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研究专著
研究项目
咨询报告
引导页 > 研究成果 > 研究专著 > 正文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9-01-15 19:45:26   来源:    字体: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    

        加工贸易、外包、中间品贸易等产品内国际分工形式的出现,对原有针对“终品”的贸易理论提出挑战。该书通过对产品内国际分工进行新的理论分析,探讨对接包国生产效率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随后对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进行度量,并对全行业中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产业生产率、出口技术水平、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并讨论在“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新形势下的新挑战等。研究发现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产品内国际分工显著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但对就业不存在直接的拉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目录目录Contents

1第一章绪论

2第一节研究背景及目的

2一、研究背景

5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7第二节文献综述

8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和格局

12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效应

18三、产品内国际分工产生效应的途径

21四、文献述评

22第三节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22一、研究思路

23二、研究方法

23三、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25第四节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5一、研究内容

26二、结构安排

28第二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及其度量

29第一节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定义、分类

31第二节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现有度量方法32一、外包比例法

33二、垂直专业化法

35三、微观数据法

36四、零部件贸易量占比法

37五、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法

38第三节本研究选取的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度量方法

46第四节本章结论

48第三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49第一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影响生产率的机理

57第二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对生产率产生影响的途径

60第三节贸易成本、竞争、组织形式等对生产率的影响

62第四节本章结论

65第四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67第一节假设的提出与模型设定

67一、假设的提出

68二、模型设定

69第二节数据来源

71第三节回归结果及分析

77第四节本章结论

80第五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出口产业技术水平的影响

84第一节中国出口技术水平变化

86一、按高中低技术水平划分

88二、出口复杂度变化

90三、单位出口价值变化

94第二节出口技术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94一、假说提出

96二、模型构建

99三、回归结果

101第三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出口技术水平影响分析

104第四节本章结论

106第六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111第一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就业结构影响的机理

114第二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就业规模影响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

114一、假说提出

115二、模型构建

116三、数据来源

117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120第三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就业结构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120一、假说提出

121二、模型构建

122三、数据来源

123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126第四节本章结论

129第七章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130第一节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

131一、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的加深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32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的提升

133第二节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度量

133一、我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程度的度量135二、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度量

137第三节模型设定与数据分析

137一、模型设定及数据处理

138二、实证分析

144第四节本章结论

147第八章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新形势

148第一节“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151第二节服务贸易的兴起

153第三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155第四节中国经济的转型

157第九章“一带一路”与产品内国际分工

159第一节区域发展与“一带一路”

161第二节“一带一路”与国际贸易

163第三节“一带一路”对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

166第四节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169第十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170第一节主要研究结论

174第二节本书主要对策建议

178第三节研究展望


181参考文献


196后记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