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内理论研究动态
国外理论研究动态
引导页 > 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 > 国内理论研究动态 > 正文
融合与塑造
发布日期:2014-03-21 11:16:59   来源:中国财经报    字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如何进一步与国际金融组织融合,共同塑造新的机制体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张海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所谓“融合”是指中国与传统的国际金融组织需要进一步深入融合,实现双向的资金、技术、发展理念和知识经验的交流;所谓“塑造”是指中国对于新型国际金融组织的构建和制度设计处于开创期,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展示中国发展新形象。可以说,两者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
融合:实现资金、技术和智力资源的互利互通
张海冰表示,中国与传统的国际金融组织的融合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合作:首先,应继续坚持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资金、技术和智力资源,服务推进国内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主动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对接中国改革战略布局方案,为中国国内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主动与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智力和咨询合作,让其参与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研究与设计,一来可以提供信息和建议,二来可以增加中国政策透明度,有助于国际形象树立。其次,强化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推出公共产品的意识。中国在接受国际金融组织的项目援助方面一直表现较为出色,在今后的合作项目中,要重视经验总结和项目精品化和模式化的工作,争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产品。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与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已经不再是以地域划分,因此在发挥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作用时,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全球发展进程的共识形成和协调行动上来。”张海冰强调道。目前,关于千年发展目标的设定是国际发展领域内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未来国际发展合作的目标和方向。联合国是否能够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内发挥核心领导力,有效协调各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仍然有待观望。因此,有必要倡导增强联合国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内的协同力,增强联合国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特别是全球发展共识的塑造。
塑造:遵循透明、创新、自主的原则
中国在倡导筹建的金砖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主要扮演创始国和管理国的角色。对此,张海冰认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因此在塑造处理中国与新老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方面应重视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透明度原则。新机构的筹建并非凭空而造,应该是在借鉴现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的组织经验基础上建立,并且要在充分咨询合作成员国、传统金融大国、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基础上,建立新型国际金融机构。在筹建过程中,可以利用现有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支持,可以从传统金融大国募集资金,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更多咨询意见,展示一个开放、透明、合作的新型国际金融机构的形象。
第二,创新性原则。国际金融机构本来就机制重叠,全球性金融组织如联合国系统的金融组织、世界银行、地区性的开发银行如亚行和非洲开发银行等,已经非常多了。在此背景下,建立金砖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其设立的必要性。因此,突出新型国际金融组织的创新性,弥补现有国际机制的空白,为全球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是关键。目前看来,新型国际金融组织的重点有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以及地区发展合作和一体化建设方面的趋势,以弥补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发展瓶颈。如何做好这两方面的融资和制度贡献,需要创新性的产品设计和制度设计。
第三,自主权原则。相比老的国际金融机构,新型国际金融机构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倡议和参与下建立。为保持国际发展制度环境和融资途径的多元性和互补性,有必要保持新型国际金融机构的自主权,以弥补国际金融机构被发达大国一统天下的不平衡局面。同时,也要处理好自主权和协调性原则的关系,与老的国际金融机构处理好协调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惟其如此,一个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国际发展环境才能得以持续。
取消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设置的“毕业线”
“融合与塑造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与国际金融组织共同面临的问题。”张海冰强调道,“其实,发展所涉及的国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也包含发达国家。因此,为了中国和国际经济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国际金融机构应取消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毕业线’设置。”
张海冰表示,具体而言,有两点理由。其一,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面临发展转型和经济改革的问题。只不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和目标不同。因此,无论是全球性还是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均应转变观念,在原有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关注基础上,增强对发展中国家中先富裕起来的新兴市场国家以及陷入困境的发达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其二,之所以提出要重点关注中等收入国家群体,原因在于这一群体是否能够顺利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整体表现和未来发展。“目前,国际上有舆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外汇储备资源充足,中国应该从现有的国际发展体系毕业,尽早成为贡献者。国际金融机构对来自中国的融资期待也随之上升。在我看来,这种看法和期待颇有‘拔苗助长’之意,不仅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也不利于全球新兴经济体的成功跃升,是一种短视的看法。”张海冰语重心长地分析道。
“相反,若取消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毕业线’设置,则可以更为长远和宏观的视角对全球发展进程予以支持,以适应和跟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张海冰展望道。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