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转型是我国应对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低碳城镇化迫在眉睫。 |
绿色转型简单说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推进经济转型。
绿色转型不仅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或排放结构转型的问题,它也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要素投入等也紧密相连,如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城镇化、培育绿色技术等。
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绿色转型是当今世界潮流,美国奥巴马上台以后,就将绿色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本、韩国也在近年来大大提高了绿色转型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推出了一系列相关行动;欧盟更是率先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性行动;其他新兴国家也在强调绿色转型的重要性。中国只有顺应这种世界潮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否则将面临淘汰的危险。
推进绿色转型是我国应对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资源环境压力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现在全球资源和能源消耗很大,二氧化碳排放很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使地球面临不可持续的威胁。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期阶段,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压力更大,资源和能源紧张的结果是价格不断上涨,价格上升推高了企业发展的成本。同时,除了气候变暖外,三废排放、各种环境污染事故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国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绿色转型,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绿色转型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和我国目前经济下滑挑战的需要。目前,全球经济危机还在持续发酵,目前来看,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等绿色低碳产业和技术很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我国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走出危机要靠绿色转型。
我国已悄然进入“高成本时代”,需要通过绿色转型来应对。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离我们远去,开始迎来一个“高成本时代”,具体表现为土地高成本、高房价带来商务高成本、生活高成本、原材料高成本、能源高成本、人才高成本、普通劳动力高成本、资金高成本、知识产权高成本、物流高成本、税费高成本、交易高成本等。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消化和应对这些高成,而一个重要出路就是通过绿色转型,培育绿色技术和产业,提高产品和产业的附加值,培育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狭义绿色产业就是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产业。广义绿色产业则包括资源节约、绿色友好的所有相关产业。我认为,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行业有如下八个: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绿色制造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里的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文化传媒产业(包括文化产业、传媒产业、教育培训产业、旅游产业等)、生物医药医疗保健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物流等)、现代农业(包括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上述行业包括一产、二产、三产,也包含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行业一方面符合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另一方面也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属于广义的绿色产业范围。它们在未来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能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持久的推动力。
目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以及智能制造时代的带来,将对未来的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遇到了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垄断企业的阻碍,只有打破“三桶油”的垄断,才能为新能源企业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政府的管制和审批太多,也阻碍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减少管制,为绿色产业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政府还可以通过信贷、上市等金融手段为绿色产业中的企业提供支持,可以依靠自身的信息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政府还应在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上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总之,政府应通过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服务,重点为绿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硬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生活设施环境、生态环境、园区环境;软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政策支持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等。
推进绿色低碳城镇化
还有就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推进以人本、绿色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的上半场向下半场的转折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达到30%到70%时属于加速阶段,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距离70%还有近2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即便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城镇化,我国也还需要经历20年左右的城镇化加速阶段。而且,在51.27%的城镇人口中,有2亿多每年在城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只属于“半城市化”,因为他们没有变成真正的市民。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完成之前还有几亿农民要进城,这会产生很多新的消费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还将产生很多新的城区和城镇。这会释放出巨大的城镇化结构生产力,成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国过去三十多年来城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完成进城农民的彻底城镇化,而是出现了很多“半城镇化”问题,即很多农民进了城却不能成为真正的市民,无法共享市民待遇和现代城市文明。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农民的土地等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没能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高速发展带来的相应好处。“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也很突出,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取了巨大收入,但农民得到的补偿很少。我认为,这样的城镇化道路需要反思,下一步需要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制度进行改革。
未来我们必须在总结和反思过去城镇化道路的基础上,推进人本的、绿色低碳的、城乡协调的、特色品牌的、集群的“新型城镇化”。第一,推进人本城镇化。要将农民进城放在城镇化的中心位置,真正把进城农民变成新市民,提高城市人口在整体人口中的比重。第二,推进绿色低碳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尽可能少消耗资源、占用土地,减少污染排放、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推进城乡协调城市化。城镇化的节奏和力度要根据城乡平衡发展的需要逐步推进,不能过快造成城乡不平衡,也不能过慢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尽快建立城乡统一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第四,推进特色品牌城镇化。每一个城市都要依托自己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品牌形象,避免“千城一面”、恶性竞争。第五,推进集群城镇化。按照集群的规律发展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