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一词是巴克莱资本公司给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推行的政策取的绰号,这一新词正在成为全球解读中国新一轮经济政策中的热词。其核心内容包括: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措施、在结构性改革中实行去杠杆化和以短痛换取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
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
“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一词是巴克莱资本公司(Barclays Capital)给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推行的政策取的绰号,被用来形容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首的新一届中国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这一新词正在成为全球解读中国新一轮经济政策中的热词,该词的火热程度背后是国内以及国际对于中国经济的热切关注。其核心内容包括: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措施、在结构性改革中实行去杠杆化和以短痛换取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013年6月,政府“铁腕治理”了爆发的所谓“钱荒”——央行并未像以往一样,立即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投放一些流量,以缓解资金短缺,即商业银行渴求的“放水”。
事实证明,即使在过去的3个月,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经济增速的下滑,新一届政府还是顶住了出台新经济刺激措施的压力。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费多丽教授认为,这个来自一个企业咨询公司的词汇更多的是一种“炒作”。但同时,确实能看到中国政府用“短痛换取长期利益”的努力。
细究“李克强经济学”的由来,可在新一届政府全体会上的表述来探究。这次会议上他用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以三个农民工做封面的故事强调,中国能度过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段,不光靠政府的工作,更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中国人太勤劳太勤奋了,人民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李克强感叹道,“社会公正是经济社会活力创造的源泉。如果我们能创造一个公平发展的机会,这个社会的潜力会更大。”
背景:中国经济发展放缓趋势
据外媒报道,中国经济发展放缓的趋势日益明显。2013年7月10日,中国海关公布的进出口数据超乎预期,呈现出罕见的“双降”趋势。海关总署公布的消息显示,中国6月份出口额17个月以来首次下降,降幅为3.1%。而分析人士之前预期出口额会以大约4%的速度增长。同时,当月进口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7%,而经济专家原本的预期值为增长8%。路透社援引中国海关总署报道称,境外需求疲软、劳资上涨和人民币继续走强让企业失去信心。
由于经济增长持续放缓,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去推动增长。停止推行刺激措施——也就是放贷——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在表面上的增长无法持续下去,特别是中国政府所承诺的7.5%的增长率,甚至连巴克莱公司所预测的6%的最低限都达不到。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回忆起他曾主管的加工贸易不无唏嘘。加工贸易解决了中国的1.2亿农民工就业问题,也成就了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的出口。但中国出口如今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前5个月的出口只有1.6%的增长,离我们制定的10%的目标有很大距离。“全年能否有一个好的前景?我们期待着,但是很困难。”魏建国说。
“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减速,因为前30年的模式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了,必须调整前30年的模式。中国现在就面临着一个改革的十字路口。”国务院发展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经济减速中央政府有压力,地方政府有压力,企业有压力,市场有压力,银行也有压力,但有压力才能转型,没有压力是不可能转型的。
现在看来,中央政府愿意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付出短期的经济减速的代价。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已经到了一个要迈过一道坎的阶段。”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
在过去30多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球第二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工业品制造国;但与此同时,信贷扩张、过度投资、地方债风险、出口依赖、生态破坏,以及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公与低效,也成为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沉重代价。
“这的确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中国的确面临很多问题。”印度中国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穆罕默德·萨奇布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政府的权力超过了经济发展,这样会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中国一定要非常谨慎。”
波兰前副总理科勒德克认为,在这个转型期,中国经济必须从出口和投资驱动的模式转到以消费为驱动的模式上来。“因为中国的消费比起世界上其他国家太弱了,甚至比起新兴经济体如巴西、俄罗斯,中国的消费总体上也处于非常疲软的状态。”在其主政波兰期间,曾追求一种黄金秩序,即一种比较健康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平衡了出口、进口,平衡了投资、GDP、消费、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在他看来,中国也应该这样。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坦言:“我们的经济最终要逐步转向内需为主的增长模式。然而,这种转型需要漫长的时间,恐怕5年不一定能完成。从提出转型经济至今已经过去了10年,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
