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研究员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研究人员 > 研究员 > 正文
徐长生
发布日期:2014-04-30 22:59:56   来源:本站    字体:  

徐长生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1984年7月,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7月,武汉大学经济学系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7月,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7年7月起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任教,1988年任助教,1991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7年任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导师;1994-1999年任副院长,2000年至今任院长。1997年4-7月曾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大学任客座教授,2003年1-4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研究会理事暨发展经济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生产力学会理事,湖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武汉市、黄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

主讲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硕士生、本科生),高级宏观经济学专题(博士生)

主要著作:1.《新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初版,撰写第12、32章(第147-162、423-447页),并协助主编统稿;1999年增订版,撰写及修改第12、26、31、32章(第180-215、425-455、540-567、569-598页)。
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参译第一卷第275-28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3.《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林珏主编),撰写第2、7章(第29-54,152-186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4.《垄断价格机理研究》,合著(第三作者),撰写第1章(第1-35页),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
5.《当代西方经济学》(付殷才主编),副主编,撰写第21章(第321-346页),并负责第3编统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
6.《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发展》,主编(第二),撰写第11章(第302-336页),并负责统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7.《发展经济学教程》(张培刚主编),撰写第9、14章(第274-312、454-488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155-179页,第262-282页,2007年。
8.《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张培刚著),整理撰写第五章(第272~340页),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9.《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论文集),主编(第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10.《发展经济学教程》(彭刚、黄卫平主编),撰写第4章(第90-12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宏观经济学》,主编,撰写第1、13、14、15章,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主要论文:

一、西方经济学研究(宏观和微观经济学)
1. 徐长生,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歧和发展——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1987年,8万字,未发表。
2. 徐长生,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求模型及其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外国经济学说专刊》,1987年。
3. 徐长生,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学动态》,1990(1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政治经济学》1990(11)。
4. 孙鸿敞、徐长生,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凯恩斯主义,《学术月刊》,1991(1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政治经济学》1992(2)。
5. 徐长生,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组织及制度研究的深化和宽化,《经济学动态》,1993(3),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政治经济学》1993(4)。
6. 刘涤源、徐长生,凯恩斯主义在中国,日本关西大学《经济学论究》(日文),1993(7)。
7. 徐长生,战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和特点,《世界经济》,1993(8)。
8. 刘欣、徐长生,理性预期模型的内涵及启示,《学术月刊》,1997(3)。
9. 徐长生,美国的“经济周期消失论”与“全球生产过剩论”,《经济学动态》,1998(3)。
10. 徐长生,从《货币论》到《通论》简评(书评),《经济学动态》1999(8)。
11. 徐长生、李文星,欧盟高失业:现状、原因、走势,《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12. 郭熙保、冯金华、徐长生,刘涤源教授的主要经济思想和学术贡献,《经济评论》1998(5)。
13. 徐长生,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中的货币稳定原则,《经济评论》1999(2)。
14. 徐长生,一部凯恩斯《通论》的创作史,《当代经济研究》1999(10)。
15. 徐长生,凯恩斯主义研究的宏篇巨著,《经济评论》,1999(6)。
16. 徐长生,美国“新经济”的理论透视,《经济学动态》,2000(7),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00(10)。
17. 朱厚伦、徐长生,美国“新经济”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比较,《经济前沿》,2001(2-3)。
18. 魏科科、徐长生,欧元全面流通对中国的影响,《武汉金融》,2001(10)。
19. 胡红菊、徐长生,论金融创新的资本形成效应,《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4。
20. 徐长生,新经济中的财富效应与周期波动,载于吴易风等主编《外国经济学的新进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383~389页。
21. 徐长生,短期冲击对长期增长路径的影响,载于徐长生、方齐云主编《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51-157页。
22. 钟春平、徐长生,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内在关联研究前沿,《经济学动态》,2004(1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2004(12)。
23. 徐长生、何小松,美国新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载于陈继勇主编《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第77-90页。
24. 钟春平、徐长生,技术(产品)替代,创造性破坏与周期性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7月,第4卷第4期。
25. 徐长生、庄佳强,《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简评,《经济学动态》,2006(4)
26. 徐长生、蒋长流,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评述——评尹伯成教授著《西方经济学说史》,《经济评论》,2006(4)。
27. 钟春平、徐长生,创造性破坏与收入差距的振荡式扩大,《经济研究》,2006(8)。
28. 庄佳强、徐长生,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4)。

