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通知公告
新闻资讯
国内外创新博文
引导页 > 中心动态 > 新闻资讯 > 正文
钱雪松教授受羊城晚报邀请进行专访
发布日期:2024-08-05 15:33:18   来源:羊城派    字体:  

钱雪松教授受羊城晚报邀请进行专访

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钱雪松教授,就武汉如何打造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发展新质生产力 武汉有底气

羊城晚报:当前经济形势下,武汉向“新”提“质”,具有哪些优势?

钱雪松:湖北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科教资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武汉作为创新重镇,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创新资源为武汉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先,武汉智力资源充足,创新平台丰富。拥有23家科研院所,92所高校集聚了百万大学生群体,全市“双一流”学科达到32个,位居全国第4位,为武汉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目前,武汉拥有120多个各类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实现了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平台建制化布局,一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让武汉基础创新的底气十足。

其次,武汉产业创新集群规模化发展,科创成果喜人。当前,武汉聚焦聚力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大健康、数字经济,打造了一批“万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以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突破口,拉动武汉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

武汉市的五大优势产业包括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领域。这些产业在2023年的产值预计突破了1.6万亿元,显示出武汉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通科研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羊城晚报:武汉在构建新质生产力方面,尤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探索出了哪些好的模式?

钱雪松:科技创新不能只关注结什么“果”,更要关注播什么“种”,培什么“根”。武汉意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提前布局高水平原始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近年来,武汉突出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以“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因此,武汉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比如重点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实施一批省级“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和市科技重大专项,突破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计算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

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如大力支持在汉高校院所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强化在汉高校间优势学科分工协作和交叉融合,鼓励在汉高校科研院所与市域外创新平台共建开放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一体化技术转移中心。鼓励在汉高校共建商业、工程、科学和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平台,通过文理交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魄力的新质生产力创造者。支持校企深度合作,探索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成功的商业化全链条的贯通模式。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如推行“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整体考核部件、市场考核产品”项目评价机制。一是打造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示范。优化布局一批重点中试平台。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汉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订单式”研发转化服务,打通“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技术转移+投资融资+企业孵化”成果转化链条。二是激发技术转移转化交易活力。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市场枢纽,加快形成服务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链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技术交易大市场。三是强化成果转化综合服务集成。搭建“武创通”科创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布局建设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建好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探索“聚焦一产业、培育一主业、设立引进一基金、建设运营一园区(楼宇)”模式,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为此,湖北省、武汉市将发展战略科技力量,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金字塔尖,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夯实底座。

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化、规模化

羊城晚报:武汉正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挑战,力争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您对于武汉进一步打造新质生产力哪些建议?

钱雪松:进一步分析来看,武汉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化、规模化。虽然武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完善的创新平台,但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创新链条的畅通性:需要进一步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提高转化效率。

市场需求的对接:科研成果需要更紧密地与市场需求对接,避免研发成果与市场脱节,造成资源浪费。

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财政资金、风险投资等各类资金,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人才机制的创新:构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力,促进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政策环境的优化: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稳定的预期和良好的创新生态。

国际合作的拓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资本,提升本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文化的培育: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闻来源:羊城派

新闻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519884160293522&wfr=spider&for=pc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 reserved    鄂ICP备030193号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
邮编: 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2253     电子信箱:hao_zhang@hust.edu.cn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