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77个“改革”,一幅深化改革路线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奏响了深化改革的最强音。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还要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束缚,释放改革红利,让全社会的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我国科技工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开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与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管理方式与快速增长的科研资金和日益复杂的科技创新活动还不相适应,政策环境与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那么,应该如何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红利,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如何更好地增强全局观、统筹观、系统观,自觉将科技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部署,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记者采访了来自浙江、河南、安徽省科技厅的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探索。
周国辉:用“改革之手”驱动创新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那么谁来驱动创新?改革驱动创新。”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周国辉向记者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77个"改革"向人们描绘了一份深化改革路线图。近年来浙江省也以改革释放活力,以创新驱动升级,通过改革让企业"动"起来,让技术市场"活"起来,让科技人员"转"起来,让高新区"强"起来,让技术"用"起来,让科技成效与魅力"显"起来。”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市场力量较强,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为破解“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人才评价体系不科学,创新体制不完善”这四大问题,开始了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征程,科技创新达到历史新高度。
“创新的主力军是科研人员,创新的主战场是企业。如何让创新的主力军走向主战场?我们通过搭建机构、团队、项目"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让科研人员走进企业,走向市场,走入产业。”周国辉介绍,作为浙江省深化科技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浙江省推进机构、团队、项目“三位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加快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和青年科学家培养为抓手,在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12条产业链上建立了91家重点企业研究院,实施了一批目标具体的重大专项,启动了106名青年科学家培育计划。2013年,浙江省工业新产品贡献率达76%左右,工业利润增长速度高于增加值增幅近一倍。这已成为浙江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促进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支撑。
浙江同时把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积极探索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新体制,建立差别、错位集聚创新要素、创业资源、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新区发展体制,高新区核心载体作用日益增强。2013年,衢州高新区成为浙江省第五家国家高新区。浙江省新审批了10家省级高新区和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完善高新区“月报告、季分析、年考核”的统计考核和创先争优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切实扭转“重牌子不重发展”的不良倾向。
谈到科技成果转化时,周国辉拿起桌上的一瓶水说:“这瓶水是一件商品,非常直观,花2元钱就可以买到。但是技术不一样,它不直观,往往可感知性和可体验性比较差,有许多不确定性,要变成产品还需要科研人员再创造。所以市场的培育非常重要,线上线下的结合也非常重要。”据了解, 早在2002年,浙江就开全国之先河,开创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至今已探索运行10多年,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速达10%以上,2013年实现技术引进交易额169.77亿元。
2012年,浙江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又开创了一种新方式:开展技术成果竞价(拍卖)。2013年,浙江省成功拍卖技术成果174项,起拍价1.93亿元,成交额2.68亿元,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浙江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和科技成果拍卖,实现了网上与网下、线上与线下协同推进。同时,浙江还对公司化的市场兴办机制、技术中介机构的运营体制、技术成果交易与拍卖的体制进行了改革性探索,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着力打造科技成果银行,办成“永不落幕的科技成果交易会”。
此外,浙江还深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绩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当好“科技店小二”,发挥好“粘合剂”、“催化剂”、“聚合器”和“推进器”作用。
在这些举措推动下,2013年,浙江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超84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万亿元、增长12.3%;浙江也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杭州、湖州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虽然浙江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浙江科技人将始终心怀一颗"归零心",一切重新出发,继续在学习理解改革、统筹组织改革、蹲点实践改革方面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周国辉说。
罗平:“创”字当先开新局
“在新的一年里,全面深化改革重任各地怎么抓、怎么干?今年年初,《人民日报》推出特别策划——国家治理新思维·九位书记的"新年汉字",北京、安徽、河南等9位省市区一把手,分别用一个字对今年工作重点加以概括。其中,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用一个字概括——"创"。”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罗平向记者介绍,“这个"创"字的首要之意就是创新,这代表了安徽省对当前发展方略的科学认知,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安徽缘何如此重视创新?“是因为我们从自身的资源禀赋深刻地认识到,安徽作为一个发展中省份,虽然科教资源有一定优势,但相对于沿海等先进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大,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去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已成为安徽全省上下的共识。”罗平说。
自2008年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3年,安徽省授权发明专利4241件,比上年增长38.3%, 是2008年的8倍,增幅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达2018家,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3倍多;安徽省累计引进培养高端人才2万多名,入选中央“”129人。
罗平介绍,科技部对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3年11月批复同意《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方案》。为确保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开展,安徽省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实施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对安徽省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
