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内理论研究动态
国外理论研究动态
引导页 > 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 > 国内理论研究动态 > 正文
樊继达:创新驱动引领中国迈向经济强国
发布日期:2014-09-17 19:29:02   来源:    字体:  
中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新征程中,创新驱动将引领中国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创新驱动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于引领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迈向经济强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同年7月,他在武汉考察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从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在经济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期的关键之举,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人均GDP从230美元升至6800美元,从低收入经济体跨入中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客观评价,中国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在辉煌的经济成就背后存在严重的隐忧。

  从产业方面来看,中国依然位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生产一台IPHONE手机,中国所能获得的利润不足2%。中国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换取的是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低端市场,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全球价值链被嵌入低端环节。随着各种禀赋要素的变化,这种发展模式显然已不可持续。从技术方面来看,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刚超过5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发达国家低于30%,而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真正产业化的不到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从发展面临的约束条件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从世界范围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颁布《美国竞争力重授权法案》《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等法规和文件。欧洲确立精明型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三大重点,着力打造“数字欧洲”和“资源效率型欧洲”。日本则力图打破“产业链内循环、技术中心主义”思维,促进产业结构从“器物制造型”向“价值创造型”转换。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必须转换经济思维方式,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国家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创造力的竞争,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必须尽快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更好地释放创新潜力,唯此才能从经济大国成功迈向经济强国。

  二、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学视角的考察

  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和先发国家的实践,经济增长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各不相同。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一国或地区主要依靠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其主导型产业是煤炭、石油等。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主要靠大规模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钢铁、制造等重化工业是该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主要依靠知识创造和应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驱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IT、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

  我国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阶段。多年来的增长模式实质上是在所谓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便宜的土地等要素资源换取的。然而,在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后,原来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禀赋条件已不复存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愈来愈紧的发展瓶颈约束,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发展动力的切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是主要依靠知识、技术、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高级要素,而不是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初级要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走上内生性增长道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尽管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整体质量不高也是客观事实。在许多行业,我们的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那些高端行业,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显著的。比如,集成电路行业,中国对外依存度高达85%。在大国之间的竞争中,“质”远比“量”更重要。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一度接近1/3,远超英国,但其“质”的差距极为悬殊,因而,在与英国、美国等列强的较量中,中国只有被动挨打。中国和世界经济强国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的差距。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想换的东西换不回来了,其他国家想给我们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了,这倒逼我们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创新驱动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装备与工艺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顺应世界产业发展大势,通过创新驱动,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驱动有助于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增进全体人民福祉。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除经济成本外,还应包括社会成本及生态环境成本。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取得的经济成就很多是以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同步提升。我们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雾霾、土壤、水、酸雨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通过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这才是人民群众所追求的中国梦。

  三、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四大举措

  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工作。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充分涌流,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创新驱动,迈向经济强国的合力。

  (一)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当前强化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还有很多难点亟待突破:有些企业动力不足,不愿意创新;有些企业能力太弱,不会创新;有些企业担心风险过大,不敢创新。首先,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鼓励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加强创新与市场对接,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可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引导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其次,促进资本、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前沿理论研究。企业也可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研发机构,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再次,推进开放式创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总之,千方百计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二)制度:创新驱动发展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指出,坚决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一是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激励创新,保证充足的创造发明供应市场,刺激可持续而广泛的经济增长。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创新者经济效益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这是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财政金融制度。创新驱动发展并不意味着资金投入的减少,依然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完善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优先购买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三是激励制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解决好“技术孤岛”问题,实现创新资源与生产要素有效聚合,无缝对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形成相互支撑、高效互动的创新格局。四是评估考核制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三)人才: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二战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把引进科技认为作为其引进移民的重要工作。正是得益于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的“补充”,这些国家才一直屹立于创新前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正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从人口大国转向人才大国、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必须走出所谓的低劳动力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观念误区。低工资只有吸引低素质劳动力,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必须有大批高收入、高水平的高端人才,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创新,提升中国的竞争优势。我们要改革陈旧的教育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大力培育青年创新人才,保护青年的创新积极性,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社会创新的涌流不断迸发。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各学科的领军人物,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完善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创业的支持力度,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基础。

  (四)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枢纽所在,也是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政府要创造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管好“闲不住的手”,相信市场,尊重市场。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做的都交给市场和企业,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

  当然,强调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科学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在企业不愿意投入或无力投入的领域发挥作用。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将精力专注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公益技术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具有外部性的科学和技术产品与服务,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规划引导、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为企业创新服务。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