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
刘长全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三农”仍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薄弱环节,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这是党中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是基础、是支撑,更体现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以及对乡村文化和绿水青山生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意味着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农业发展进程的提速。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照搬国外现代化模式,而是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利时机,不断缩小在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的差距,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新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保障。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要素成本趋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才能有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通过设施装备的现代化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供给韧性。在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等建设,实现农业设施条件现代化。通过发展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推动机械装备和农艺技术的现代化。通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优良品种的研发和应用。通过现代科技,特别是颠覆性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扩展农业发展空间。主要基于作物品种、土壤改良技术、精准调控灌溉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得资源、区位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放松,盐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北部高寒低积温地区、都市地区等非传统种植空间的农业发展潜力都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通过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与经营体系的现代化,提高粮食与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价值和效益,进一步调动农民在市场条件下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首要任务是抓好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决不能松劲歇脚,更不能换频道。总的要求仍然是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五个振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要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还要强调精准、因地制宜,激发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效能。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这些论述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也鲜明指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强国的时代要求。要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带动农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低碳绿色发展的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强化退化耕地治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护农业生物资源,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净化产地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只有通过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通过精准农业、清洁生产、绿色投入等技术创新以及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建立,实现化肥农药投入、碳排放的减量和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在资源精准利用、高效利用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二、 深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推动农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注重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产业链相对单一向集聚融合发展转变,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利时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立足我国国情,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要注重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弥补水土资源先天不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区域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农村传统村落,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美丽乡愁,着重提高农村生活品质。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主体,引导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推动农民合作社兴办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小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盘活农村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勤劳致富,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生活;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让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科学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适应现代化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在发挥改革与科技双轮驱动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重要指示阐明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依靠什么、该怎样干的重大问题,为我们解决农业大而不强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指明了科学路径。
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体制机制。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服从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战略,基于中国国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在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改革的主线是处理好农民和农地的关系,以促进“大国小农”这个基本国情农情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转型。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一方面,要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将农地经营权配置给有经营意愿和经营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强化农地经营权的稳定和保护,通过赋予经营主体更有保障的农地经营权,鼓励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长期投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面向小农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机衔接。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现代化科技动能。科技进步是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的主要动力和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现代化的科技动能,必须要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坚持问题和产业“两个导向”,一手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手抓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找准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产品和技术,加快研发与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坚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针对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切实提高科研攻关能力和创新水平、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效率。
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大食物观是粮食安全观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新时代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导向。一是要拓宽食物供给渠道,提高食物来源结构的多元化水平。除了向耕地和植物动物要食物,还要进一步开发草原森林海洋资源,挖掘微生物和生物工程技术潜力,加强对非常规农业生产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将食物来源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将显著提高我国食物供给潜能,增强国内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安全中的作用。二是要增加食物供给种类,提高食物产品构成的多元化水平。当前,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加速转型升级,食物消费呈现口粮消费下降、肉蛋奶等非口粮食物消费快速刚性增长的变化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既保障传统的以口粮为主的粮食安全,也保障肉蛋奶蔬果油糖等非口粮食物的供给安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