一是把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点。坚持立足产业层面建三体——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立足产业层面求整合、立足产业层面立举措,着力提升安徽省主导产业和各市首位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把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作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各项补助奖励政策直接指向企业。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国有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创新骨干作用。通过政府主导设立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参股投资,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小巨人”企业。
三是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创新点。着力强化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推进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变传统科技评审立项支持为后补助和奖励支持,变科技专项经费切块支持为按市场机制竞争择优支持,变政府组织专家评价为市场化、社会化第三方评价,变科技资源分散分割为共建共享、协同创新。
四是把培养引进人才团队作为关键点。把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作为重要举措。每年面向全球公开招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放宽科技人员职务发明成果处置、收益权等,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在岗创业。
五是把实施开放联合创新作为支撑点。支持安徽省企业在境外设立、合并或收购研发机构,或省外、境外企业和单位在安徽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各市依托骨干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产学研用实体,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科学仪器向全社会开放,变科技资源分散分割为共建共享。
六是把建立合力推进机制作为保障点。责任机制上,建立省抓推进、市县为主、部门服务的责任体系。支持机制上,强调“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考核机制上,建立市、县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分类指导,分类评价,并将结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着力破除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该管的管好,把不该管的交给市场,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罗平说,“安徽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不等不靠,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这一核心发展战略,让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安徽集聚,让各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黄布毅:加快构建新发展动力系统
“当前,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形成历史性交汇,科技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对加强科技统筹协调提出新要求,需要我们加快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黄布毅对记者表示,在深化改革年,河南将把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抓落实,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当前科技工作的最核心任务。
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释放了巨大能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改革进入深水区。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已经远远超出科技领域,大量改革问题涉及深层利益格局调整,涉及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变革,影响面和改革难度显著增加。随着新形势变化,科技资源配置格局的调整,科技宏观管理与协调、科技资源配置与科技布局、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等,都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其中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角度,对政府职能的全新定位提出的明确要求。科技工作同样应按照这一要求明确定位、谋划思路。”黄布毅表示。
为此,今年河南科技改革将重点围绕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健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健全完善技术创新市场体系;二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规划和资源的统筹引导。通过这两方面的改革,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尽快破除束缚科技生产力的体制障碍,破解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政府促进企业创新的最主要手段。近年来,河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制定创新政策、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完善平台载体、加大项目资金引导支持等,对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布毅介绍,目前河南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已达到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未来,河南一方面要营造激励企业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强化创新政策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标准规范、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改进政府资金支持企业的方式方法,逐步实现由事前投入向事中和事后补助扩展,由选择性直接支持为主向普惠性间接支持转变,将资金更多投向支持企业创新需求的科技公共服务活动和机构,更多投向应用性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等的研发上。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各地各部门必须面对、认真落实的任务。目前,一些地方的科技管理部门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存在"缺位现象"。”黄布毅表示,未来应按照强宏观协调、抓基础制度、重公共服务、放微观事务的总体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在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市场等活动监管,加强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推广与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公共服务,完善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严格绩效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做到不“缺位”。
据了解,目前河南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应政策措施。政策措施的核心是建立科技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改革科技评价办法、成果奖励办法等,引导科技人员真正把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中。近期河南还将部署开展多项工作,包括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工程;强化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等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平台和基地,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和孵化转化体系;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市场主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等。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必须尽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必须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积极进取的态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激发创新活力动力、提高创新效率为重点,努力解决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矛盾,建立起能够支撑中原崛起河南振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建立和完善具有河南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黄布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