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
乡村发展前景思考:关于脱贫后乡村发展现状
和原因浅析
作者:王盛阳(公共管理学院)
春节前夕,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在这里,我分别在两个村子进行过采访。一个是上津镇王家湾村,我的外婆家,一个是香口乡孟川村,我的奶奶家。两个村子相距不过短短20公里,但发展水平却有较大的差异。
一、村庄脱贫情况概述
孟川村和王家湾村属郧西县,总体脱贫大方向与郧西县总体一致,细节自主。郧西县脱贫攻坚期间,以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通过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实施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同时通过各类郧西各类乡亲扶贫协会引进资金,各方共同作用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2021年11月郧西县正式脱贫,脱贫后,原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原贫困村全部实现通动力电,原贫困人口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人居环境达到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原贫困人口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脱贫成果落实到孟川村和王家湾村,主要体现在全村实现通网通电,人居环境基本达到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分享了部分产业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政府建设了集中居住房屋,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了基本覆盖。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最明显的是集中居住房屋的建设,很多人从老房子搬进集中楼房,老屋闲置。田地中出现了集中连片的大棚,可见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脱贫后这两个村子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结合现状可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续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实践,这方面的问题也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二、脱贫后现状及分析
(一)农村面貌近年来变化较大,但整体受限
1.王家湾村呈现新面貌
首先是农村面貌,王家湾村整体体现出新农村的面貌,242国道宽阔平坦,依山而建,带动整个村子向远处蔓延。王家湾村在我小时候,还是挨家挨户的泥土房,猪圈、鸡圈就建在起伏的门前平地下,道路多为宽阔曲折的泥土路。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新的独栋民居依次建起,从村里拔起第一栋小楼,接二连三的两层或三层楼就不断出现,农村大多数地方按照原来的格局,又在村民自己商量和村委协调的情况下划定了新的走向。现在整体规划偏向严整,一条水泥路可以望到头,可供私家车进出。
但能有如此的变化跟王家湾的地形有很大关系,王家湾地形处于夹在两山之间的河谷平原上,整体地势开阔平坦,从国道公路向东边的马家沟河逐级下降,但到了靠近河流的地势阶梯上整体和缓放平,在河流凸岸形成大面积平地,村民的土地就大面积分布在这片完整的平地上。从远处看,土地棋盘式分块分布,中间沟渠纵横,在这个季节可以看出来并没有太多作物,只有简单的萝卜和白菜等。也没有大棚的存在。
图 1.1.1王家湾村242国道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 1.1.2王家湾村242国道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 1.1.3王家湾村大致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2.孟川村村貌变化较小
而在孟川村,近十几年来变化较小。孟川村没有大的河流流经,只有一条小的沟渠(渠宽约2米,地面距渠底面约1.5米,走向与公路一致),两侧山体距离较近,且山体较为高大,中间虽然也为山间谷底,但总体面积较小,阳光直射时间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沟沟”,交通条件非常恶劣。
地理位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孟川村的发展,孟川村民居分散,在近几十年,孟川村格局变化不大,村内建筑物也没有大幅度的改变,只是很多泥土房墙面重新刷上白漆。因为集中住房的建设,部分泥土房已无人居住,但仍旧保留,同时与其相连的猪圈、羊圈等也仍旧保留,且大多也已经废弃。但与王家湾不同的是,在山坡地上,孟川村开发出类似于梯田的大型阶梯式农田,经访问,这些农田很大部分种植有葡萄等经济作物,是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在平坦的地面农田,部分区域出现有接连成片的大棚,询问得知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的经济项目。