二、发展经济学研究
1. 徐长生,论发展经济学的再发展,《江汉论坛》,1991(2)。
2. 徐长生,经济起飞阶段资本的形成与运用,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1992年,12万字,未发表。
3. 徐长生,经济起飞阶段资本的形成与运用,《江汉论坛》,1994(10)。
4. 徐长生,外贸、外资与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研究》,1993(4)。
5. 徐长生,农业剩余与初始资本积累,《江海学刊》,1994(5)。
6. 徐长生,论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的作用,《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1995(5)。
7. 徐长生,通货膨胀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经济学动态》,1995(4)。
8. 徐长生,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5(4)。
9. 徐长生,日本、台湾省、韩国与中国经济起飞时期储蓄率、利息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经验比较,《经济研究资料》1996(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1996(5)。
10. 徐长生、张茵,东亚出口导向战略的反思,《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4),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1999(2)。
11. 徐长生、张茵,东亚两种对外开放模式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1999(1),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1999(2)。
12. 徐长生、张茵,论“东亚模式”的战略调整,署名第一,《经济学动态》,1999(3)。
13. 何颖、徐长生,从东亚金融危机看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性,《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14. 徐长生,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问题,《经济学动态》,2001(2)。
15. 徐长生,《发展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评析,《经济学家》,2003(1)。
16. Xu Changsheng, Lin Shaogong, Contributions of Chang Pei-Kang to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4(2003), pp189-200.
17. 徐长生、钟春平,领先者能否保持持久优势——大国变迁的历史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

三、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1. 徐长生、李佐军,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与政策,《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2)。
2. 刘涤源、徐长生,论国有企业的“嫁接”改造模式,《经济学家》,1994(2),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1994(4)。
3. 徐长生,关于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几点思考,《银行与企业》,1994(11)。
4. 徐长生、陈文新,当前国际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及中国的对策,《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2)。
5. 徐长生,中国经济起飞应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光明日报》理论版,1998.12.27第3版。
6. 徐长生,丝宝成功,贵在创新——兼论企业家精神,载于赵锡斌、谭立文主编《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7. 徐长生,论创造我国持续性需求的“四化”,《经济学动态》,1999(10)。
8. Xu Changsheng, China’s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 Policies in the Process of High Growth, System Transition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J. R. Bechrmann, M. Dutta, eds, Restructuring Asian Economic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Elsevier Science B. V, 2001, pp477-490。
9. Xu Changsheng, Real and Monetar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China’s Present Deflation since the Asia Financial Crisis, in Richard Hooley, Jang-Hee Yoo, eds,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Challenges for Asia Industrialization, Eelsevier Science B. V, 2002, pp509-520。
10. 黎开峰、徐长生,论现行税制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11. 徐长生,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的阻因与对策,《决策咨询》,2005(5)。
12. 汪东芳、徐长生,股市“财富效应”与我国货币政策研究,《金融与经济》,2003.6。
13. 刘士宁、徐长生,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因素的计量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14. 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学家》,2004(5)。
15. 钟春平、徐长生,人口结构变迁、人生的三阶段与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中国可持续发展》,2004(2)。
16. 刘建江、徐长生,本币升值引发通货膨胀的机制——从日元升值的经验看人民币升值的可能影响,《当代经济研究》,2005(1)。
17. 赵昌旭、徐长生、刘泽斌,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05(8)。
18. 雷辉、徐长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投资研究》,2005(10)。
19. 雷辉、徐长生,跨国公司竞争行为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6(3)。
20. 徐长生、张大勇,切实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经济日报》,2006年5月25日(理论版)。
21. 徐长生、刘士宁,当前我国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有效组合,《武汉金融》,2006(9)。
22. 徐长生、苏应蓉,从新斯旺模型看我国利率与汇率政策的组合,《国际金融研究》,2006(12)
23. 徐长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湖北日报》,2007年8月18日。
24. 李文星、徐长生,中国人口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8(3)。
25. 徐长生、王晶晶、汪海,竞争程度、市场规模创新——一个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中国经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
26. 徐长生、刘望辉,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统计研究》,2008(5)。
27. 徐长生、王晶晶,当前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政策选择,《武汉金融》,2008(6)。
28. 徐长生、王晶晶,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矫正与政策工具选择,《改革》,2008(7)。
转载于复印报刊资料《国民经济管理》F10,2008(11)。
29. 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经济研究》,2008(7)。
30. Xu Changsheng, Wang Jingjing, Wang Hai ,Demand-oriented innovation of firms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Vol.3, No.4,2008,Higher Education Press & Springer .

四、湖北及武汉经济问题研究
1. 李焜文、徐长生,武汉市国有企业扭亏增盈调查报告,《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2)。
2. 徐长生,充分发挥武汉在湖北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学习与实践》,1996(7)。
3. 徐长生,为武汉产业政策进一言,《长江日报》理论版,1996.10.3,第7版。
4. 徐长生,武汉“光谷”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理论月刊》,2000(10-11);《长江日报》理论版,2000.9.11。
5. 徐长生,武汉农业发展的两大重点,《长江日报》理论版,2000.3.20,第14版。
6. 徐长生,武汉未来发展的定位,《长江日报》理论版,2000.8.19,第2版。
7. 徐长生,找准产业定位,应对西部开发,《湖北日报》理论版,2000.6.30,第12版。
8. 徐长生,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人民日报》理论版,2003.9.3.。
9. 徐长生,出路在于两个转变,《湖北日报》,2004.7.13
10. 徐长生,完善财税体制,激活区级经济,《长江日报》,2005.12.3
11. 徐长生,聚焦“两型社会”试验区:应从转变政府和企业行为入手,《政策》,2008(3)。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