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与政策研究
国内外创新实践动态
国内外创新政策研究
引导页 > 创新实践与政策研究 > 国内外创新实践动态 > 正文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征文大赛二等奖作品02 《农村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百村调查项目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22-04-12 09:49:42   来源:    字体:  

征文大赛二等奖作品02 

《农村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百村调查项目调查报告

作者:刘洋(经济学院)

“流淌在记忆长河的起点之地,对于它,大多数人先天就是有一种融入血液魂魄里的特殊情感,那是无与伦比的故乡之情。”

我的故乡在四川省内江市永安镇的一个小村庄,但我呆在那里的时间不长,我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之后也一直居住生活在成都,只有在每年过年时才会回到故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我的故乡没有丝毫感情。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父亲便告诉我“父母都是农民,而你也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村人。”小时候的我对“农民”、“农村人”的概念并不理解,甚至会觉得做一个“农村人”不如“城市人”洋气,但在我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脚下走的乡村之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平,眼看着乡村新建的楼房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但同时,我看着村里的老人走路越来越慢,锄地耕田的身影越来越少,荒废的土地越来越多……心中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逐渐显化以至澎湃于胸怀,我意识到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应该以另一种方式耕作在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之上。

于是我参加了此次学院组织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百村调研项目》,在我看到这个项目时,我便想到了一句话,“把青春写在中国大地上”。能成功参与这次项目我是满怀着激动与自豪,祖国已在新时代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成就,犹如乘上发展的列车,不断奔向远方,而我有幸为这趟列车“加油”,同时能在我热爱的土地上耕作,这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属于一个中国青年的价值所在。

我的调研进程十分顺利且高效,和我的父母在村子里有着很好的名声脱不了关系,乡亲们都很乐意接受我的调查,但同时我对问卷进行了特殊处理以及再调研过程中做了灵活调整,如1.属于村子里的同一个问题询问了第一人后便不再浪费时间询问之后的人;2.再结合我特殊的询问方法,将问题融入实际,从乡亲们的生活出发,带入他们的角色来具象化问题,如此一来可以省去不少解释问题以及答案再修改的时间;3.且让乡亲们聚集在差不多的地方再进行调研也会节约掉在路上以及挨家挨户拜访再解释前来目的的时间4.为了避免对话的尴尬,同时带上与乡亲们更为熟络的父母,会让调查的氛围更加亲切,从而能避免掉受访人因问题过多而不想持续回答问题的情况。

但基于我调研的初衷,除了完成学院交给我的调研任务之外,我还想就此次调研结合我的生活经历谈谈心底的感想。

就像我开头的介绍那样,虽然我每年都几乎只有在寒假过年时期回故乡,但我仍然有太多的回忆,仿佛就在昨昔,在我闭上眼时还会隐隐闪光。记得在小时候,父亲开回老家的车只能停在村子外很远的大马路上,回去的时候开车太久,以至于会到了晚上。爷爷便会头上绑着电筒来接我们,乡村的路又窄又坎坷,尤其是有几次在下过雨之后,一脚踏出第一步便很难拔出来再走第二步,回到家之后鞋子周边会挂上很大块的湿泥巴,然后在台阶的边缘用力地蹭鞋来刮掉。

过了几年之后(大概是在2013年左右),政府打算在村子里修马路了,但村子要先自己花钱雇挖掘机把土地修整成马路形状,接着政府才会提供铺路。但问题在于如何在条件贫困的村子里募集到足够的资金呢?村委书记首先尝试向每家人征集150元,但当时大家生活条件有限,很多人家考虑到自家现实的生活问题,不舍得拿出150元。后来改成征收100元后,仍然得到很多人家的拒绝。最后村委书记实在想不到办法了,考虑到我父母在外地有一定的发展,便打电话给他们,说希望能够多出点资金让村子里通马路。而正如我开头所提到的,我父母一直强调他们是“农村人”,他们热爱那片土地,他们多么希望这片土地能得到建设与发展,于是他们付了最后的7000多,让村子里通了马路。当时我才十岁左右,但很难把这件事情的影响从我成长轨迹中抹除,当时只惊叹于父母的慷慨,如今想起来,更多地却是对他们深厚的故乡之情感到崇敬。

后来马路也通了,且越来越宽越来越平,犹如祖国发展的道路一般;新修的楼房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犹如祖国创造的成就一般。车子能够直接开到家门口,村里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再以解决温饱为主要问题。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以抹灰工程为主。一开始最多的是到四川发达的地方比如成都去务工。到了后来,人们发现偏远的地方更赚钱,于是不少人开始前往新疆、西藏地区。(相关统计如下)

   

表1-相关数据统计报表

                           

表2-相关数据统计报表

而这些也是我在调研后才发现的,了解了15户人家的情况,聆听他们的故事,我仿佛在调研的同时摄录下了一部村子发展的纪录片,在父母的往事叙述中,在15户人家的调研结果中,我对这片土地,于繁华之中也能见荒凉,于温暖之中也能触寒霜。我想,这便是故乡。

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确实提高了大家的经济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想这也是乡村振兴进程中容易忽视的,且需要重视的几个现象。

如我开头所描述的——“村里的老人走路越来越慢。”我想提出这一点,也是源自我的亲身经历。村里的高龄老人近年来因疾病去世的较多,且大多数都是由于慢性疾病恶化成肿瘤最终无法医治。有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子女许多都外出务工,一年的时间里也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如此一来,对老年人关心甚少,无法及时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老年人大多数生活节俭,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去镇上的诊所或医院看病,从而导致了慢性疾病一拖再拖,最终恶化的不幸结局。

我的观点是,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也应当考虑到对老年人的保障,尤其是基础的医疗保障。根据我的调研,村子里没有医疗资源,最近的是镇上的诊所,距离大约3公里左右。3公里确实不算远的距离,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活动范围主要在村子里,考虑到生活的方便,是否能在每个村子,尤其是老年人居多的村子里部署医疗资源呢?且考虑到老年人生活节俭,不远花钱看病的问题,能否让村子里的医疗点对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实施低收费呢?也许我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或者有点难以实现,但我期望着,能够考虑到这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改善。因为这样的事例发生过太多,现在提及都会让我感到心痛。

其次是我提到的——“锄地耕田的身影越来越少,荒废的土地越来越多。”此想法来源于我的父亲,当我让他去拍摄村容村貌照片时,他走遍了整个村子,爬了几座山坡,拍摄下了众多荒废的田地。照片如下:


图1-父亲与我的聊天记录

                           

图2-农村荒废的土地

                           

图3-农村荒废的土地

                           

图4-农村荒废的土地

结合父亲给我拍摄的照片,以及我的相关调研数据(报表如下)

                           

表3-相关数据统计报表

可以看出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一年中干农活时间为0,虽然有土地,但有些一年只种植一次水稻,有些甚至就直接废弃。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现象,农村土地废弃太多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且针对“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栏目,我所调研的15户人家都说未曾了解过有专属的特色农产品,如果乡村能够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与对应的销售商合作,对特色产品进行包装、宣传、营销,如此一来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与此同时也能发展为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解决村民的工作问题。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个初步想法,希望在这里提出来,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

我的调研报告大致如此,但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报告,基于调研数据,我结合了自身的经历以及内心的一些情感,讲述了一些故事,分析了一些现象,提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综合起来完成了这篇文章。

我是农村人,此篇报告致我热爱的土地。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