地介绍了该校的历史,并不无骄傲地指着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unnar Mydal的照片说他曾经在这里工作多年。开幕式由系主任Jonas Häckner教授主持,令人感到多少有些意外的是,开幕式上安排Aders Äkerman研究员用一段中文演讲来欢迎代表团一行。东道主待客之热情,使得我们这些初次访问瑞典的代表团成员一下子感到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对方Martin Folden, Aders Äkerman, Bo Larsson, Johan Söderberg, Annika Alexius和Lennart Erixon分别作了“金融危机期间瑞典的经济政策”、“瑞典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国际贸易”、“我们从新凯恩斯主义那里那里学到些什么?”、“瑞典的货币政策与失业”、“瑞典模式的定义与绩效”的学术报告。研讨会开了一整天,无论在会上还是会下,中瑞双方代表对两国的发展模式、当前欧债危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前景等会议所涉及的相关领域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双方均对会议成果感到满意。
波兰华沙经济学院是代表团出访的最后一站。5月23日,按照东道主的构思,主题为“对当前中国和波兰经济绩效中的问题的评价”。会议分为上午的“第一部分产业与竞争力”和下午的“第二部分转型与结构问题”。会议由该校东亚研究所所长Günter Heiduk教授主持。中方代表团全体人员都做了演讲,波方Marzenna Weresa, Piotr Maszczyk, Günter Heiduk, Ryszad Rapascki, Agnieszka McCsleb 和Günter Heiduk先后以“危机阶段的创新与竞争力”、“转型国家中资本主义的新变种:波兰的案例”、“从私人债务到主权债务或者还有第三轮吗?波兰的案例”、“从比较观点看波兰经济的强项和弱势”、“在波兰的中资公司”、“移民与跨代关系:波兰与德国”为题阐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双方就感兴趣的话题表述了各自的观点,发言者认真地做了回应。会间休息时,东道主安排了商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事宜和工作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