图 1.2.1孟川村道路和田地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 1.2.2孟川村道路和田地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1.2.3 孟川村山坡田地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 1.2.4孟川村大致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二)生活水平较差,基本生活必要基础设施老旧或缺少
两个村庄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差异,但根据我的经验,孟川村在几十年前的发展水平要高于王家湾村,但近十年发展速度大不如前,甚至可以说是凝滞,相反王家湾村近十年发展速度正加快,实现反超。
1.交通条件对两村经济发展影响大
相较之下,两个村庄差异最直接体现在交通条件上。王家湾村有国道穿过,地势又开阔,公路上车流量明显较大。较为便利的交通使得村庄进出方便,距离最近的集市约有5公里。在调研中,我了解到,日常居民买东西是在住宅附近的小商店,但小商店服务水平有限,商品种类和数量都有极大的限制。所以更多的东西都是居民前往5公里外的集市上购买,甚至取快递也只有集市上有相应的快递站,在村里很难有快递能够送货上门。有一点特别的是,集市距离一个较为有名的景点------上津古镇较近,所以这里集市的规模较大,甚至出现了商业街的雏形,餐馆数量多,也存在部分旅游纪念品店。近些年政府对上津古镇投入资金,对建筑物进行修缮美化,古镇环境得到优化,但因为位置和知名度的原因游客仍旧不多,总体发展水平仍较落后,但相较之下的优势仍为王家湾村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红利。
而在孟川村,及其不便的交通让这里的生活条件也较差。前往村庄的路多为盘山公路,并且多徘徊于深山之中。同时深山之中存在很多大型的挖矿基地,这些基地分布集中,且其工作山体常常被挖去大半,细碎的石灰覆盖整个山的背面,附近的山体也多为裸漏的山岩,植被破坏非常严重。而进出基地的大型工程器械给盘山公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多数水泥路面被压碎、破裂,造成路面坑坑哇哇,给小型车的通过带来了危险。同时也是因为崇山峻岭,公路曲折多变,超过90°的拐弯处分布比例极大,因为山体的遮挡,给过往车辆带来极大的困扰。在我们那里有这样的说法:不是几十年的老手,根本不敢走这里的路。但这样的交通状况也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就业的机会:就是专门带人进出山的黑车,他们是公用的唯一的进出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圈,但不属于政府的管辖。孟川村村内没有小商店,要想要买东西需要前往20公里外的镇上,同样快递站也在20公里外的镇上,这导致了村民想要买东西一般会结伴驾驶较大的车辆以进货的方式从镇上拉货回来。日用品的品质也较差,大量盗版和小作坊生产产品,基本买不到高端的品牌。
2.村民生活基础设施老旧
分析调研数据可知,两个村庄基本都实现了通网,除过年龄大的老人,大多数村民都拥有智能手机。电器也拥有冰箱、电视等,但空调仍只有少数人家才选择安装,而电视也多是城市中已经淘汰的“大屁股”型。村民的日常出行主要骑乘自家的摩托车或直接步行,只有去镇里或更远的市里村民才会选择小汽车。在日常做饭,很多户人家用上了天然气,但村中也有不少的人家也用柴火灶做饭。尤其是此时的春节期间,冬季取暖村里还是会使用烧柴和碳的土炉子,很少使用电器取暖。访问中村民告诉我是因为电费太贵,而且一直用的是土炉子,比电炉子暖和。而在公共卫生的方面,基本环境达到整洁,村中也都出现了回收垃圾的大型回收箱,但仍保有一定的旧习惯,如垃圾箱不存在垃圾分类,垃圾箱中基本各样的垃圾都存在,此次调研中我甚至在垃圾箱中发现了未经处理的冻僵的猫的尸体。村内的厕所也是土厕所,有砖砌的墙,但粪便的回收处理仍需人力。很多村民家的楼顶都放置了太阳能,多用于烧热水。
两个村庄总体的生活水平还是较低,虽然能够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但远离网络,信息不通畅,低于现代信息社会的人均生活水平。
(三)教育水平低制约村庄发展
1.村学办学质量低,人口素质差,多数人倾向于外出务工
两个村庄的教育水平都非常低,没有幼儿园,村小学数量少,规模小,教育水平低,初高中要到市镇里去上。分析调研数据,可知从70后到00后,大部分人都是初中学历,甚至我的同龄人中很多都初中毕业后直接外出打工,不再接受进一步的教育,能够有良好教育记录的人极少,更多都是选择打工。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缺少学习的环境和硬件,村内教育水平低、很难竞争过市里的学生、早早辍学,家庭贫困、不具备上学的条件,父母不重视、不监管......这些都导致了村内平均受教育水平低。
受教育水平低的后果就是整体人群素质低下,劳动力能够获得收入的途径有限,且大多数为体力劳动。分析调研数据,53%的人一年中9个月以上的时间在外打工,他们认为外出的工作不太好找,而且其找到的工作基本不会涉及网络的使用。最基础的体力劳动很难带给他们足够的收益,村庄的劳动力经济根本难以发展。
