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发展研究院
研究员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
   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
   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 研究人员 > 研究员 > 正文
宋德勇
发布日期:2014-04-29 17:17:08   来源:本站    字体:  

宋德勇

1987年7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经济学学士; 1990年7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 1998年9月,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博士。 2001年10月-2003年9月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部博士后。

主要著作

(1)《经济转型问题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西方经济思想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走出低谷之路》,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当代西方经济学》,合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新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整理撰写第十三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6)《发展经济学教程》(张培刚主编),撰写第十九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7)《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张培刚著),整理撰写第四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8)《自由经济的坚强斗士—米尔顿•弗里德曼》,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主要奖项

2001年  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论文“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0年 湖北发展研究二等奖 《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研究》,排名第二,课题执行负责人。

2011年 湖北发展研究奖二等奖,《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试点实施方案》,排名第一。
主要论文
(1)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阶段及目标模式,《世界经济文汇》1993.4。
(2) 寻租与制度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1995.12。
(3) 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江汉论坛》,1995.8;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1995.10。
(4) 国有企业改革:双重主体推动的制度变迁,《经济评论》,1995年增刊。
(5) 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贡献,《世界经济》,1996.1。
(6) 从制度变迁理论看国有企业变革,张培刚、谭崇台、夏振坤主编,《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50-455页。
(7) 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讨论述评,《经济研究资料》,1996.7。
(8) 论我国政府职能的定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1997.2。
(9) 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与出路,《世界经济》,1997.5。
(10) 经济发展与地区差异理论综述,《经济研究资料》,1997.4。
(11)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和大陆工业化,《经济学家》,1998.1。
(12) 中日货币政策比较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
(13)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3。
(14) 论经济转型的调整成本和延误成本,《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增刊。
(15) 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1。《新华文摘》,1998.6。
(16) 经济转型的主辅结合论,《经济学家》,1999.2。
(17) 论经济转型的方式,《江汉论坛》,1999.4,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1999.6转载。
(18) 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与经济增长,《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
(19) 扩大内需必须加快市场进程和中西部发展,《财金贸易》,1999.10。
(20)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财税政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进步》,1999.1。
(21) 中德宏观调控比较,《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2) 论政府作用与经济起飞和发展,《发展经济学博士论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23) 人力资源的开发,《新发展经济学》增订版,第十三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4) 向东开发向西扩张,《长江日报》,2000.3.27。
(25) 新政治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含义,《经济学动态》,2000.5
(26) 内需不足的原因与扩大内需的对策,《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
获奖论文: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体制转型,"全国卓达杯征文三等奖",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99.7.15
(27)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28)发展经济学与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年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2001,2
(29)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报告 《理论月刊》,2001,4
(30)高校企业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若干思考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1
(31)政府究竟应该做什么?《经济学消息报》1996,4,19
(32)是英雄就要论成败 《经济学消息报》1996,8,16
(33)“看得见的手”该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学消息报》1997,4,4
(34)关于中国竞争力水平《经济学消息报》1997,7,4
(35)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综述,《社会保障与管理》1996,1
(36)湖北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合著,《中南民院学报》社科版,1995,4
(37)区位理论述评,陈文科主编《发展经济学与21世纪中国中西部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38)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路径----论混合所有制的制度功能,湖北日报,2004年,6,17
(39)中国省级增长的差异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
(40)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其发展战略,《江汉论坛》,2005,7
(41)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当代经济科学》,2005,3;
(42)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5(30)
(43)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和路径选择,《长沙民政学院学报》,2005,1
(44)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宋德勇、段愿,《统计与决策》 , 2005年 20期
(45)“十一五”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与措施,《武汉经济研究》2005,2
(46)先进的循环经济文化模式构建分析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47)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述 《经济地理》宋德勇、胡宝珠,2005,7
(48)论区域优势产业的作用机制与培育途径 宋德勇; 李金滟; 《理论月刊》 , 2006年 03期
(49)经济全球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挑战与对策,金荣学、宋德勇 《湖北社会科学》,2006,2
(50)中部地区资源型优势产业培育的案例研究——以河南省铝工业为例,宋德勇、朱轶,《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
(51)区域优势产业:区域产业研究的新思路; 宋德勇、李金滟,《当代经济》2006,5
(52)中部地区旅游产业培育, 宋德勇、邓柏盛 《资源与产业》,2006,4
(53)中部地区资源型优势产业培育的案例研究——以山西煤炭工业为例,宋德勇、熊思敏,《科技创业月刊》,2006,5
(5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郭涛、宋德勇 《南方经济》2006年第8期
(55)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内生增长模型——工业发布农业的理论基础,第二届中国经济论坛,2006年11月25-26北京,会议论文 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pp392-399。
(56)集成型与创新型:区域于是产业培育的两种思路,经济地理,2007,1
(57)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8)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内生增长模型,经济学家,2007,4
(59)论资源再生的宏观经济效应,统计研究,2007,6
(63)中国经济转型的社会成本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7
(65)产业集群治理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工业技术经济,2008,8
(70)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
(71)中国必须走低碳工业化道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74)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宋德勇;卢忠宝;
(76)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许广月,宋德勇,国际贸易问题,2010/01
(77)外商直接投资于中国碳排放,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宋德勇 易艳春 2011,1
(78)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的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 易艳春 宋德勇   经济体制改革,2011.3
(79)中国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宋德勇 徐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
(80)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基于主要发达国家1850-2005年的经验启示, 态经济,张晨栋 宋德勇 2011年10期
(81)对武汉低碳发展促进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宋德勇 张辽 改革研究,2011,4
(82)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模式选择, 宋德勇 张纪录,中人口资源环境,2012,1,15-20
科研项目
(1) 1998年湖北省科委:充分就业与社会保障。
(2) 1999年度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
(3) 1999年横向课题:Sinopec油汽田企业"十五"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4) 1999年湖北省科委: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研究。
(5) 1999年度湖北省教改课题:经济学本科教学体系改革问题研究。
(6) 1999年校内基金:农村市场化问题研究。
(7)2000年横向课题: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市场化与国际化问题研究
(8)2004年,武汉市咨询委课题:坚持三轮并驱,加快结构调整
努力探索武汉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调研报告。
(9)2004年,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电站设备未来走势及发展的对策研究
(10)2004年,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研究,
(11)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课题:
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培育的案例研究

