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关键要抓准有效需求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张建华
【阅读提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决不等于封闭式自我循环运行,也不是对外开放的战略后退,更不意味着主动脱钩和闭关锁国。相反,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在新形势下扩大内需,要以促进消费、提高居民收入为主要载体。促进居民释放消费潜力势在必行。
改革是过去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和未来扩大内需的关键,更是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面对发展中的困难挑战和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最好的回应就是以变应变,向“思路”要“出路”。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指引。
稳固基本盘为新发展格局打造新的动力源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是主体,我们必须着力扩大内需并以此作为战略基点。从国际发展来看,这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格局调整、对冲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贸易活动出现了大幅减少。为减轻对外贸易下降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来看,这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激发我国经济活力的必然要求。我国在促进内需上的潜力是巨大的,因为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当下中国要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在扩大内需上做好全局部署,稳固基本盘,为新发展格局打造新的动力源。
扩大内需是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既有投资需求,也有消费需求,其中核心环节在于推动扩大投资与提振消费有效结合、相互促进,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相互配合作用的政策举措,积极开拓新投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努力引导消费方向、改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能力,以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更加突出民生所愿和未来所需、加大当前社会经济生活相关领域补短板力度、为扑面而来的新工业革命和5G时代提供必备的公共基础设施。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决不等于封闭式自我循环运行,也不是对外开放的战略后退,更不意味着主动脱钩和闭关锁国。相反,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事实上,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新一轮试点开放力度,采取了更加主动的开放举措,始终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大变动中更好地与世界合作,更好地发展自己,更好地惠及世界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我们要以扩大内需为抓手,以国内大循环更好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让全球分享中国释放庞大内需的红利,从而实现国内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共同繁荣发展。
扩大内需既要抢抓机遇也要迎接挑战
我国具有扩大内需的独特优势和机遇。我国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水平且正在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同时拥有14亿人口总量,4亿中等收入群体,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有效缓解了贫困等问题对消费率的抑制,这表明我国扩大内需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开始在三次产业全面渗透和融合发展,电商、移动支付等普及程度空前繁荣。中国的数字经济带有很强的劳动友好型特征,例如外卖、快递等数字经济下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比传统产业高,这样总体上提高了劳动者收入,有利于消费增长。总之,互联网使用对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产生显著效应,极大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有效需求。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还表现在人力资源规模优势、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规模巨大等方面。最近20年来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我们累积了一支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有望达到20%。从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看,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在这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内部,产业之间是有层次的,区域之间发展也有先后,内部就可以进行垂直分工,内部就可以形成“雁阵”,实现分工合作和产业协同,更容易形成一个内部统一的大市场。产业门类的完整性、价值链条的渗透性、内部市场的连通性,既为我国抵御外部风险挑战提供了充足的回旋余地,也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巨大空间和强力支撑。
扩大内需也面临巨大挑战。当前,受疫情影响,劳动密集型经济、低收入群体冲击就比较明显。如果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上不去,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消费,会导致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反过来又影响到他们的消费水平。
扩大内需还主要受制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和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三者之间的分配失衡。相对于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由于居民收入近60%用于消费,自然导致居民消费率随之下降,进而抑制了内需的扩大。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还不均衡,贫富分化问题、城乡地区收入差距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及财富占有量也比较低,整体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增强了储蓄倾向,从而制约了内需扩大。
此外,中国的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不断上涨,虽然带来了投资的上升和经济增长,但过高价格的挤出效应,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制约消费启动的最大阻力。同时,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也降低了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
当务之急在于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
在新形势下扩大内需,要以促进消费、提高居民收入为主要载体。为此,促进居民释放消费潜力势在必行,一是提高居民收入,二是着力推动减税降费,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近期财政和货币等宏观政策体现了这一导向,一方面注重精准滴灌,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关键是保民生、保就业;另一方面强调避免以加剧中长期失衡为代价的短期需求刺激,特别是坚持“房住不炒”,不能靠拉动房地产需求来扩大内需。因此,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结构性改革,依靠改革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金融让利,真正提高收入、促进消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着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大幅度缩减传统制造业部门的规模,积极扶持新兴产业,注重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倾斜,与此同时,大力支持教育科研与基础研发工作,通过一系列财税优惠等正向激励手段来为产业升级保驾护航。
扩大内需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开展新基建投资。新基建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通过新基建,中国将加速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此同时,伴随新一轮城市圈战略推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着力支持小城市和农村工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之,扩大这些区域产业经营能力和范围,也将为内需潜力的释放奠定坚实基础。
扩大内需的根本是体制改革。这就需要我国进一步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广大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收入。继续深化和推进农村改革,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性、福利性的公共保障制度。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深化住房、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大对中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和救助,进一步推动增值税改革,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通过这些改革举措,可以真正提高收入水平、释放有效需求,更有效地把人口规模转化为市场规模。此外,限制垄断、鼓励竞争,继续推进劳动友好型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放开金融领域的种种限制,减弱对金融活动的直接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降低了企业的借贷成本,并刺激他们进行新的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
总之,改革是过去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也是当前和未来扩大内需的关键,更是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