2.务工人口外迁,孩童教育地区差异大
伴随着80、90后大批外出打工,其眼界及见识都在上升,下一代00后和10后的教育逐渐被重视。然而这些人也知道了自己村庄的局限性,都选择在成家立业后将家迁往城市中,对孩子的教育也宁愿花钱把孩子往更贵的私立学校中送去。调研数据显示,10后的几个孩子上小学一年的学费平均在7600元,有25%的孩子会选择课外辅导、网课等额外的教育。但地区的差异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50%的孩子会在乡镇上初中,他们的预期成绩很不理想,但另50%的孩子则会被父母送到市里去读初中,父母认为在那里他们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后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去市里的孩子所升的高中几乎全部都是民办高中,学费很高。
当然,有重视教育的,相应也会有不重视的。在王家湾村,我采访过一户人家,他们家有两个老人,其中一个身体有疾,不算作劳动力,而另一个也常年居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夫妻俩长年在外打工,拥有三个孩子,前两个都是女孩,最大的今年才13岁,最小的不到3岁。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他们的三个孩子一直呆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看管,但两老一个瘫痪,一个沉默寡言,小孩很难得到有效的家庭教育,所以学习成绩极差,性格也偏向孤执。尤其是大女儿有一部手机,整日只呆在自己的房间,与父母基本不沟通不交流,有交流也只是被父母打骂。夫妻两个人已经有了等她初中毕业就把她带去打工的想法。对于另外的两个孩子,他们没有明说,但我猜测,也是跟很多留守乡村的小孩一样很难受到高等教育,未来也难以有所发展。
我也采访过一个29岁的女士,她家里三个哥哥,早年全部外出打工,但经过数年的打拼,他们大多都在外省有了一定的资产。他们一家人只有老人还定居在农村,2017年搬入了政府修建的集中住房中,原老屋只有老人偶尔回来做一做农活,孩子们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从外地回来,停留很短的一段时间。这位老师就是一个靠自己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例子,她从小在村中长大,教育条件也很有限,但奋斗至今,她现在已经是武汉的一位高校老师。同时,她对于家中小辈的学习很是自信,认为其会升上重点高中。经了解,其小辈在十堰市读重点中学。
(四)经济落后致使劳动力流失,农村资源浪费
1.县城经济落后,影响乡村劳动力大量流失
这两个村庄的整体发展水平差,它们都属于郧西县,而郧西县又是湖北省经济贫困的县之一。2020年的数据表明,郧西县的年度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53元,农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9元。在县城中,人均工资在3000至4000左右,但郧西的物价又很高,形成了尴尬的低收入,高物价的局面。收入不够,生活成本又高,生活水平却低,这造成了大量的壮劳动力外流。而县城劳动力外流,又给村镇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整体形成了劳动力由乡村流向县城,又由县城流向城市的局面。而大城市人口回流极少,也多回到县上,很少到乡里。2019年,郧西县有14.3万人转移就业,其中县外务工人员12.3万人,劳动力外流严重。并且这些流失的劳动力在大城市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又会选择将户口整体迁至城市,方便在城市定居和孩子的教育。
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村民外出打工的工作,通常都是由亲戚朋友介绍的,而这些人能够介绍的工作也都是自己在做的,所以常常形成这样的现象:一片关系较亲密的区域里人们外出打工所做的工作都是同一行业或是相关行业的。就拿孟川村举例,在一家亲属关系较亲密,且男性成员较多的家中,他们都是从事家居制造业的,而且基本上是沙发、家用床的制作。每年离家的时候也大多结伴而行,前往浙江、江苏等地。
2.劳动力流失致使乡村空心化,大量资源浪费
劳动力的如此流动造成了农村壮劳力的大量流失,调研数据显示:很多70后、80后已经没有干过农活了,他们可能小时候跟随父母下过地,但到了上学的年纪就不再下地,一直到工作就不再关注家里的地,很多人都不清楚家里田地的具体情况。这种农业耕种断层的情况让农村发展失去基本动力。目前仍在农村的大多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就比如王家湾村,每年只有春节假期的时候才会热闹起来,平时只有老人会在房门前坐着。而这一批的老人大多到了60、70岁的高龄,很多都不再下地干活,大片的农田荒废。调研中,我有提问到是否有企业会来村里承包土地的问题,而村民也仔细告诉我:有是有,但真正可以接受把地承包出去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哪怕把地荒废也不愿意“卖”给别人。而细碎的土地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承包条件,这些项目很难继续发展。