2004年 武汉市政府委托项目:武汉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对策研究,(与张卫东合作)
2004年 武汉市“十一五”项目,“十一五”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与措施,(与张卫东合作)
2005年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湖北省区域竞争力研究
2005年 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2005年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项目: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研究,
2005年 湖北黄石大冶市灵乡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05年,万鸿集团: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2006年,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湖北省建设循环经济工业企业、园区、城市验收指标体系研究。
2006年,河南巩义市,巩义市商业网点规划研究。
2006年,河南舞阳县:舞阳县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战略规划。
2006年,温州市科技局:温州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研究。
2006年,浙江余姚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
2007年,武汉市阳逻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研究。

2008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课题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编号2008—35-17

2009年
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青阳鄂示范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研究,。
2010年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 10BJL034
国家发改委:十二五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思路,
湖北省社科基金,武汉打造低碳城市的模式选择与发展战略研究,
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低碳经济试点实施方案,
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强省战略研究
2011年课题:
武汉市“两型办”: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促进机制研究
湖北省发改委:湖北“十二五”低碳发展规划
武汉市科技局:武汉市“十二五”发展循环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2012年课题:
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扩大中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思路与政策研究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项目:襄阳、咸宁低碳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及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与中国低碳发展
张建华教授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年会
张建华教授参加“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并作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作专题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分论坛做报告
张建华教授在南昌大学数字经济发展高端论坛做大会报告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