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张福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从战略安排上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科学部署,擘画新征程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科学阐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系统谋划,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新形势下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提供了科学指南。
一、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前提,也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堵点,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推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协调配合。一方面,加强需求侧管理,尽快形成完整的内需体系。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需求侧管理主要是针对制约国内需求潜力释放的结构性问题,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有效挖掘消费潜力,把潜在消费和投资需求激发出来,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好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没有需求侧的消费牵引,供给也难以实现有效对接。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提升供给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使供给和需求两端动力强劲、总体匹配,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方能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二、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也是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必须抢占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制高点,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在新征程上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他强调,“我们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通过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联动,有助于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在重要科技领域的全球领跑者和在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
三、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既要通过国内循环主动推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有序运转,又要通过国际循环主动布局全球产业分工和整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牢牢掌握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确保国民经济安全稳定运行。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安全可靠、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条件,也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重要内容。我国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必须抓紧补短板、锻长板。补短板就是要找准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加快基础关键技术攻关,助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技术协同攻关,加大产业“补链”的力度,加强产业链的韧性。锻长板就是要推动优势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转型,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高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发展水平,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在开放合作中形成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四、在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优化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优化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布局明确了战略路径和方向。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的一篇大文章。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是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市和乡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增强城乡经济联系,优化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新形势,着眼全国“一盘棋”,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谋划国内大循环的空间布局,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出台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和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政策体系。各地区应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必须通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
五、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和“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新征程上,必须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意义和战略安排。必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形势新条件下我国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通过主动深化改革开放,实施一系列系统性制度创新,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构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相协调的国内规则和制度体系。拓展国际循环新空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通过构建国际合作新机制,实施一批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增长点。坚持把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更好结合起来,强化区域间开放联动,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充分发挥国际循环对国内循环良性运行的促进作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