同样的项目在孟川村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相较于被承包的土地,还是有许多土地荒废。经了解,这些村民的自留地很多都是40多年前按照人头分下来的,面积较大,但很多人家的地都距离较远,耕作不方便。而且40年前分到地的有很多小孩子,现在小孩子都长大了,也大多外出,他们的地多有老人看管。老人没有精力就会荒废。或者还是会有部分劳动力留在乡村,但他们不会以耕地为生,耕地只是满足日常的需求,包括养殖鸡、鹅等家畜。也就是说农村的耕地大多数是自留然后种植作物自给自足,只有小范围的作物经济交易。
甚至有的人家的地是免费给别人种的,自己根本不管。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地是政府的退耕还林强制要求的停耕,我在调研中得知,这些要“还林”的地其实大多数都已经荒废,也没有“还林”,而且在2020年,退耕还林补贴结束了------地没了,补贴也没了,很多村民对此颇有怨言。
图 3.1.1劳动力流向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五)村民收入低,政府引导难,经济发展后继无力
1.村民收入来源少,收入水平低
通过调研,我发现,现阶段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收入,农业补贴少,其余财产性收入、红利性收入等几乎没有,并且这两个村庄都没有农业合作社,农业很难有大的发展。尽管有村民指出接受过政府的农业技术指导,但不承认的村民仍占多数。而拥有壮劳力的村民家里大多数总体的收入水平大概维持在一年3万至6万的水平,少数能够到10万。一年的收入在交完基本的伙食费、水电费、网费、学费和医保等后,能够积攒下来的所剩无几。更不用说如果碰上红白事,那么一年几乎没有存余,甚至会有欠外债的情况。基本的生活收支平衡的情况下,村民是没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只有看电视、在手机上看抖音等短视频算是娱乐活动。
2.政府政策解读传递难,乡村经济发展陷入瓶颈
政府面对这样的发展状况当然也做出过决定,如发展旅游业、售卖特色农产品等。但政府收支不容乐观,甚至每年欠下大量外债,再加上基层政府本身的局限性,使这些政策很难真正推行和落实。有很多村民一年中超一半的时间在外打工,对自己的村子本身就不太了解,而农村消息传递的局限性也决定了村民收到的政策消息大多是由村委会传递,不存在自己上网查看的情况。消息闭塞,让他们对政府的行动不清楚、不知道、不理解,能够接受消息并做出决定的人也多大上了年纪,很难给其说明情况,政府也很难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调研中,有村民“悄悄”告诉我,有一些村上给农户的指标,只有跟那些“当官的”有关系才能拿得到。我认为,这也是基层政府的投机性,属于基层不可避免的弊端,尤其是在这样闭塞的小村子中。
我回到县城的时候,确实有发现一些旅游景点的指引标志写在路牌上,但到达的交通道路却及其不方便,而且没有地标或地标没有文化底蕴,显得浮躁和虚无,这样的情况下旅游业也很难发展起来。除了政府的消息传递闭塞,村民之间的消息也很多不互通。比如调研中我发现有的村民就知道哪里就近有活干,有些村民就不知道,这对那些知道的村民来说算是能赚钱的“私家消息”。
观察郧西县整体的经济发展态势,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5.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3.1%。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增长0.7%;第二产业产值下降2.5%;第三产业产值下降5.2%。从构成看,一、二、三产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5:20.2:53.2。一产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二产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三产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一产的上升和二、三产的下降不乏2019年以来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对于农村发展而言,上级政府经济发展策略对其有重要的影响。2020年郧西县整体经济发展不容乐观,政府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维持现有经济基础,发展有经济潜力的对象上,对于脱贫后的乡村基本策略是维持现状不返贫,对进一步的乡村振兴却有心无力,这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脱贫后乡村发展后继无力的状况。
图 4.2.1 郧西县2015-2020年GDP增速
数据来源:《郧西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思考:脱贫后乡村致富难原因多样,发展需要各方努力
