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地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结构分析
发布日期:2021/11/15
作者: 张鹏1杜云晗2叶胥3
单位: 1.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3.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31(11)
摘要: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在加快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发展是落实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县域创新能力是西部创新发展的基本支撑。提高西部县域创新发展能力需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抓手,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发展动能与模式转换,推动形成地区创新能力。该研究以川渝地区143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采用1999—2018年面板数据,使用MIMIC模型测度县域创新发展成效,并研究其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关联性。分析表明,川渝地区县域创新发展水平同经济结构存在显著联系:产业结构升级、民营经济占比与移动通信终端结构占比等增加有助于提高地区创新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在充分控制重要的结构化因素后发现,企业结构对地区创新能力影响最大,其单位变化会导致县域创新发展增加0.114个标准单位。其他结构化因素也显著影响着县域创新发展,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导致县域创新发展增加的标准单位为:产业结构(0.099个标准单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0.209个标准单位)、通信终端结构(0.070个标准单位)、金融机构存贷比(0.045个标准单位)、非农就业人口比(0.240个标准单位)、房地产投资占比(0.027个标准单位)。政策含义在于增进县域创新发展,要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乡收入结构的协调、企业结构的合理并存、推进县域电信基建等四个方面。具体来看,要把城乡发展结构协调放在优先位置,抓好产业结构升级和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县域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县域创新发展的作用。
链接: 川渝两地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