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报告会在我校隆重举行
本网讯(通讯员:郑冯忆 文艺瑾)由共青团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项目组团队承办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报告会,于2022年4月28日18:30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报告厅隆重举行。
2022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报告会在经济学院报告厅隆重举行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戴则健、华中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文龙、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崔金涛、华中科技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斌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杨进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师代表左月华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部卢孝巍老师出席本次活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李曼菁老师主持本次会议。
多位领导、老师、同学参与百村调查报告会
张建华教授代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项目组向各位莅临指导的老师表示热烈地欢迎,向项目组织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圆满完成社会实践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并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题发表讲话,分享了本次百村调查项目的现实国情背景、理论创新意义、调研实践成果、活动未来展望。(文末附发言稿全文)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发表致辞
百村调查项目组核心成员周玉雯博士生对百村调查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享了本次调研的前期准备阶段、寒假入户调研阶段、后期问卷与数据核查收尾阶段,以及调研员在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悟。
百村调查项目组核心成员周玉雯博士生介绍百村调查项目
百村调查项目组核心成员龚长安老师从农村总体生产生活、乡村振兴专题两方面汇报了本次百村调查项目的调研报告。其中,农村总体生产生活涉及农民收支与就业、农业生产经营,以及农民生活;乡村振兴专题涉及农民创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本、农村互联网应用。
百村调查项目组核心成员龚长安博士汇报调研报告
与会领导、嘉宾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项目征文比赛获奖者与优秀访员颁奖,百村调查征文大赛获奖代表王盛阳、苑子怡,优秀调研员代表张思思分享访员故事。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为2022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项目征文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华中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文龙与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戴则健为2022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项目征文比赛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华中科技大学校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部卢孝巍老师与经济学院教师代表左月华副教授为2022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项目征文比赛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斌教授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杨进副教授为2022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项目优秀调研员颁奖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本科生王盛阳同学以“乡村发展前景思考:关于脱贫后乡村发展现状和原因浅析”为题分享了家乡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孟川村和王家湾村的脱贫情况、脱贫后现状及分析、“不重视教育”与“重视教育”的两类案例,以及关于脱贫后乡村“何为致富难、如何能致富”的思考与感悟。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盛阳同学分享访员故事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本科生苑子怡同学以“从精准扶贫视角分析非典型务农乡村的现状与问题”为题,介绍了家乡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陈庄村是一个非典型以花卉种植业为主的务农平原小村庄,以“如意湖终如意”为典例介绍了基层地方政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做出的突出努力, 基于花卉补贴反思了补贴政策的不足,并最后分享了自己的调研感悟与收获。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苑子怡同学分享访员故事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张思思同学介绍了家乡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白庙河镇南宝山村的基本概况,从参与培训、熟悉问卷、模拟调研、制作调研日程计划、联系村干部五个角度回顾了调研过程,并分享了所遇到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方式、技巧与经验、调研收获与感受,以及关于家乡乡村振兴的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思思同学分享访员故事
华中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文龙进行总结发言,并指出本次百村调研项目一方面融国情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于一体,让大学生接地气、明国情、受教育、长才干,是一次落实高校实践育人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和推广;另一方面则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学科背景、时代要求以及大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多学科融合、全国铺开、多线合一地开展,是可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的品牌和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文龙进行总结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戴则健进行会议总结,并指出本次百村调查活动让学生将专业所学与农村发展现实相结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切身参与调研,激发更多思考,开拓了科学研究的新思路,能够真正被称为“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这也离不开校团委的支持和推动。最后,戴书记期望同学们一要厚植家国情怀,怀揣远大理想;二要养成优良学风,学好专业本领;三要注重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戴则健进行会议总结
本次报告会议全面总结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在2022年“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实践活动,隆重表彰了在本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分享了调研活动的初衷、调研过程、调研成果与未来展望,呼吁更多的青年学生能够加入调研,在躬行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家、勇于拼搏的奋斗者!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项目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领衔,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大型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研究项目,旨在通过专业的社会调查获得“三农”问题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手数据资料,了解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现状,科学评估国家支农惠农、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初步效果,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供国家相关部门决策参考。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范围覆盖全国东中西部五个省(湖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1400多个农户家庭,调查内容涉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以及数字经济等方面,计划设立固定观测点,每年开展专题“百村调研”活动,积累庞大的数据资料。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项目领衔人张建华教授与项目组团队核心成员
以下为张建华院长会议致辞全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千户调查成果分享会的讲话