调研后,结合我所搜集的资料,我认为,孟川村的贫穷首先跟它贫瘠的交通有很大关系,交通不便,进出困难,人口流动少,经济活动流动就少,村民没有互相的需求,没有需求就不会有生产,整体可以说是及其“养老”。再然后就是教育问题,村里的教育设施太少,学校教育水平低,没有学习环境,这里长大的孩子大多逃不过早早辍学打工,而这些外出打工的人最后又都不会回到家乡,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批批长大的孩子都选择外出,壮劳动力流失,村里只剩下老人,村里的土地也逐渐荒废。同时缺少较高的素质教育,让这些趋近保守的老人难以接受对他们来说新兴的市场化,土地利用率低,农业不发展,工业无发展,村里经济陷入低地。而贫穷又落后的地方是难以吸引人口的,人才留不住、进不来,企业不想来,导致村子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同样,在最基层,政府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这样的农村,很多政策都受制于县政府、市政府,因地制宜的可操作范围较小。排除掉客观因素,在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博弈,资源的倾斜,重要职务的个人心理等,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
王家湾村和孟川村都属于整体经济水平不高的地区,但在2020年左右还是实现了脱贫,现在总体上正在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政府在里面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比如有很多发展项目都是由政府牵头的。而且精准扶贫也是由政府大力推进,帮助很多生存没有出路的家庭脱离贫困。在村中,存在一些无人监管的智力障碍人士,这些人都是由政府出资照顾的。
但脱贫后的致富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怎样致富?靠什么致富?致富的人从哪里来?这些都是政府困扰的问题。我试图提出问题的主要结点:交通闭塞,教育水平低,劳动力外流严重,土地利用率低;政府信息传递难,政策解读难,实施更难。但最主要的其实是基层政府太穷了,每年只能保持收支平衡,很难有余钱来进行大步的发展。就连高一级的郧西县城,也不过在2021年才刚刚开通了公交车系统。
未来,我认为,也许中央可以考虑增加基层政府的拨款,提供相应的贷款等。上级政府更全面制定发展政策,对下属乡村发展能够提供建议和支持。基层政府也要合理利用财政收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支持创业人员返乡是很重要的举措,外地人才不进来,我们就要想办法留住本地人才,只有能用的人才多了,好办法才会有。从政府的政策中可以看到,政府对于创业人员返乡给予极大的支持,在资金支持、教育优惠、人员培训、税费缴纳上都有相应的补贴与政策优惠,这为未来的乡镇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在2020年的郧西县政府报告中,提到了在农村地区发展特色农产产业、发展电商等发展计划和指标,我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个乡村发展前路。另一方面,推动脱贫乡村振兴,应该更加仔细,不能以偃苗助长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在我看来,可以从基础设施入手,将基本的社会必要设施建设到乡村里面去,可以简单,但一定必要,打通人员流动障碍,让返乡或外来建设者有发展的基础。同时,乡村的土地是最丰富也是最需要利用的资源,结合乡村的土地资源,发展的方向就更加多样化。
现在来看,基层乡村由脱贫向振兴的转变仍是困扰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但有问题就会有解决办法,我也很期待家乡发展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呈现新面貌。
四、感悟:深入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的人和事
这次的调研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我的家乡,去认识我的家乡,但时间短短,我能够了解的东西有限,所得认识也略显浅薄。调研后的我也有思考,近几年每次回老家那里都会有变化,我们的村子在慢慢的发展。同时我也思考,原来村内也存在很多问题,原来政府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实践对我的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帮助。
调研过程中也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我采访过一位名叫王昌玉的老人,今年已经是80岁高龄,说话的时候却口齿清晰。他年轻的时候上过战场,打过仗。而调研完后,他向我提出了一个建议,这个建议与调研无关,只是老人的美好愿望。他说:建议村里每年都能够组织人去村里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烈士。
总而言之,此次调研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我也祝愿未来村子发展越来越好,让更多人享受到中国发展的美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