按照巴克莱资本的观点,“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
第一,通过逐步缩减国家主导的投资行为结束财政刺激;
第二,去杠杆化以大幅削减债务;
第三,推行结构改革,其中包括对公用事业放宽价格管控以及推动利率自由化。
由于中国政府很少发债,“财政刺激”实际上就意味着“放贷”。此外在中国,放贷是实现主体经济增长的为数不多的动力源之一——中国经济当前依赖源源不断的放贷实现增长。或者说,至少要让经济看上去是在增长。巴克莱在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要让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之路,即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李克强经济学”恰是中国所需要的,它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预计李克强政府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
中国需要去杠杆化——即大幅降低借贷与产出比,这样才能重新进行富有成效的投资。从广义上讲,“李克强经济学”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但要偿付债务,企业当前必须实现盈利。如果无法实现盈利,它们就得违约。巴克莱的报告说,虽然“李克强经济学”的前两大支柱可能正在造成痛苦,但它们对于为中国的结构性改革铺平道路却有重要作用。巴克莱说,决策者们可能也希望将强化市场纪律作为放开利率和资本项目的一个预备步骤。
停止推行刺激政策以及去杠杆化会让商业银行损失掉他们创收所需的利息收益。但中国的商业银行对此尚未做好准备,其无准备程度十分危险。而且,这绝不会受到国企的欢迎。这可能是因为,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主要靠的并不是自身业绩,而是政府的支持。作为计划经济中的齿轮,国有企业通过垄断和极低的贷款利率实现利润。“李克强经济学”会推高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对公用事业等引进市场定价机制即意味着再取消一项国家补贴。这在短期内也会给经济增长造成打击,但这些改革会开始刺激非国有企业实现增长。这些因素都表明,“李克强经济学”将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从长期看是极好的事情。
经济转型、民本民生
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愈发能够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新一届政府致力于实现经济转型,不惜以经济增速放缓为代价。之前,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至少需要大约7%的增长率才能维持社会稳定。而最近宏观调控层的一系列反常之举,让人们看到了“李克强经济学”的主导思路。
2013年6月份爆发的“钱荒”中,中国政府采取铁腕治理,不像往常一样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以缓解短缺的做法,把“李克强经济学”一词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费多丽教授认为,这个来自一个企业咨询公司的词汇更多的是一种“炒作”。但同时,确实能看到中国政府目前用“短痛换取长期利益”的努力。但李克强经济学所形容的,只是中国执政党内部改革派的政策路线。费多丽认为,把“李克强新政”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还有些夸张”,因为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这位中国经济专家预计,“‘李克强经济学’真正的详细内容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有所呈现”。
代表新政府经济转型政策的“李克强经济学”其实是和信贷扩张、过度投资、地方债风险、出口依赖、生态破坏,以及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公与低效等做斗争。新政府的任务是让中国经济这列火车向另一个方向前进。
对于“李克强经济学”的内涵、外延,市场各方人士做了较为充分解读。但“李克强经济学”背后的理论基础,除了学者专家们指出的不同于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新供给主义外,还应该包括了民生主义、民本主义。
按照巴克莱资本的观点,“李克强经济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三大重要支柱。对比此前的政策措施,每当经济受国内外负面因素影响大幅下滑时,政策总是急不可耐地“顺势而出”,而这些刺激政策,大多投向了地方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得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愈发严重,而金融系统借助影子银行这一魔杖不断放大杠杆,金融风险潜滋暗长,使得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多年来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实效甚微。
在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房价越来越高,地方政府越来越有钱,社会贫富悬殊越来越大,老百姓越来越“生之维艰”。而另一边厢,垄断企业赚钱赚得自己都不好意思,甚至有时候强势利益集团绑架政府出台刺激措施。李克强经济学的旨归,就是革除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理顺要素价格、打破准入限制、涉足改革深水区。简言之,就是简政放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让普通老百姓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然而,无论是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还是结构性改革,都会触碰到既有利益集团的利益,克强经济学的实践会碰到强大阻力。因此,李克强总理说,未来对待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其实,对克强经济学不可片面理解,比如不出台刺激措施,也是指一般情况下政府不会出台刺激措施,政府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要能“顶得起”、“扛得住”,但当经济雪崩式下滑时,或者市场情绪极度悲观时,政府当然不会放手不管。以前段时间银行间市场的钱荒而言,央行确实是一反常态地放言不会随便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当股市重挫,人心惶惶时,央行又出来温和表态,稳定市场信心。又比如投资,在任何经济体,投资永远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新的城镇化其实也是刺激投资的政策。但重要的是,克强经济学更加重视投资的方向和投资的效率。城镇化绝不是大城市基础上的“床上叠床”、“屋上架屋”,而是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放开户籍管制,让农民也享受到市民待遇和社会公共服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这种投资,就和重视民生以及促进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思路完全不同的城镇化。