张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2022年4月28日星期四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共同举办“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成果发布与分享会,旨在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总结寒假期间参与调研的成果和心得,并表彰在本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在此,我谨代表经济学院和项目组向各位莅临指导的老师表示热烈地欢迎!向项目组织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向圆满完成社会实践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想就发起本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查活动的缘由谈一些认识和看法,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众所周知,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即将召开二十大。加上百年之未有大变局有了新变数,加大了三重压力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切实落实第十九个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对于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追求共同富裕的总抓手,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那么,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如何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如何以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我们在去年底、春节前,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系统策划并开展了百村千户调查活动。作为经济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当以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乡村振兴发展的历史使命并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决定克服一些困难,利用寒假时间,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到广大农村、了解农村最基础性的现状,全面收集和掌握一手材料、力争找准问题根源,将农村调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做出有深度、有厚度、有时代感、应用性强的科研成果,服务于党和国家战略决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其实,开展百村千户调查研究,也正是推进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要求和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是总书记在三天前刚刚给我们广大青年发出的一个非常好的号召,我们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经济学者,应如何看待?当前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已经难以回答当代中国之问,难以解答中国发展之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引,那么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扎根中国土地,深入实地调查,在调查中全面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问题,并有可能将其原理化,提升至规律层面加以认识,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纵观历史,每一次经济理论的创新都离不开实践调查与总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学术,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持之有据。不要做没有调查和思考的判断。”这是我们的前辈、华中大经济学科开创者、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也是我的导师——张培刚先生在指导学生时常常强调的话。张培刚先生一贯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在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期间,从事农村经济调查研究工作达6年之久,走访河北、浙江、广西、湖北等地的乡镇和农村,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相继撰写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清苑的农家经济》(1936年)、《广西粮食问题》(1938年)、《浙江省食粮之运销》(1940年)和《中国粮食经济》(手稿,1940-1941年)等著作,发表了40多篇论文。这些都为他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完成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这部发展经济学奠基之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说,如果没有前期的调查积累,他是很难形成独树一帜的农业与工业化理论,而这些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比那些西方在发展经济学领域中被大多推崇的经济学大师的理论要早10到15年。而且张先生的很多贡献,很多理论学术观点,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研究分析问题的重要参考。例如最基本的交易费用和需求弹性的概念,张培刚先生就是通过调研进行深刻体会的。我举个例子,张先生当时在观察为什么会出现“洋米”,他发现国外进口的米比较便宜,而国内粮产区的粮食更贵,如果不是来自粮食主产区则更贵。这是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在于军阀割据的地方没有统一的大市场,导致中间的盘存费非常高,这就是交易费用。而“洋米”之所以相对比较便宜是因为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是不平等的,它的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要低,所以反过来挤占我们的市场。另外一个,是他在观察中发现南方人和北方人在生活习性上有一些差异,比如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面食作为补充,所以面食显得金贵,北方则相反,如果我们简单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收入弹性、需求弹性等去推测价格变化,结论就很容易与事实相悖,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术研究中要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做好调研实践。我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必备的本领和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
经济学院一贯坚持“小调研、大学问、真问题、大视野”的理念,以“问题导向,服务社会,立德树人、共同发展”作为基本遵循,以书本所学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以社会实践成果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开展“返家乡”寒假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去往湖北省多个市、四川省红原县、广西上林县、安徽省滁州市以及江浙沪地区等,经济学院学子的足迹已经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本院学子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砥砺品格、磨炼意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本次百村千户调查相比以往的社会实践来说,要更上一个台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更具专业性和系统性,尤其是更加注重实践育人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以实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理论创新。
在本次百村千户调查活动开展之前,项目组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首先基于中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大课题系统梳理、设计出一套问卷,并且进行反复打磨。调研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重点和热点,包括农业生产、脱贫巩固、收入分配、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等。调研方案发布后,共有近200位同学报名,本着科学性和可实施的原则,项目组根据调研需要挑选了110余名参与培训,最终实际有效参与调研的同学共98位,其中,经济学院有47位,其他院校有51位。校内其他学院包括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能源学院、电气学院等,校外主要来自四川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苏州大学等。项目调查工作本着积极进取、逐步推进的方针,地域上选取了湖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5个省、涉及140多个县区的村庄,有效问卷达1400多个农户家庭。应该说,本次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各位访员克服春节期间的各种困难,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保质保量地完成调研任务,搜集到了第一手信息材料,掌握到了丰富的原始数据,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很多现实依据。在本次调研过程中,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丰富社会阅历,锻炼实践能力,还有很多同学能够对调研进行总结与思考。随后,我们将请项目组主要成员向大家完整介绍项目实施情况和主要调查结果,同时,还有几位优秀调研员与大家分享心得。本次调研结束后,调研团队还将撰写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开展若干问题的深入分析,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本次调研成果将会陆续转化,无论对于政策制定还是学术研究都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开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师生感知真实的农村变迁打开了一扇窗户,在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构建起了一座桥梁。
老师们、同学们,本次活动是开展教学科研的一次新探索,也是培育人才工作的一次新尝试。今后,我们还要更多依托张培刚发展研究院、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去年刚成立的几个新平台: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碳中和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将这个活动更好地坚持、拓展和深化,将这个社会调查逐渐上升到对中国转型发展政策的摸底,形成一批有价值、高质量的资政建言成果,向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建议。为此,我们计划在一些特色乡村设立“百村调查研究基地”,深入、持续开展乡村振兴调查,为理论研究和创新建立试验田,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还要建立相应的追踪调查数据信息库,为教学科研积累典型案例和鲜活素材。同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运用多学科视角观察和研究问题,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我们也将把百村调查项目打造成集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创新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育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认知社会、洞察现实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从而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调研实践活动的运行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全方位做好2022年暑期调研的组织工作,在此也特别欢迎新老学员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我相信,在各位领导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活动一定会越办越好!
最后,我想以习总书记的话来与在场的各位青年学子共勉,我们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家、勇担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