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勇 陈梁:以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新引擎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章作者:宋德勇 陈梁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新质生产力代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能、新赛道、新优势,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生产力迭代升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在中等偏上收入组中保持第一。但我国还有不少“卡脖子”技术有待突破,在科技创新、产业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在全球贸易和技术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必须增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掌握贸易秩序主导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之需。
新质生产力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竞争,也就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谁占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谁将具备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地位。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性、实现追赶超越的制胜之道。
依靠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实现原创性技术突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大程度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跨越“创新转换陷阱”“高端制造业陷阱”和“产业链脱钩陷阱”,保障产业链自主可控和供应链安全的必由之路。
新质生产力是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进的能级跃升,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新质生产力是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形成,需要深刻理解和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纵观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生产力均得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和高速增长,实现生产力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和引擎的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持续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础条件。进入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阶段,也是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理论逻辑看,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赋能蓄力。在高素质劳动者、知识型劳动对象、高精尖劳动资料等新型生产力要素条件下,新的科学技术加速驱动、新的产业形态持续拓展、新的生产要素开始出现,逐步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是整体跃迁、局部突破与要素提质的共同作用。我国正处于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的关键阶段,后发追赶的任务尚未完成,只有大力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优做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稳步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并持续升级。
从实践逻辑看,一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态。我国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新技术产业靠拢,战略性新兴产业量质齐升,数字生产力形态加速涌现,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稳步提升。工信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高端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和31.8%,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际竞争态势倒逼我国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以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条件。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向改革要动力,也要向开放要活力,着力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一方面,加快深化科技、教育、人才等体制改革,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促进新型生产要素资源的循环畅通,依托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政策体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国际环境。借助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对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集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第二,厚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沃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形态。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形成于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传统产业对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基础性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搞一刀切、放弃传统产业,需要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瞄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数字科技等重点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丰富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围绕半导体、脑科学、新型储能等成长型未来产业构建“平台+企业+应用”的生态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资源共享。围绕新兴产业上下游和未来产业关键环节强链延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结合区域禀赋条件,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生产力布局。
第三,瞄准原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新质生产力技术含量高,形成的关键在于颠覆性、突破性技术的驱动与牵引。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培育以科创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构筑多元化主体参与、网络化协同研发、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新型创新生态,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跨界融合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打造差异化、集群式产业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动力和产业载体。紧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增强重大问题关键环节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关键共性技术的自主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态延伸。
第四,推动“四链”高效协同匹配,夯实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支撑。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优,要求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有力支撑重要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效能,为新质生产力成长提供资金保障。
围绕产业链构筑人才链,沿着新产业形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人才队伍。依托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平台引才聚才育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以“四链”深度融合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