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一届政府一直在积极地寻找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13年3月底,李克强到江苏、上海考察时,同意并推进建立上海自贸区,从而使上海、长三角、长江流域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以自贸区建设构建新引擎。
5月底,李克强出席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峰会,要求加快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6月初,到河北考察时,李克强提出加快环渤海地区一体化建设,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新引擎。
“现在看来,产业、区域和开放,这三个方面都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引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说,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这是从供给端来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城镇化则主要解决中国经济需求端的问题,它对中国意味着,未来可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及新的投资需求。
毫无疑问,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然而,前30年由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刺激经济增长之后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仍让决策者心有余悸。在GDP指标的考核指挥下,地方政府抓项目,修大马路,建高楼,建新区,建广场……却仍然没有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
“新一轮的城镇化要坚决避免城镇化的弊端,这需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曾参加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分组讨论。他说:“城镇化实在太复杂,达成共识比较难。”
事实上,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十二五”城镇化规划》早在去年底就已完成,但迟迟未公布,主要原因亦是大家对城镇化的路径还没有达成高度的共识。
新加坡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中央政府在讨论什么样的城镇化,地方政府在做什么样的城镇化,都非常重要。”问题的关键是,两者很有可能并不一致。他在中国很多城市考察时,鲜见城市的改革,而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扩张的冲动。
“对地方政府来说,城镇化最重要的结果还是GDP。土地的城镇化远比人的城镇化重要。与此同时,他们需要很多的钱加大投资,从而又进一步加大了早已高企的地方债风险。”他认为,中国城镇化的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将取决于地方政府,因为他们才是城镇化的推手。
简政放权
对处于转型期的整个中国来说,怎么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成为关键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必须扭转由于政府过度干预经济造成的经济失衡问题。
她以近些年产能严重过剩的光伏、风电、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痛陈政府干预经济的弊端,“这些产业一上升到国家战略,经国家规划,就变成了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就把它作为一种政绩工程,于是全国若干个政绩工程出来,很快导致过剩。一些产能过剩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情况,这种产能不仅在国内需求过剩,而且放眼全球我们这个生产能力也是过剩的。光伏就是这样。”
由于政府干预下导致的经济失衡,“这么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巨大存量,GDP的总量,产能的总量,以及贸易的总量都挺大。要把我们的存量调整作为改革中最大的试点。”
李克强上任之后,曾代表新一届政府作出承诺,要把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1700多项再削减1/3以上。第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他又强调,大幅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真正向市场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放松政府管制也因此被学界扩大解释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李克强经济学”令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
英国巴克莱集团首席执行官安东尼·詹金斯说,中国管理层已意识到需避免银行业危机并正努力控制金融风险,虽然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减速现象,但在“李克强经济学”引导下,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可持续。
近期,中国银行间市场一度出现流动性紧张局面。去杠杆化是解决银行业问题的重要方案之一。银行业出现危机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对风险的错误理解、定价和管理,以及短期流动性危机。如果银行系统出现了对风险的错误管理和定价问题,那么可以通过去杠杆化来应对,由此可以避免银行业危机。只要应对得当,中国银行业潜在的危机完全可以避免。
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和避免大规模刺激计划,正是巴克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日前提出的“李克强经济学”概念的三大支柱。李克强经济学正是中国所需要的,因为中国经济急需重回可持续轨道。
在“李克强经济学”引导下,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有所回落。中国未来几年内经济增速很可能在6%至8%之间,但这一速度对中国来说更加可持续。“李克强经济学”符合全球经济趋势。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相比,如今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新时代,经济增速已经结构性放缓。
新兴市场近期的市场动荡主要是因为全球资本追逐高收益率的短期行为,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依然结构性地高于发达国家。